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競爭的加劇,當代大學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心理問題。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家非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高等院校中的推行,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引進、探究了多種理論和方法。社會工作關注的是處于社會不利情景中的弱勢群體,在務實方面為社區(qū)、學校、個人提供了多樣的幫助方法。本文通過探索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以及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聯(lián)系,思考社會工作方法在高等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正確應用。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工作
2002年,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綱要》,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與手段,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推進中,許多高校教育者在理論與手段上不斷學習、創(chuàng)新,并把社會學、社會工作相關專業(yè)知識運用到高等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因此,筆者對社會工作方法做了研究和思考,認為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將成為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與難題
我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興起至今,影響了一代代的年輕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對于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越來越顯著的現(xiàn)代社會,年輕人所面對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大學生心理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也呈現(xiàn)出許多不足。
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形式上呈現(xiàn)出多樣化,但是內容的展現(xiàn)展現(xiàn)卻明顯不足。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對學生進行干預,為學生舉行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內容上并沒有滲透到學生的各個層面,學生真正的、實質性心理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相反,學生還容易產生抵觸心理和反感情緒。
另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變得“醫(yī)學化”,對學生教育側重于“矯治”,卻忽略了“發(fā)展”。在心理咨詢室中,學生提出他們的問題以及困惑,心理老師運用理性情緒療法、放松療法等專業(yè)治療手段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卻難以幫助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
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還面臨組織結構混亂、工作流程不規(guī)范等問題?,F(xiàn)實證明,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幫助學生解決現(xiàn)實問題,更需要幫助學生成長與人格完善。
二、社會工作理論與相關方法
在當代社會,我國的社會工作正處于黃金時期,有許多理論知識與工作方法在各行各業(yè)都有滲透。如理論與方法在我國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建設發(fā)展與自組織建設上的介入,又或是大學時政治參與意識方面的方法論研究。
事實上,在社會工作的實踐層面,學校社會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領域。學校社會工作最初起源于美國,隨后在其他國家快速發(fā)展起來,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也在20世紀60到70年代相繼發(fā)展了學校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原本是以處于成長中的6歲至18歲的青少年學生作為服務對象,但學校工作在服務學生中理念與手段,可以為在校學生起到支持甚至是保護的作用。
三、學校社會工作的應用
在高校,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包括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人際溝通障礙、家庭及外界因素引起的焦慮、情感困惑、學習焦慮兩極化、就業(yè)難題幾個方面。而學校社會工作大致分為個案輔導、小組工作和社區(qū)工作三種方法。那么,學校社會工作三種看似簡單、直接的工作方法,是否能應用于高校學生的每一種心理問題呢?是否進行任意組合都能使工作行之有效呢?
首先,探討個案輔導這種工作方法。個案工作,顧名思義,就是社會工作者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方式,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專業(yè)的幫助。在高校當中,直接的、面對面的個案工作法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方法適用于有情感困惑、學習焦慮兩極化、受到家庭及外界因素引起焦慮的學生,這種工作方法能夠這些情況比較特殊的學生更加深入的幫助,而且長期的跟進,使效果顯著。然而,個案工作也有它的弊端。個案工作方法多為強迫社會工作者或高校心理老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談,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弱或者自尊心較強,這種直接的溝通方式給他們帶來更加沉重的心理負擔。有些學生甚至容易通過個案工作被貼上標簽,不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因此,要充分利用并且用好個案輔導方法,是需要理解其內涵的。其一,個案工作在選擇對象的過程中,是要遵循自愿原則,如果在溝通過程中有求助者有轉介的需求,則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其二,個案工作法在溝通過程中還要接納和尊重求助者,以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對待服務對象,不能只是就事論事的使目光局限,要相信學生能夠向良性、健康的方向去發(fā)展。其三,個案工作方法注重由內而外改變求助者,并且涉及個人規(guī)劃、情緒管理、發(fā)展設計、關系協(xié)調等方面,這與學校常見的由外向內的“思政工作”或者單一的心理輔導工作不同,需要加以區(qū)分并做進一步的認識。
其次,是社會工作中的小組工作方法。這種方法是通過個人所在的社區(qū)機構建立團體,由專業(yè)人士引導與協(xié)助,幫助團體中個體與個體之間建立互動關系,使每個個體都能達到成長、完善的目標。這種方法適用于有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人際溝通障礙的學生,但不恰當?shù)拈_展方式也有可能會給小組工作帶來各種障礙。在高校開展小組工作,其實也有幾點需要值得注意。其一,小組工作的開展要基于學生的需求,因此要對每個個體之間的需求和特點進行調查和評估,才能保證小組工作比較順利的開展,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其二,小組正式形成之前營造良好的氛圍,給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做足心理準備的時間,增強成員的信心與形成包容的氣氛。其三,小組工作是給予大家一個平臺進行心靈的碰撞與分享,而不是競爭或者利益的比較。
第三種社會工作方法,是社區(qū)工作。這種與社區(qū)民眾一起工作的方式,事實上是一項需要跟社區(qū)各個機構建立關系的大工作,吸引居民、社區(qū)機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校中推進的工作。這種社會工作方法適用于有就業(yè)困惑、受到外界刺激的學生。如果學生對社區(qū)資源形成排斥的情緒,沒有使學生提前適應,反而會干擾工作的質量與效果。因此,選擇社區(qū)工作方法,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心理準備,還要注意很多要點。其一,開展工作前要走訪社會機構,與社區(qū)重要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使社區(qū)工作者能夠融入高校的工作當中。其二,要制定科學、可行的計劃,并能夠有效推動計劃的實施。其三,要讓學生了解社區(qū)工作的內涵和原理,讓學生做足功課和心理準備,從而使學生在其中受益。
在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這是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間也會成為重要的一部分。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無稽之談,是為了學生的健康貢獻出每一個高校工作者的智慧與汗水。
【參考文獻】
[1] 黃麗娜, 趙德軍.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研究綜述[A].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進展[C]. 全國第十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07.
[2] 沈新坤, 谷玉良. 社會工作介入:國外農村經濟發(fā)展合作化經驗的整合性借鑒——兼論農村經濟自組織建設[J]. 世界農業(yè), 2013(04).
[3] 李 丹. 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研究[J]. 理論觀察, 2015(02).
[4] 許莉婭. 學校社會工作[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作者簡介】
金俊彤(1990—),女,廣東廣州人,本科學歷,廣東金融學院輔導員,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