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松
(蘇州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
《南朝五史辭典》獻疑
吳 松
(蘇州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袁英光先生主編的《南朝五史辭典》是首部專門注解“南朝五史”的辭典,是“南朝五史”研讀者必備的重要且便利的參考書。該辭典收羅宏富,釋義簡明扼要,但難免有誤,主要表現(xiàn)為未正確詮釋部分語素的含義、詞語釋義與語例不合、存在史實疑誤等。
《南朝五史辭典》;釋義;疑誤
著名史學史專家袁英光先生主編的《南朝五史辭典》是《二十五史專書辭典叢書》之一,所謂“南朝五史”指的是二十四史中的《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澳铣迨贰边^去都沒有專門的注釋本,而南朝時期語言的發(fā)展變化又很快,因此為“南朝五史”作注解是很有必要的。袁英光先生主編的《南朝五史辭典》吸收了前人的相關(guān)成果,收錄詞目三萬八千余條,釋文做到了“簡明扼要,平實易懂,切于實用”[1],為今人研讀“南朝五史”提供了諸多方便。因研究學習的需要,筆者在翻檢中發(fā)現(xiàn)該辭典一些條目還值得商榷,謹擇其要者列出,以利于該書日后的修訂。
辭典釋義應(yīng)當能準確反映詞的完整準確的含義,如果忽視或誤解其中部分詞義就會不太妥當,有時候甚至會謬以千里,釋義完全不符合原意。
【金鋌】鋌,箭鋌。以黃金所制者為“金鋌”。(440/南1322)*括號內(nèi)前一個數(shù)字為此條在《南朝五史辭典》中的頁碼,后一個數(shù)字為該詞在中華書局本“南朝五史”中的頁碼,漢字代表五種史書中的一種。下同。
按:這樣的釋義是未了解“鋌”的用法,這里當理解為后世的“錠”,“鋌”“錠”是同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一九《錠》云:“古人稱金銀曰鋌,今用錠字?!盵2]“金鋌”也就是金錠,指熔鑄成條塊等固定形狀的黃金。“金鋌”的用例在《南史》成書之前早已有之,如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jīng)·等見品》:“汝持此金鋌入城中,買種種飲食持來此間。”[3]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云:“無作智名不退智,猶如金鋌先加钅追打方知好惡?!盵4]
【散動】“散”是不固不收的癥候,“動”是疾病發(fā)作的意思?!赌鲜贰そ瓟瑐鳌罚骸皵猎讫堥T,方知廢立,托散動,醉吐車中而去。”是他假裝酒醉嘔吐,以便脫身之計。(780/南943)
按:此條解釋有偏誤,“散”應(yīng)當指的是寒食散。魏晉南北朝上層人士服散成風,寒食散上癮后與鴉片類似,因服散發(fā)作稱之為“散動”或“散發(fā)”,“動”和“發(fā)”都可以指疾病發(fā)作。根據(jù)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的研究,服寒食散后需要飲熱酒、脫衣服、用冷水澆身、吃冷食[5],因此江敩醉酒可以假托是緣于服寒食散后的需要?!稘h語大詞典》“散(sǎn)”條第11義項,釋義為“寒食散,又名五石散”,第一條引例便是《南史·江敩傳》此條用例。[6]472《南朝五史辭典》將“散”理解為“不固不收的癥候”,是采用了某些醫(yī)書對《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散者收之”中“散”的一種理解,如高忻洙等主編的《中國針灸學辭典》中“散者收之”下解釋道:“指不固不收的癥候,要用具有收攝固澀作用的方藥(或方穴)治療?!盵7]“不固不收”指精氣耗散不止,這是一種描述性的病狀,并不能發(fā)作。
同頁“散石”條,該辭典解釋為“泛指藥物與針石”,實際上指的也是寒食散,應(yīng)為五石散的名稱異化,“散”指其形狀,“石”指配劑有五味石。該條出自《宋書·吳喜傳》:
將之為用,譬如餌藥,當人羸冷,資散石以全身,及熱勢發(fā)動,去堅積以止患。豈憶始時之益,不計后日之損,存前者之賞,抑當今之罰。非忘其功,勢不獲已耳。[8]
清代學者郝懿行《晉宋書故·寒食散》就引用了《宋書》這一段話。[9]這段話出自宋明帝劉彧詔書,吳喜因能力突出而被毒殺,劉彧說使用大將,就像服五石散,當人患寒疾時要用它來治病,當散的熱勢發(fā)動時,就要“去堅積以止患”,將軍是打天下的,天下已定,這些人就變成潛在的禍害,不能想著他們昔日的功勞而有絲毫的手軟。凡人取譬喻,一定是當時人所熟知易于理解的,這個譬喻也從側(cè)面說明了寒食散在當時很流行。
【載離】承擔,遭受。離,義同罹?!读簳の涞奂o上》:“嚴科毒賦,載離比屋?!?842/梁17)
