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波(特級教師)
近幾年,筆者和團隊教師們精選了一些典型課例,帶著問題將第四版教材(2011版)與第三版教材進行深度對比。對比讓我們感悟了編者意圖,醒悟了教者方略。下面就以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什么是周長》為例,結合王春梅、王芳兩位教師通過對比研究實踐的兩節(jié)課例,談談“對比”這劑良方在讀懂教材,精準施教中的功效。
問題一:周長的概念到底怎樣建立?
對比感悟(變點一):此環(huán)節(jié)第三版教材是先呈現“我爬過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和“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這一描述性概念之后,再安排“描一描”“摸一摸”邊線的操作活動,而第四版教材把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出現的順序進行了調換。
我們知道,從動作表象到符號(數學語言)表象,是兒童認知從具體到抽象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構建數學模型的基本要領。只有讓學生經歷這一數學化的過程,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把學生對周長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顯然,第三版教材的編排有違兒童這一基本的認知規(guī)律。第四版教材調換處理,顯然是順應了教師的心聲,更是尊重了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而且,第四版教材此環(huán)節(jié)把飛鴿圖換成了數學課本,拉近了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意在讓學生沿書的底面邊線描一圈,留下一個長方形。這樣,用身邊的事物豐富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利于學生用概括性的語言提升對周長的理性認識;利于學生實現從實物到圖形這一認知的飛躍,實現由物的一周到形的一周的自然過渡;利于學生體悟面在體上的物質屬性。
【實踐反思:教學時,兩位教師基本上是按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的:
1.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周長。
王春梅老師創(chuàng)設了“陽光體育運動”的情境,分兩步感知周長。第一次課件演示小螞蟻沿著葉片的邊線跑一周的場景,給學生“一周”的完整印象;第二次課件演示小螞蟻沿著葉片的邊線跑不足一周的場景,以此強化“一周”必須是封閉的概念內涵。王芳老師創(chuàng)設了“上體育課”的情境,分三步感知周長。第一次課件演示丁丁犯規(guī)動作——未沿樹葉的邊線來跑的場景,突出邊線;第二次課件演示丁丁沿著葉片的邊線跑不足一圈的場景,強化一圈;第三次課件演示沿著葉片的邊線跑一圈的場景,小結圍著樹葉跑一圈,這一圈在數學上也叫一周。本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遵循了從動作表象到符號表象的認知規(guī)律,用鮮明的色彩、精美的動畫把學生從無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讓學生在直觀中了解邊線、在思辨中感悟什么是樹葉的周長,建立周長的直觀表象。
2.活動體驗,認識周長。
此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遵循教材的安排,描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邊線,但處理的方式各具特色。王春梅老師采取分散處理的方式:先描樹葉的邊線,再描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在描樹葉的邊線時,她先放(獨自描)后收(集體評);在描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時,她先引(示范描)后導(各自描)。王芳老師采取整體處理的方式:先讓學生指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一周,再讓學生描它們的邊線。更難能可貴的是,兩位教師在本環(huán)節(jié)都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經歷由形到量的數學化過程。王春梅老師用不同大小的樹葉,讓學生沿樹葉的邊緣描,物化成樹葉的邊線,樹葉有大小,邊線有長短,描的速度就有快慢,初步揭示周長需要度量的數學本質。王芳老師創(chuàng)設了比較三角形的一周和圓形的一周誰更長的情境,讓學生在測量中感知周長有長短。
3.拓展情境,描述周長。
王春梅老師將拓展放在學生完成練一練第一題之后,讓學生找教室里哪些物體表面也有周長,并結合具體事物描述它們的周長。王芳老師將拓展放在描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邊線之后,讓學生對照教師準備的三角形和圓形的教具,指它們的邊線,描述它們的周長。這樣,讓學生在體驗中理解周長,在活動后結合情境描述周長,使學生的認識從具體上升到抽象,提升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問題二:邊線在建立周長的概念中分量幾何?
對比感悟(變點二):此環(huán)節(jié)第三版教材先后有四處出現描邊線的體例——描樹葉的邊線、摸課桌面的邊線、摸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描三幅圖形的邊線,而第四版教材只保留了兩處描邊線的活動,其中,還包含把“摸”數學書封面的邊線改為“描”數學書封面的邊線的體例。
憑以往的教學經驗,第三版教材多處描邊線,既花費了大量時間,還容易讓學生產生負遷移。因大部分內容強調的是邊線而非周長,以至于出現邊線就是周長的錯誤結論,乃至有“摸周長”的說法。第四版教材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中提到“不把邊線作為一個新概念來教,不區(qū)分什么是邊線,什么是周長”,要“難得糊涂”,其用意就是如此。
【實踐反思:教學時,兩位教師并沒有在邊線和周長概念上反復糾纏,而是突出一個動作——“指一指”,聚焦一個詞匯——“一周”。如王春梅老師讓學生描述葉片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時,都是請學生先指一指,再說一說;王芳老師引導學生探究周長的導語就是“我們知道了三角形和圓形的周長,可是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呢?你有辦法量一量嗎?”這樣,教學時不區(qū)分什么是邊線,什么是周長,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聚焦“一周”描述周長,強化了周長就是封閉的平面圖形(物體表面)邊界總和的共同性質。】
問題三:什么樣的素材更利于小學生探究周長?
