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茜
摘要:基本項目的學習模式是一種新興的互動形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逐步被廣泛借鑒和應用。英語口語教學與英語閱讀教學及其他學科的教學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口語教學更加注重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和學習氣氛的渲染,因此口語教學中更加適用PBL教學模式,且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效果。主要探討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定義及理論基礎,討論PBL這種教學模式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PBL;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英語口語;學習小組;評價
中圖分類號:H319.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01014203
引言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改革逐步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每個階段的課程改革不僅給基礎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注入了新的動力和內涵,同時推動了各種教學結構的完善和教學設施的重建,從各個方面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和進步。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學目標的變革,而且還體現出對知識結構的更新與優(yōu)化,以及對教學內容的不斷完善和補充,最重要的是對教學方法的變革和對教學模式的革新。英語口語教學與閱讀教學或其他學科的教學需求有所不同,以掌握英語口語的基本技能和實踐應用為主要教學目標,其教學過程注重學生的參與能力和濃厚興趣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提升,且在口語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不斷地融入各種社交、禮儀及其他重要的信息要素,這對學習者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極大的幫助和改善。本文所述的“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即PBL,它是以項目或任務作為學習的基本環(huán)境和知識載體,提倡以學生的行動為導向進行學習,其重點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上強調的“學什么”因此,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是通過獲得知識并應用、交流、協(xié)作以及獨立學習這四個環(huán)節(jié)來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比較著名的一個案例是英特爾公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的“未來教育”戰(zhàn)略計劃,一個基于計算機技術課堂應用的全球性培訓項目,教學過程中將計算機技術融入現有課程,搭建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使學員提高學習效率,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有關資料分析,英特爾的未來教育項目取得成功主要在于它精心設計的單元教學任務和教師角色的成功轉換,以及學生為主體的組織實施這三個方面的共同作用。
1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PBL)的定義及理論基礎
要深入研究PBL學習模式,首先要搞明白“項目”在這里的含義和性質。“項目”的傳統(tǒng)定義非常抽象,它首先強調要假設一套獨特而相互聯系的任務作為課題研究的前提條件,再通過對各項資源的調度和運用,逐步向著實現特定的目標而進行探索研究。換言之,項目是一項創(chuàng)造特定產品與服務的特定任務,而且這種任務的完成是有時間限定的,我們稱之為“有時限的任務”。管理學科中對項目的定義如下:項目就是通過借助多種資源在一定時間內解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問題。而“基于項目的學習”中的“項目”,則是上述概念在特定教學領域的延伸和運用。在教育領域,“項目”是一種分組學習活動[1],參與項目學習的小組成員要圍繞課題進行全過程調查、觀察及研究,并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認識來表達新學知識,使這種學習活動得到一定的展示和分享。基于項目的學習是以學科的概念和原理為基本中心,在各項任務中借助多種資源而開展的一系列探索研究活動,其最終目的是要求參與者在限定的時間內解決問題或者獲得預期結果,這是一種新型的探究性學習模式。具體而言,這種學習模式必須要有一個特定的具體項目或課題,各小組成員通過參與實踐活動來充分調配和運用各類學習資源,不斷吸收、探索和升級創(chuàng)新,擬定完整的項目知識體系和框架,提高各小組及小組成員解決問題的能力?!盎陧椖康膶W習”的目的在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融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地去收集資料、學習知識和構建項目的知識結構體系,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起來,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更注重學習過程的積累和能力提高,且其最終評價更加依賴于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動態(tài)評價與改進,弱化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比重。
構建主義認為學習者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運用各種學習資源,充分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們的指導和幫助,通過意義建構方式來獲得既定目標結果。這種學習模式立足于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強調通過小組協(xié)作學習的模式不斷地進行學習伙伴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同時把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納入小組學習過程中。目前還有一種比較受認可的理論是多元智力理論,這種學習模式認為每個學生需要通過自身的智力優(yōu)勢來完成學習項目,且要創(chuàng)造性地去解決問題[2]。無論采用哪種理論基礎,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都與傳統(tǒng)的接受式學習不同,而是采用發(fā)現式的學習。最初,學生需要就所研究的問題形成一種假設,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再通過實踐探索活動和收集整理資料對事先擬定的假設進行驗證,最終形成一種結論,用以指導解決相似的問題和項目。