按:所引《武帝紀》語例,出自南齊末年封蕭衍為梁公的策命,上下文是回顧齊朝末年政治混亂情況?!皣揽贫举x”是指嚴刑峻法與繁重的賦稅,“比屋”指排在一起的房子,這里引申指萬戶、天下百姓?!赌铣迨忿o典》對“載離”的解釋基本正確,但沒有體現(xiàn)“載”的語義。“載”在古代有一個常見的用法:通“再”,“載離”即“再罹”,“再次遭受”或“反復(fù)承受”的意思。下面兩例,用法相似?!稌x書·江統(tǒng)傳》:“羌戎狡猾,擅相號署,攻城野戰(zhàn),傷害牧守,連兵聚眾,載離寒暑矣。”[10]《梁書·敬帝紀》:“我生不辰,載離多難,桀逆構(gòu)扇,巨猾滔天,始自牖里之拘,終類望夷之禍?!盵11]151
【楷法】 書法樣板。《南史·王曇首傳》:“志善草隸,當時以為楷法。”(849/南608)
按:“楷”“ 法”兩個語素是聯(lián)合式的,均為模范、榜樣之義,兩個語素均不含“書法”之義?!翱弊衷凇抖Y記》《廣雅》等書中已有“法式”之義,“楷”字本義為黃連木,黃連木具有剛直挺拔的特點,這個特點可能引申出“模范”“法式”等義?!翱ā痹谑褂卯斨?,也不與書法必然相關(guān)。且看同書另一語例,《南史·柳元景傳》附《柳世隆傳》:“司馬公所為,后生楷法,吾豈能止之哉?”[12]這個語例當中的“楷法”指的是“人的作為”。
【銅爵】青銅制酒器。用于饗飲酌酒。一般形制為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cè)有鎜,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最早出現(xiàn)于夏代二里頭文化時期,西周中期以后漸漸不再流行。(926/齊595)
按:辭典的解釋是囿于“銅爵”字形了,《南齊書》中的“銅爵”應(yīng)當理解為“銅雀”,“爵”和“雀”可以通用。此條出自《南齊書》卷三三《王僧虔傳》:“又今之《清商》,實由銅爵,三祖風流,遺音盈耳,京洛相高,江左彌貴?!盵13]401這段話講述清商曲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曹魏時期,“三祖”指的是魏武帝、文帝和明帝。曹操立銅雀臺,置歌妓,后來《銅雀臺》成為樂府平調(diào)曲名?!稑犯娂肪硭乃囊灿蓄愃票硎?,而字作“銅雀”:“故王僧虔論三調(diào)歌曰:今之清商,實由銅雀,魏氏三祖,風流可懷。京洛相髙,江左彌重,而情變聽改,稍復(fù)零落,十數(shù)年間,亡者將半?!盵14]
漢語許多詞語具有多個義項,作為專門性辭典自然沒有必要一一羅列,但如果釋義與所列文例不符合,就不妥當了。另外,許多詞的語境義與詞典義有所差別,作為專門辭典,在這種情況下不宜直接借鑒其他詞典,而應(yīng)該注明語境義。
【二后】即周文王、周武王。后,君主?!蛾悤U帝紀》:“昔昊天成命,降集寶圖,二后重光,九區(qū)咸乂?!?3/陳66)
按:“二后”可以指周代的文武二王,如《詩·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盵15]《陳書·廢帝紀》中的語句是化用自《詩經(jīng)》,但句意不同,其中“二后”指的應(yīng)是奠定陳代基業(yè)的兩位先帝。“廢帝”為陳代第三位皇帝——陳文帝長子陳伯宗,此詔書下于廢帝光大元年(567)正月,為改元詔書,全引如下:
昔昊天成命,降集寶圖,二后重光,九區(qū)咸乂。閔余沖薄,王道未昭,荷茲神器,如涉靈海,庶親賢并建,牧伯惟良,天下雍熙,緬同刑措。今三元改歷,萬國充庭,清廟無追,具僚斯在,言瞻寧位,觸感崩心。思播遺恩,俾覃黎獻??纱笊馓煜隆8奶炜刀隇楣獯笤?。孝悌力田,賜爵一級。[16]
通觀全文,可見詔書的內(nèi)容為回顧先王創(chuàng)業(yè)歷史,表達哀思,表示會在群臣的輔佐下謹慎執(zhí)政。這里的“二后”并非遠溯周文王、周武王,而是指立下平定“侯景之亂”、擊敗北齊、削平軍閥等功業(yè)的兩位先王陳武帝陳霸先、陳文帝陳蒨。“重光”是指德業(yè)相承,“九區(qū)咸乂”意為天下康寧,是指這叔侄二人挽狂瀾于既倒,使南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稘h語大詞典》“二后”條,釋為“指周文王、周武王”[6]123,引例也有《陳書·廢帝紀》此例,是未能審辨文意。
【上頓】猶豪飲?!赌淆R書·王僧辯傳》:“世祖又命僧辯及鮑泉統(tǒng)軍討之,分給兵糧,克日就道。時僧辨以竟陵部下猶未盡來,意欲待集,然后上頓?!?48/齊624)
按:此條出處有誤,當出自《梁書》,《南齊書》無王僧辯之傳。辭書中“上頓”有豪飲之義,出自《世說新語·任誕》:“王佛大嘆言:‘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fù)相親?!蹦铣簞⑿俗ⅲ?/p>
宋明帝《文章志》曰:“忱嗜酒,醉輒經(jīng)日,自號‘上頓’?!笔绬鸵源箫嫗椤吧项D”,起自忱也。[17]