對比感悟(變點三):與第三版教材相比,第四版教材在此保留了量樹葉的周長,把量頭圍和腰圍的周長換成了量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這一變,我們覺得用意有三:第一,遵循了本版教材提出的“情境+問題串”的呈現方式。因此在描邊線的環(huán)節(jié)就選用了描樹葉和數學書的體例。第二,規(guī)避了歧義。因頭圍和腰圍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用它來解釋周長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向小學生談周長的事,最好以平面圖形的周長為主。不要舉容易引起歧義的立體物品的例子,若舉了,也要指明其周長的確切含義。例如一個院子的周長、一間房子的周長,一般要轉化為平面圖形來研究,這樣講學生才能認識清楚。第三,量書面的周長具有開發(fā)性。學生可量四條邊,也可只量兩條邊。這樣也能為呈現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多種方法埋下伏筆。
【實踐反思:教學時,兩位教師不約而同地為學生準備了“直尺、細繩、小皮尺”等學具,先讓學生自選工具,分組合作,測量樹葉和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再組織學生匯報,展示不同的測量方法。開放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時空,學生在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運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測量周長中,拓展了思維,理解了周長。同時,在測量樹葉周長的活動中,學生還真實有效地體驗了“化曲為直”的思想;在測量數學書封面即長方形的周長中,也讓學生在每邊的剝離測量、四邊長度累加的過程中,切身經歷“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一概念抽象的過程。這些,都是編者和教者精選開放性教學素材的使然?!?/p>
問題四:把圖形放在方格紙中,讓學生“數”周長,編者用意何在?
變點四
對比感悟(變點四):第四版教材將圖形放在帶單位的田字格中研究。我們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設干擾。中間有格線,學生是否會在此糾纏?讓學生先出錯——再糾錯——達到深理解。第二,為鋪墊。通過數度量單位讓學生初步感知計算一般圖形的周長的方法,為后續(xù)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積累活動經驗。第三,釋疑惑?!皵狄粩怠被顒硬粌H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周長,還能初步否定“面大周長就長”這一錯誤的直觀經驗。
【實踐反思:教學時,兩位教師都分三步進行:1.讓學生猜一猜哪個圖形的周長最長,哪一個最短?讓學生生疑;2.用筆沿各圖形的邊緣描一圈,強化周長就是環(huán)繞圖形一周的長度;3.數一數各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驗證猜想,釋疑解惑。本環(huán)節(jié),兩位教師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填補了編者的留白,讓學生在弱化“面”的干擾中,凸顯了周長的本質?!?/p>
問題五:周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嗎?
變點五
對比感悟(變點五):第四版教材出現帶箭頭的描邊線的體例。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第一,我們平時的教學,通常會領著學生“用手指(沿著邊線)繞一圈”,“一圈”即“一周”。這里的繞就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方法,是一個過程性的動作,包含了“起點(位置),運動(動作和方向),回到起點(目標)”三層含義。從周長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構建和周長概念本身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來說,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周長是有順序和方向的。第二,說周長就是邊線的長度,是由線的概念引發(fā)的:“幾何學上指一個點任意移動所構成的圖形,有長度、無寬和厚度(1996年7月第三次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本€是有方向和順序的,那么由線構成的周長也是運動的。周長作為運動的物質,它是有方向性和順序性的。
【實踐反思:教學中,研究周長的特性時,我們認為需要將運動的周長靜止地看,不應對小學生論及周長方向和順序一類的性質。兩位教師教學時也都回避了這個問題,只是讓學生在沿著箭頭的方向、繞著邊線畫一圈的操作活動中,體悟周長與圖形的形狀和邊的曲直等要素無關,只與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有關,從而用概念的外延來強化內涵?!?/p>
應該說,第四版教材的編寫凝聚著編者的心血,展現了多年來的實驗成果,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涵,也給廣大教師留出了空間和余地,提供了寬松、開放的舞臺。教材內容是教學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學內容。我們只有讀懂編者意圖,品出其中內涵,才能把握教學精髓,結合實際跳出教材教教材,實現教學“再創(chuàng)造”?!皩Ρ取敝皇亲x懂教材、精準施教的方法之一,意在拋磚引玉。讓我們攜手共讀,且歌且行,漸行漸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