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為了達到現(xiàn)行教育的新目標,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開始探索適合新課改的教學方法。其中,案例教學法因其獨特的教學特點而被廣泛應用。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初中政治課堂中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深入了解所學習的政治知識,使枯燥的政治內容更加具體化,而且這種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學生主體性、主動性的發(fā)揮,能夠有效地帶動課堂氣氛,是一種符合當前教育教學向前推進的方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初中政治;有效策略
以往的政治課堂的教學是相對乏味的,而且也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是一個與學生實際相脫離的政治課堂,使政治課堂存在的價值大大降低了。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將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初中政治,利用這一階段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從而獲取對知識的關注和對理論向生活轉化的常識性政治認知。案例教學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何有效地將案例教學法融入初中政治課堂成為我們探究的重點。
一、案例教學法的研究現(xiàn)狀
教師想要讓案例教學法更好地應用于初中政治課堂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了解我國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現(xiàn)狀,才能夠對癥下藥。目前,我國教育領域對案例教學法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案例資源有限,具體實施方法仍在探索中。初中政治課堂應用案例教學法不斷有人在嘗試,但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如何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與學生思維情感結合仍需要進一步討論。作為新課改大環(huán)境下全新的教學嘗試,仍需豐富其實踐和理論認識。
二、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初中政治課堂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實際和多媒體進行案例資料收集
新課標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在選取案例時,教師能與學生生活的現(xiàn)實相聯(lián)系,在實踐中收集具體案例,那么學生能更切身地了解到案例的細節(jié),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2.堅持學生主體性,進行分組討論教學
新課改的核心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是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以
實現(xiàn)自身的發(fā)展。案例教學法是適應新課改要求的,也堅持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進行政治教學時,教師想要將案例教學法和學生主體性兼顧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每位學生對同一個案例的認識是有不同見解的,通過討論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相互借鑒。這樣,不僅能讓案例在課堂上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還能讓學生將政治理論知識在探索、討論的過程中與案例相結合,更好地加強學生知識體系和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
3.案例的選取要注重時效性和真實性
既然案例的選取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那么所選取的案例就必須真實、可靠。只有真實的案例才可以讓學生圍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展開思考,并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完美對接。與此同時,案例的選擇特別是對政治課堂教學而言,還要注重時效性,要緊隨當前的時事,不斷給學生注入新鮮感,才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參與案例討論的熱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而且案例選取的作用就是為政治課堂教學服務的,并不是什么例子都可以出現(xiàn)在課堂中的。所以,案例要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相呼應。
4.教師要科學全面地評價課堂
教學評價應該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師應該擯棄以往固定且狹隘的評價方式。而且對于案例教學法在政治課堂中的應用而言,評價也不應該只是通過試題或是課后練習就能全面體現(xiàn)的。案例教學法應用到政治課堂中的效果是需要教師找出更加合理、公平、全面、科學的評價體系來完成教學評價。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課前搜集到的案例,課堂上的討論,以及課程結束后的練習等工作等來觀察學生。必要時還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為教師對學生學習以及課程目標的達成評價提供參考。
總之,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的教學應用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也是適合初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的。案例教學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利于學生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同時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也可以說,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與時俱進,在優(yōu)化政治以及其他學科的教學課堂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蕭金萍.淺析新課改后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使用[J].新課程(中旬),2016(8).
[2]周德培.案例教學在初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J].教育,2016(1).
作者簡介:姜海燕,女,1970年出生,吉林榆樹市人,中教一級,任教于榆樹市第二實驗中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初中政治。
編輯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