王忱醉酒自稱為“上頓”,所以當時以豪飲為“上頓”,然而將豪飲置入《梁書》文本中,卻捍格不通。文意是湘東王蕭繹與河東王蕭譽兄弟失和,蕭繹欲進攻蕭譽,王僧辯認為蕭譽不好對付,想等竟陵地區(qū)的精兵到達之后一起出發(fā),而蕭繹認為他不忠心故意拖延,差點殺了他。這一段敘述的是出兵時間,而不是聚兵豪飲,《梁書》中該段后有王僧辯言:
河東少有武干,兵刃又強,新破軍師,養(yǎng)銳待敵,自非精兵一萬,不足以制之。我竟陵甲士,數(shù)經(jīng)行陣,已遣召之,不久當及。[11]433
觀察上下文,此處“上頓”大約為上路、上道之義?!邦D”有旅途中住宿、休息的動詞義,也有宿食之所、館舍這樣的名詞義,此處的“上頓”應(yīng)理解為前往中途休息點,語境義就是出發(fā)。《漢語大詞典》“上頓”條解釋為“豪飲”,引《梁書》此例為證[6]291,亦為不確。
【命偶】與幸運為伴,猶言運氣好。《南史·孔靖等傳論》:“季恭命偶興王,恩深惟舊,及位致崇寵,而每存謙挹?!?442/南741)
按:“偶”有多種意思,與“命”組合,如是偏正結(jié)構(gòu)形容命運好,則“偶”指遇合、幸運;如是主謂結(jié)構(gòu),用如“運逢”,則“偶”指遇上。尋繹所引文例,所謂“興王”是個名詞,指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劉裕,因此例中“命偶”當為第二種用法,也就是說此處的“命偶”當解釋為“命中遇上”?!赌淆R書·王儉傳》也有類似用法:“妄庸之人,沈浮無取,命偶休泰,遂踐康衢?!盵13]436此處“命偶”也是接賓語的。編者的解釋在“南朝五史”中未見用例,但其他文獻中不乏用例,如《隋書·儒林傳》:“縱有學優(yōu)入室,勤逾刺股,名高海內(nèi),擢第甲科,若命偶時來,未有望于青紫,或數(shù)將運舛,必委棄于草澤。”[18]“命偶”“時來”對用,均指際遇很好。因此此條“命偶”釋義可為“指命中遭遇到某種(好的)情況或?qū)ο蟆?,既符合“南朝五史”用例,又不排斥其他文獻中的用法。
【椒閫】后妃所居宮室。《梁書·皇后傳序》:“太宗、世祖出自儲藩,而妃并先殂,又不建椒閫?!?788/梁155)
按:此條解釋與《漢語大詞典》相同,《漢語大詞典》“椒閫”條釋為“后妃所居住的宮室”,引有如下三例[6]6170?!读簳せ屎髠餍颉罚骸疤?、世祖出自儲藩,而妃并先殂,又不建椒閫?!薄赌鲜贰ず箦鷤餍颉罚骸凹昂單?、元帝出自儲藩,或迫在拘縶,或逼于寇亂,且妃并先殂,更不建椒閫。”宋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上:“未幾,丁謂奏章稱揚后德,當正椒閫,未半歲,及參大政?!薄稘h語大詞典》還列了第二個義項“代指后妃”。
《漢語大詞典》第一個義項的三個語例,均與釋義不符。前兩個語例,實際上是敘述同一件事情,不是談建造后妃所住的宮室,而是說立后的事,意思是梁朝太宗簡文帝、世祖簡文帝王妃早逝,后來登基并未立后。《儒林公議》中說章獻太后“寵冠妃御,人有諷億使上言,請升配宮壸,則立可致身二府,億深拒之”[19],是說楊億雖然是依靠文采獲得賞識,但識大體,為人忠直,不像丁謂那樣,希求上意,擁立劉娥為后謀取官職。《南朝五史辭典》同頁的“椒房”條,“椒房”本為殿名,辭典釋為“原為漢代皇后所居殿名,后亦用作后妃的代稱”,這樣的解釋就更加靈活了。
【瑤光】玉的光彩?!赌淆R書·張融傳》:“連瑤光而交采,接玉繩以通華。”(896/齊723)
按:“瑤光”有時可釋為“玉的光彩”,但例句中的“瑤光”應(yīng)是星名,“瑤光”是北斗中的第七星,古代以之為祥瑞的象征?!坝窭K”也是星名。例句出自張融《海賦》,文意是形容大海的波濤與天空的明星相輝映?!艾幑狻苯?jīng)常與“玉繩”并用,如漢張衡《西京賦》:“上飛闥而遠眺,正睹瑤光與玉繩?!盵20]
【清府】猶清廟。古代帝王之宗廟?!端螘ぶx靈運傳》:“承清府之有術(shù),冀在衰之可壯?!?717/宋1769)
按:例句中的“清府”和帝王宗廟不相干。例句出自謝靈運《山居賦》,綜觀上下文可以看出這一段是講采藥養(yǎng)生:
弱質(zhì)難恒,頹齡易喪。撫鬢生悲,視顏自傷。承清府之有術(shù),冀在衰之可壯。尋名山之奇藥,越靈波而憩轅。采石上之地黃,摘竹下之天門。摭曾嶺之細辛,拔幽澗之溪蓀。訪鐘乳于洞穴,訊丹陽于紅泉。[21]332
此段謝靈運自注云:“此皆駐年之藥,即近山之所出,有采拾,欲以消病也?!备鶕?jù)上下文可以推知,“清府”是擁有養(yǎng)生秘術(shù)的,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注(南北朝卷)》將“清府”釋為“疑指道家,善長生之術(shù)”是比較合理的。[22]
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紛亂,社會制度、區(qū)劃沿革等變化很快,在涉及具體的人物事情時,厘清史實的難度確實較大。
【三山】山名。即今江蘇鎮(zhèn)江市長江濱金山、北固山以及江中焦山的合稱。南朝齊曾置軍于此。(23/齊987)
按:此條所釋“三山”出自《南齊書·魏虜傳》,該段敘述齊高帝建元三年(481)為安定民心,沿江布軍:
