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
摘要:對話教學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維持平等、和諧的關系,強調(diào)以教師為引導,以基礎性為前提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但是,當前小學課堂存在的部分“對話”,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對話教學,仍然無法擺脫傳統(tǒng)知識傳遞的本質(zhì)。
關鍵詞:對話;對話教學;有效性;小學課堂
“有效”一詞,在生活中可以理解為有效率,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反映到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應該是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內(nèi)能有效率的完成預期目標。但是,在目前小學課堂教學中,有部分教師將對話教學有效性等同于教學有效性,體現(xiàn)為是否完成了預期的教學大綱任務。這跟傳統(tǒng)的教學沒有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對話教學的核心在于將教學知識轉(zhuǎn)化為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但是部分教師卻認為“教學是以教師如何教而設計的,雖然有時候會考慮到學生”[1]“傳統(tǒng)的教學把教科書奉為“圣經(jīng)”,教科書中的知識是有待窖藏的貨幣,學生則是窖藏這些貨幣的“ 儲物罐”。[2]
一、有效的對話教學
小學課堂對話教學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對話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的目標必須是適合學生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而不應該是傳統(tǒng)的“讓學生身心發(fā)展”等模糊的,難以驗證的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對話和講授相結(jié)合。完全的講授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遞,課堂完全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學生無法參與其中。
二、有效性缺失表現(xiàn)
(一)課堂對話的問題不具實質(zhì)意義
對話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問答型對話教學,而“問題”是問答型對話教學的主要形式。合適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課堂的熱情。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但是,有些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其所教的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有些問題所提出的模棱兩可,有些更是完全是教師主體的問題。那些問題是毫無價值的,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課堂對話參與的形式化
課堂中的討論,往往被前排的幾名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所壟斷。教師也十分樂意如此。學習差的學生幾乎沒有參與的機會。當下的課堂對話教學經(jīng)常采取的形式為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產(chǎn)生一名代表,這名代表每次很自然就會是一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這些學習優(yōu)異的學生往往會回答的是課本上的知識,當然這省去了教師很多的麻煩,教師自然也很樂意聽到這些“正確答案”。
(三)課堂脫離教學目標
一些小學課堂看似討論得很激烈,學生熱情很高,但是卻與教學目標不符,脫離了主題。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活躍,不顧學生脫離主題。為了對話而對話,為了活躍而活躍。對學生們天馬行空思想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不僅讓他們本節(jié)課一無所獲,而且讓他們加深了本身應該制止的錯誤想法。
(四)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個體都有差異。這些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正是課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思想碰撞交流的源頭,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思想和人生經(jīng)驗。然而,當下的課堂對話,也大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之間的交流,或者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他們擁有更多的話語權(quán)。而差生很少有表達自己的機會,就算偶爾表達一次,也得不到教師的認可。
(五)對話教學擺脫教材
教材是對話的依據(jù),教師不能為了對話而去擺脫教材中的觀點。例如“1+1=?”這個問題在小學階段是不可以擺脫教材的。受制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如果教師對學生產(chǎn)生的1+1=其他答案不加制止,學生會對教材產(chǎn)生質(zhì)疑,小學生會對教材產(chǎn)生不信任。
三、原因分析
(一)對教學理論認識不足
一些小學教師仍然在使用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他們不想去學習對話教學下新的教學途徑,而習慣于他們使用了很多次并且可以解決很多傳統(tǒng)問題的教學途徑?,F(xiàn)代教學是合作的藝術 ,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他們不認同新的教學方法。
(二)教師自身對新角色的抵觸
教師要積極主動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不是學習的主體,而是引導者。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并根據(jù)學生自身認知水平和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教學安排。教學評價中,小學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只關注結(jié)果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要關心每一個學生,及時對所有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評價,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只有教師對學生充滿愛心,對教學充滿熱情,用耐心和愛心呵護每一位學生,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學生對話意識的淡薄
學生不僅要積極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還要積極向教師提出疑問。沒有疑問就不會有創(chuàng)新,不會有積極探索的欲望。[7]提高學生的對話意識,不僅需要教師的鼓勵,還需要學生的勇敢。教師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讓那些回答錯問題的同學不在受到批評,對那些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也不要過分的表揚。
總之,對話教學所展示的強大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我們教師都應該努力嘗試的,傳統(tǒng)的傳遞似的授課方式必然會讓位于新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王向華.對話教育論[J].教育研究,2010(9).
[2]方明寶.在對話中生成精彩的觀念-論“對話”在教學中的認識論功能[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7(10).
[3]徐潔.民主、平等、對話: 21世紀師生關系的理性構(gòu)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1(12).
[4]劉慶昌.對話教學初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
[5]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guī)范的轉(zhuǎn)型[J].教育研究,2001(3).
[6]劉慶昌.楊宗禮.教學藝術綱要[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31.
[7]吳麗萍.課堂對話有效性缺失與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