2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PBL)基本要素及主要特征PBL主要有四大要素: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首先,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主要內容是現實生活和真實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一些比較復雜的、非預測性的、多學科知識交叉的問題。這里要注意的是,PBL模式的內容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完整問題,而非支零破碎的知識片段,因為只有完整而系統(tǒng)的問題才值得人類進行深度的探索研究,更有利于獲得成功和進步。而且,PBL教學模式所選擇的課題內容應該符合研究者的個人興趣,二者保持基本的一致或趨同,更利于課題研究。第二,基于項目學習模式的實踐活動,筆者認為這是PBL學習最為關鍵的一部分內容。實踐活動是PBL學習的主體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指學生采用各種技術工具和相關的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去進行實踐檢驗和驗證,最終所形成的一系列探究活動過程。實踐活動要具有構建性的特征,且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否則將無法促進學習激情。第三,情境,就是指支持項目學習持續(xù)運行的外部環(huán)境,既包括物質環(huán)境,又涉及技術條件等虛擬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貫穿于項目學習活動的全過程,良好的情景塑造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有利于增強項目學習效果。
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學習情境具體而真實。這種學習模式一般按照學習的本質需求進行調研和立項,大多數課題均取材于生活實際,學習過程中的每一位學員所面對和解決的都是具體的實際問題,而不是一大堆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聯的零散的單純而抽象的知識點和偏離實際的問題假設等。
第二,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學習內容綜合而開放。這種學習所涉及到的問題一般都是開放型的綜合問題。所謂開放型,是因為這種學習模式不限于書本知識,需要通過互聯網等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提取有價值的知識元素,再經過小組整合與歸納,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綜合性,是因為它融合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二者要同時同步進行,而且實踐操作包含了多個方面的技能;所涉及到的問題,一般都是真實而客觀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fā)展變化,因此往往也有一定的難度和高度。
第三,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學習途徑多樣而協(xié)同。既然這種學習模式充分強調學員之間的相互討論和交流,需要每一位學員親自去查閱資料、梳理知識體系、模擬實驗驗證及發(fā)揮創(chuàng)造想象,其學習途徑是多樣而繁雜的。同時,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習方法和途徑之間,又必須緊密圍繞學習課題而實施,起到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效果。
第四,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學習手段向著數字化和網絡化發(fā)展?;陧椖康膶W習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它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習小組及成員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每一位學員都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合理利用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工具和資源,快速準確地處理所收集到的各項信息資源,以求在發(fā)現資源、整合資源、改造優(yōu)化資源的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
第五,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具有連續(xù)性和多樣性的評價方式。評價的連續(xù)性是指在實施學習項目的全過程中都能夠實時地對每一位學員進行評估,且這種評價兼顧了對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評價,評估的手段則是多樣性的,因此這種評價具有客觀公正的優(yōu)點,評價輻射面較為寬廣,既包括了定量評價、個人評價和他人評價,又涵蓋了定性評價、團體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等,且能做到這些評價方法之間的良好結合與統(tǒng)一。
3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在英語教學與口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論與方法,在英語教學中逐漸被借鑒和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成果。這種新興的教學方法,主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教師的重要任務是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參與項目模式的學習,只有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才能夠得到教師或者同學的幫助。因為在英語學習中有了“項目”這一中心環(huán)境和特定范圍,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處理問題的素質[3]。一般認為,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是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實踐應用,同時也是社會文化理論的重要客觀反映。學習者通過參與項目的小組學習,一方面實現了對知識儲備的充分展示,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習者探索求實的能力,鍛煉了與周圍人群的積極合作意識和素質,提高了學員對自己的團隊價值和作用的重視,促進了能量的發(fā)揮,更加有效地體現出個人價值。