初,虜寇至,緣淮驅(qū)略,江北居民猶懲佛貍時事,皆驚走,不可禁止。乃于梁山置二軍,南置三軍,慈姥置一軍,洌州置二軍,三山置二軍,白沙洲置一軍,蔡州置五軍,長蘆置三軍,菰浦置二軍,徐浦置一軍,內(nèi)外悉班階賞,以示威刑。[13]672
對于這一段出現(xiàn)的地名,《冊府元龜》卷二一七《閏位部·交侵》有注釋:“自慈姥以下皆江南地名,屬今升州”,“長蘆以下州渚屬揚州”[23]。 也就是說,從慈姥磯到蔡州都是升州地名。有些地名陸游《入蜀記》也曾提到,《〈入蜀記〉約注》卷二:“(七月)十一日,早,出夾,行大江,過三山磯、烈洲、慈姥磯、采石鎮(zhèn),泊太平州江口?!盵24]據(jù)《冊府元龜》的記載,此處的“三山”應(yīng)與上下地名均在今南京附近江濱,該山三峰相連,所以叫作“三山”,在南京西南。關(guān)于此山,謝朓有名篇《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李白有名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25]。
【期思】縣名。漢置。魏晉以后屬于弋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淮濱南期思集。南朝梁廢。(780/宋1076)
按:今河南淮濱南的期思集不屬于弋陽郡,此條涉及南朝僑置郡縣的問題。南朝為照顧北來難民,在南方設(shè)置了很多僑置郡縣,仍沿用北方地名,期思縣就是其中一個。南朝弋陽郡期思縣應(yīng)為僑縣,在今江西,而據(jù)《漢書·地理志》,期思本屬汝南郡,是古代蔣國故地。[26]所以此條的疏失在于沒有分清兩個期思縣,而該辭典第959頁“樂陵”條、第1074頁“臨汝”條就清楚地分列了原地名和僑置地名。
【圍城賦】辭賦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撰。寫有關(guān)侯景之亂時圍城事,已佚。(800/梁539)
按:此賦為蕭綱所撰,《梁書·朱異傳》載:
皇太子又制《圍城賦》,其末章云:“彼高冠及厚履,并鼎食而乘肥,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陳謀謨之啟沃,宣政刑之福威,四郊以之多壘,萬邦以之未綏。問豺狼其何者?訪虺蜴之為誰?”蓋以指異。異因慚憤,發(fā)病卒,時年六十七。[11]374-375
皇太子作《圍城賦》諷刺朱異亂政招禍,慚憤而亡,這里的皇太子應(yīng)指蕭綱。此賦作于侯景圍城之時,侯景太清二年(548)兵變,次年攻占建康,梁武帝餓死。而在中大通三年(531)蕭統(tǒng)已早逝,其同母弟蕭綱被立為太子,因此蕭統(tǒng)不可能在后來侯景圍城時作賦。
《南朝五史辭典》除了以上三類誤釋的詞條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如誤立詞條。第150頁的“月籠”,釋為“月光照耀”,出自《梁書·沈約傳》:“風騷屑于園樹,月籠連于池竹?!盵11]164“月籠”的結(jié)構(gòu)不是詞,甚至不是詞組,不應(yīng)立目。上句是寫風掠過園中的樹木,發(fā)出騷屑的聲音,“騷屑”是形容風聲的聯(lián)綿詞,上下兩句組合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籠連”二字形容月光照耀池竹,流連其間,“月”是與“籠連”前后組合,構(gòu)成主語與述語的關(guān)系,“月籠”二字語義上沒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再如注音不確,該辭書當中,注音聲調(diào)不確的情況不少,但有的錯誤可能影響詞義的理解,如第1頁“一乘”條,“乘”當讀shènɡ而非chénɡ。辛島靜志在《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一文中指出,這些詞中的“乘”翻譯自梵語yāna,意為“(把眾生運到解脫的)車乘”,具體指六波羅蜜等修行或佛的教法。[27]第909頁的“蓼莪”,《蓼莪》是《詩經(jīng)》篇名,“蓼”音當為lù而非liǎo。
《南朝五史辭典》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詳盡而正確的高水準工具書,就其兩百多萬字的龐大篇幅而言,存在不足的條目為數(shù)甚少,這些瑕疵不會影響全書的價值。從以上提出的問題可以看出,要編好史書辭典,編者不僅要熟稔古代風俗文化、史實細節(jié),也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學素養(yǎng),后一點可能更值得注意。
[1]袁英光.南朝五史辭典:前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4.
