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瑾
[摘 要] 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積極倡導“德潤課堂”,切實培養(yǎng)“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新時代小公民。
[關鍵詞] 德潤課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文教學
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課堂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绷暯娇倳浺矎娬{(diào):“學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教書育人,根據(jù)少年兒童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循循善誘,春風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薄暗聺櫿n堂”是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努力方向,也是開展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課程、教材的資源,夯實素質(zhì)教育,強化德育,努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小公民。
一、慧眼識素材,把準訓練點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內(nèi)容的訓練點。在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把握住這些關鍵點,才能確立德育目標,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v觀當下的《語文》教材,可以把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和教育的文章分成以下四大類:
一是人物榜樣類。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大量寫人的文章,這些文章均通過具體的事例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如《錢學森》這篇文章,敘述了錢學森在赴美留學期間,不為富裕的生活和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所動,歷盡艱辛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科學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文章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錢學森的拳拳愛國之心。再如《船長》這篇文章,通過描寫船長在遇到沉船危險的時候,鎮(zhèn)定自若地組織乘客和船員井然有序地撤離,而自己卻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充分體現(xiàn)了船長的敬業(yè)精神和獻身精神。
二是生動故事類。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內(nèi)容,曲折的情節(jié)、獨到的視角,常常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愛之鏈》敘述了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又幫助了喬依妻子的故事,讓讀者感受到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墩\實與信任》通過文中的“我”不小心碰壞了小紅車的反光鏡,主動留下聯(lián)系方式愿意賠償,而小紅車主打來電話不要“我”賠償并向“我”表示感謝的故事,說明了誠實與信任的重要性。
三是名勝古跡類。中華大地山河壯麗、物產(chǎn)豐饒。教材中有很多描寫山水景色的文章,如《黃果樹瀑布》介紹了黃果樹瀑布的壯觀景象;《記金華的雙龍洞》讓學生跟隨著作者游覽的蹤跡,感受到了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神奇。還有《莫高窟》《煙臺的?!返任恼拢瑢W生們徜徉在優(yōu)美的文字中,欣賞著祖國美麗的風光,一種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四是歷史文化類。中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在這歷史的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如中國的漢字,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漢字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了解漢字是我國各民族團結(jié)的紐帶,是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再如《牛郎織女》,這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民間故事也是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是勞動人民口口相傳流傳至今的。這些課文都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心。
二、潤物細無聲,找準訓練法
找到課文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訓練點后,還需要在課堂上找到適當?shù)姆椒?,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一般來說有以下四種方法:
一是誦讀法。誦讀法是語文教學中最傳統(tǒng)、最古老的教學方法。它是通過反復誦讀,疏通文字、體會感情,理解內(nèi)容,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朗讀也是將文字信息轉(zhuǎn)化為聲音信息,是多種生理心理機能共同參與協(xié)調(diào)合作的閱讀方法。
新課標指出:學習詩歌、散文等一些抒情類的文章時,要以讀為主,讀中感悟,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情感。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我們愛你啊,中國》,整首詩歌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之情。學生通過自讀、聽老師范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感受到了祖國的地大物博、美麗富饒、悠久歷史以及光輝成就。
再如《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文字優(yōu)美,利用排比、對仗、比喻等修辭手法,給讀者展現(xiàn)了黃土高原上一場驚心動魄的安塞腰鼓的場面。讀著文字,想象著那壯觀的場面,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豪邁粗獷、剛勁奔放、氣勢磅礴,也能感受到黃土地人民憨厚樸實、昂揚樂觀的性格。
在誦讀的過程中,不用教師多說,學生作為一位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顆愛國的種子在心中萌發(fā)。
二是體驗法。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換位體驗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換位,學生會深入人物內(nèi)心,對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
如《誠實與信任》這篇文章,在學到文中的“我”寫了一張字條把聯(lián)系方式留下,并把這張字條壓在小紅車雨刷下的時候,教師可以把學生當成是文中的“我”進行采訪:“你為什么要在紙條上留下你的聯(lián)系方式啊?你就不怕小紅車主來找你麻煩甚至訛詐你嗎?”學生入情入境,回答道:“是我撞壞了小紅車主的反光鏡,我不能逃避,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我不怕小紅車主找我麻煩,當然也不怕他訛詐我,我相信他是個好人?!痹谶@樣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文中“我”的誠實和對小紅車主的信任。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他們更能體會到“誠信”是相互的,正因為“我”對小紅車車主付出了誠信,所以也贏得了小紅車車主對“我”的誠信。
三是辯論法。“辯論”指圍繞一個辯題正反雙方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隨著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提出的要求,辯論越來越普遍地運用于語文教學中。真理總是在辯論中越辯越明,語文課上,有時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領悟課文中蘊含的道理,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辯論。
如《天游峰的掃路人》這篇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天游峰的掃路人累還是不累”進行探討。在探討中學生逐漸明白,因為天游峰的掃路人熱愛生活,熱愛他所從事的這份職業(yè),所以即使他的工作量很大,他也不累。學生從中感受到了掃路人的敬業(yè)精神。當然,潛移默化中,他們也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愛,就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把最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相信等孩子們長大了,他們還會想起這位天游峰的掃路人,就不會抱怨自己的工作苦或者累,而會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做好。
四是拓展法。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币虼?,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耐卣购脱a充,這樣有助于學生對課文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特別是教師在結(jié)合語文教材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拓展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感受。
如《誠實與信任》一文,向?qū)W生傳遞的是一種誠信的正能量。但是,課文寫的是發(fā)生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個故事,學生可能會覺得比較遙遠。無獨有偶,很多日常的新聞中也有同樣的例子。例如有一名學生在放學途中不小心刮壞了一輛車的反光鏡,也主動留下了字條和聯(lián)系方式;一位清潔工人打掃衛(wèi)生時,不小心在??柯愤叺能嚿狭粝铝藙澓?,也主動留下聯(lián)系方式要求賠償。拓展這樣的事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會真切地感受到誠信就在身邊。
在積極推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教師只有以語文課堂為依托,真正做到“德潤課堂”,才能使“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美德深入人心,才會成就一代好公民。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