英語課堂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研究設計分析:項目學習是英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且要將其過程評價納入期末成績,作為學期學習成果評價的重要因素。項目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項目計劃、口頭報告、電子文件等,英語口語課堂中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的具體步驟或主要環(huán)節(jié)都包括:項目啟動、項目實施、總結匯報及項目評價等。例如,在口語實踐課堂的前三周,主要任務是合理啟動項目。教師應該依據學期教學任務大綱,確定項目主體,明確項目中心,制定評價標準,在此基礎上對全部學員進行分組,分組時要盡量依據學生的興趣來劃分,并選出小組長,小組長的任務是負責小組的總體協(xié)調和分工管理。學習任務和小組確定后,各個學習小組應根據給定的主題確定本小組的題目,編制項目學習計劃書,以便于項目實施階段的開展。項目的實施階段,一般是第4—12周,這一階段主要是各小組成員收集和處理信息,開展小組討論和及時糾偏,定期向全班匯報,并將本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向全班咨詢意見和方法。一般情況下,第13—14周是項目的總結匯報階段,學員自己,以及教師都需要針對每位學員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總結。這一階段,各個小組以演講方式向全班同學匯報小組研究成果和發(fā)現,配以直觀的PPT課件演示和解說。
PBL模式在口語教學中具體應用的步驟:通常為預先劃分項目小組,教師給出課題或問題,各小組成員在課下對問題進行準備,各小組成員在課堂進行討論并做發(fā)言,進行組內交流、組間評價、教師評價與總結。具體而言:第一,劃分小組,這需要英語口語教師根據教學教材的需求或特點,將全班同學合理劃分為一定數量的小組,設置小組長作為小組內的主要聯絡人和代表。第二,提出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以后學習過程中各個小組開展學習和討論的中心話題,教師必須充分了解班級的學生情況,根據班級學生的整體狀況進行分析,合理設置問題,要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的題材,切不可盲目照搬其他課堂的問題,否則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第三,問題的準備與討論、發(fā)言,這是PBL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主體內容,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最重要部分,而且這個過程是反復出現和持續(xù)進行的,時間占整個學習過程的80%左右,要務必讓每一個小組的每一位成員都圍繞課題準備素材,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且要讓每個人都有發(fā)言和補充發(fā)言的機會,這是對學員表達能力和口語技能的練習和提高。第四,組內、組件交流與評價,此環(huán)節(jié)仍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內各個成員之間要做充分的、有效的交流,集思廣益,把有利于解決問題和完成項目的想法都匯集到小組的總結報告中去,而小組之間也要做相互的借鑒與評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這個道理。第五,教師評價與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意味著項目的結題,一般需要進行一次教師對各個小組的進展情況和項目結果進行匯總和分析,以科學分析工具對每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剖析和總結,根據這些素材,編制總結報告。教師在進行小組評價時,要特別注意,要盡可能多地找到每個小組的優(yōu)點和亮點,對其進行充分的肯定,而對于缺陷部分,則要弱化批評,應以鼓勵或建議其后續(xù)改善的方式進行引導,這樣更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在表揚和鼓勵中看到自身的不足,及時改正,健康成才。
在PBL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在培養(yǎng)具有綜合語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方面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英語(閱讀和口語等)的層次是英語教學設計的目標定位。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項目學習理念在英語教學設計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4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PBL)與其他學習模式的比較分析基于項目的學習模式不同于其他學習模式,各種學習模式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在此進行必要的分析比較:
第一,PBL與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的比較。相同之處:兩種學習模式都是要解決問題,因此說二者的理念基本相同,教育界也認為這兩種學習模式具有相同的本質,且二者沒有明顯的界限,實際應用過程中往往將兩者相互結合進行使用。實際上,必須要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一切項目活動的設計都必須要圍繞這個中心而展開,因此這兩者常以“基于任務的研究性學習”而出現在一個共同的模式下。無論是基于問題的學習,還是基于項目的學習,均突出強調學習過程中以問題和項目為中心進行組織。當然,二者也有著很明顯的不同之處。其中,“基于項目的學習”最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作作品,其表達形式是多樣的,這種作品往往成為學生學習的強大驅動力。同時,由于這種學習模式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和融合,因此其作品一般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而“基于問題的學習”則體現不出驅動力因素,且其實踐活動環(huán)節(jié)相對薄弱,僅僅停留在一種對現實的模擬和假設。
第二,PBL與任務驅動型學習模式的比較。相比上述兩者而言,這兩種學習模式具有了一個相對顯著的共性:均具有一個“驅動性”的問題,即二者在學習過程中都存在著內在的驅動力。這是二者最大的共同點所在。同時,兩者又有著極為明顯的區(qū)分:PBL模式主要由“問題”來形成“作品”,一切學習過程和成果都蘊藏在這個最終作品中,學習者往往還要去推銷和推廣這個作品;任務驅動型學習則是圍繞任務開展工作,旨在解決問題,其過程不要求記錄,最終不需要形成作品,更不需要體現社會和經濟效益。另外,相比PBL而言,任務驅動型學習方式不要求在真實情景中進行探索和學習。
結束語
PBL學習模式正在被計算機技術、語言類教學、管理學等各個領域所采納借鑒,人們在這種教學模式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和改善,逐步使其適合自身的特點,讓教學工作變得更加高效實用。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PBL在英語口語教學領域逐步有所拓展和延伸,對此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麗君.基于項目學習模式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研究[J].教育探索,2008(8):421—422.
[2]高艷.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界,2010(6):52—53.
[3]支永碧;PBL在中國外語教育中的應用——意義、困境與出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7):33—34.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