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盼
【摘要】在某種程度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完全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改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讓學生擁有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要想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就必須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讓信息技術課堂變得生動、和諧。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 課內探究 時間 分組 點撥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教學工作基本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學生知識的獲取渠道大多也是課堂,因此課堂教學顯得十分重要。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如何讓學生在課內探究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通過幾年的教學,本人認為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課內探究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時間交給學生
在課內探究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盡量把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學、討論。傳統(tǒng)的課堂都是教師先講知識點,然后把操作性的知識給學生演示一遍,之后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演示在自己的電腦上動手操作。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只是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操作,很難把學到的東西進行內化。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是適當?shù)剡M行點撥和組織教學。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該盡量把時間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講《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時,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歸納總結,因為高中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或者將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總結信息技術的正面作用,另一部分總結信息技術的負面影響;還可以開一個小小的辯論會——“高中生使用信息技術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松學習這個知識點,也容易掌握和記憶。另外,信息技術課堂中操作性的知識特別多,在講解這些內容時,盡量以小組討論、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這樣學生積極性高,并且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操作。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探究之前,教師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積極性的高低直接關系著學生自學效果的好壞,如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自然就急切地想學習課堂上的內容;反之,學生則會產生厭學心理,自學就會變得很被動。因此,課堂探究之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至關重要。例如,在講《圖像信息的處理》時,教師先給學生展示幾張已處理好的照片,有搞笑的,有帥氣的,有卡通的,學生看到這些照片時,就會急切地想知道照片的處理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學習勁頭十足,課堂教學自然輕松、高效。
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分組
教師在認真組織學生討論的同時,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學習小組的分組情況也直接關系著學習效果的好壞,如果把學習好的學生全部集中到一個小組,學習差的集中在一個小組,這樣學習進度完全不一樣,學習好的小組很快就能討論出結果,學習差的小組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分組就很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合作探究是課堂教學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在分組時,盡量在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和一個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另外,在小組討論結束時,盡量把發(fā)言的機會留給那些平時不愛發(fā)言或者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成就感。這樣,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學生慢慢地就會變得主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會有明顯的提高。
四、教師的點撥要“精”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點撥時,一定要緊扣“精”,不能嘮嘮叨叨講一大堆,要注意點撥,把思路告訴學生,以開闊思路為主。雖然有些知識點教師必須要講,但盡量還是先給出提示,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不要直接說出結論,要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停地思考。
除了以上需要注意的問題之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堅持必需的基本教學原則。教學原則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它是教學過程客觀規(guī)律的反應,是人們根據(jù)教育目的、教學的基本任務和教學規(guī)律制定的。在信息技術課程中也必須遵循課堂教學原則,即基礎性和發(fā)展性相結合的原則,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相結合的原則。
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課堂教學,課堂上師生相處融洽,情境構建和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思路也相對比較開闊,解答問題的速度也很快;反之,如果課堂上師生關系不和,情境構建不當,學生情緒低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會一落千丈,教學效果也會變得很差。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讓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夠在三年的學習中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