賈秀鋒
摘 要:有的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學習得很輕松,成績也不錯,但是到了高中以后感覺數學高深莫測,不僅枯燥乏味,而且抽象難懂。不少學生對數學產生了畏懼感,甚至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根源還在于初、高中數學的銜接問題上。高一階段只有把初、高中的數學知識銜接好,高中數學的學習才能水到渠成。
關鍵詞:初中數學;高中數學;銜接教學
筆者系統(tǒng)地教過初中數學和高中數學的課程,對于初、高中的數學教材非常熟悉,所以對于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深有感觸。不少學生初中數學學習很好,而用同樣的方法對待高中數學的學習則收效甚微。讓學生能快速地適應高中數學的特點和教學難度,高一階段開展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將從以下三個不同的方面說明開展銜接教學的必要性。
一、初、高中數學教材存在“脫節(jié)”問題
近年來初中數學教學內容做了較大程度的壓縮、整合和上調,所以高中數學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初中數學教材與高中數學教材知識內容上有的地方銜接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初中數學教材對于二次函數要求較低,學生只限于了解水平,中考要求也不高。但是在高中階段二次函數卻是貫穿始終的重要內容。對于二次函數的配方、畫圖像、求值域、求單調區(qū)間、求最值、研究閉區(qū)間上的函數最值等是高中數學必須掌握的基本題型與常用方法??梢哉f要想學好函數,學好二次函數是前提。
第二,二次函數與一元二次方程的關系、韋達定理在初中不做要求,只要求會簡單的常規(guī)題型與應用題型。但是高中階段三個“二次”的相互轉化是重要內容,韋達定理的應用是解決函數、不等式、圓錐曲線的有力工具。但是高中教材中沒有專門的內容講授。
第三,初中的因式分解只限于二次項系數是“1”的,對于不是“1”的涉及不多,對于“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材上也沒有專門的講授,對于三次或高次多項式因式分解不做要求。但是高中階段的化簡求值經常用到,尤其是“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可以快速解方程或不等式。高中教材也沒有本知識的講授,都是默認為學生初中已經學習過的。
第四,立方和與立方差公式、完全立方公式、三項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在初中都不講,但是高中有的知識還要用到。
第五,幾何方面有的概念如重心、垂心、內心,在初中要求很低,但高中的立體幾何時常用到。重心定理、射影定理、定比分點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在初中階段大都沒有學習,但高中階段都要涉及。
以上知識點是主要的初中、高中教材連接不上的地方,但是縱觀高中數學的主要知識,少了這些知識的銜接就如同少了重要的臺階,要想學好高中數學是不可能的。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查缺補漏,必然影響進一步的學習。開展銜接課程,既能鞏固初中數學的基礎知識,又為高中數學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初中、高中數學的特點不同
首先,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在數學語言的抽象程度上有明顯的區(qū)別。初中數學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語言表達定義和定理,使學生能夠簡單地理解、模仿和應用。而高中數學內容多,并且抽象、邏輯性強,尤其是高一數學一開始就是集合語言、集合邏輯運算語言,概念多且抽象,符號多,定義、定理嚴格,論證嚴謹,邏輯性強。再用初中時的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的方法,結果肯定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其次,初中數學與高中數學的思維方法有很大的區(qū)別。學好初中數學主要靠練,側重于簡單的記憶、模仿。而學好高中數學關鍵在于悟,只有深刻理解了定義、定理的來龍去脈才能靈活地應用定義、定理去解決問題。高中數學重點考查的就是學生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傮w來說初中數學教材內容單一、形象直觀,而高中數學則體現了“起點高、難度大、容量多”的特點。
通過初中、高中數學的對比可見,要想讓初中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特點,高一階段必須有一個過渡期或者說緩沖期引導學生來適應這種變化。
三、初中、高中數學的學習方法不同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較少,而且知識簡單,教師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全面理解知識點和解題方法。課后通過反復做題可以讓學生理解掌握。學生對教師依賴性強,學習沒有主動性,自學能力差。但是高中課程科目多,負擔重,加之高中數學難度大、容量高,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學習數學。這就要求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制訂計劃、課前預習、獨立思考、及時復習等。
總之,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其知識的深度、廣度和能力的要求都是一次大的飛躍。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好必備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為進一步更好的學習做好準備。因此,在高一階段初期開展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是十分必要的。該銜接首先是知識的銜接,又是教法、學法、學習習慣的銜接。只要教師充分了解了學情,正視存在的問題,一定能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2]張春平,王貴文.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的思考[J].數學教學研究,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