[2]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M].上海:上海書店,1983:448.
[3]增壹阿含經(jīng):等見品[M]∥大正藏:第2冊.僧伽提婆,譯.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34:696.
[4]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M]∥大正藏:第8冊. 梁曼陀羅仙,譯.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34:730.
[5]魯迅.而已集[M]∥魯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29.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
[7]高忻洙.中國針灸學辭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0:661.
[8]沈約.宋書:第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2121.
[9]郝懿行.晉宋書故[M]∥叢書集成新編:第11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369.
[10]房玄齡.晉書: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1533.
[11]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2]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985.
[13]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4]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943.
[15]詩經(jīng)選[M].褚斌杰,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224.
[16]嚴可均.全陳文[G].許少峰,史建橋,審訂.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303.
[17]劉義慶.世說新語詳解:下冊[M].劉孝標,注.朱碧蓮,詳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03.
[18]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706 .
[19]儒林公議[M]∥叢書集成初編:第2793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5:13.
[20]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
[21]謝靈運.謝靈運集校注[M].顧紹柏,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22.
[22]趙逵夫.歷代賦評注:南北朝卷[M].成都:巴蜀書社,2010:138.
[23]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2444.
[24]陸游.《入蜀記》約注[M].黃立新,劉蘊之,編注.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4:67.
[25]李白詩選[M].復(fù)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251.
[2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92.
[27]朱慶之.佛教漢語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68.
(責任編輯:袁 茹)
2016-10-28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南朝詩歌復(fù)音詞結(jié)構(gòu)研究”(2015SJB550);蘇州科技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南北朝部分文本整理”
吳 松,男,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古漢語詞匯研究。
H131
A
2096-3262(2017)03-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