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摘 要:運動性動作有不同的難度,動作難度對學生的學習進程和教學方法會產生直接影響。不同難度動作的特點及其對學練方法的特定需求,是體育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針對不同的動作難度,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和側重點,有助于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動作難度;運動技能;學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1-0026-02
運動性動作是與生活性動作和勞動性動作相對而言的概念,泛指體育運動中的動作(以下簡稱“動作”)。凡有經驗的體育教師都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不同的動作時會有不同的學習進度,有些動作學得很快,一節(jié)課即可順利做出動作,如小學階段的立定跳遠;有些動作學得較慢,需要幾個課時才能像樣地完成,如初中階段的頭手倒立;有些動作學起來更難,甚至經歷五六個課時還仍然難以掌握,如背越式跳高。動作難度特點對體育教學有什么啟示?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該怎樣處理不同難度的動作?
一、從學習進程的視角看動作難度
學生學習動作的進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動作的難度大小,即難度大的動作學得慢,難度小的動作學得快。但怎樣才算是學“會”了動作呢?筆者認為,如果學生在不改變動作用力的性質、順序和技術結構的條件下,能夠獨立、完整、持續(xù)地做出動作,并能參加相應的測驗、展示或比賽活動,即可視為學“會”。獨立是指學生無須別人幫助或提示便可自行完成動作,如后滾翻、頭手倒立等;完整是指學生能夠從頭至尾地完成整個動作或動作套路,如行進間投籃、少年拳等;持續(xù)是指學生能夠連貫地完成具有連續(xù)性特征的動作或動作序列,如踢毽子、跳繩、游泳等。由于會做動作的掌握層次是改進、提高和完善動作技術細節(jié)的前提與基礎,也是教師設計練習方法時必須考慮的重要學情之一,因此,這里的“會”在體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按照以上“會”的標準判斷學生的學習進程,中小學體育教材中的動作難度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不學就會
由于達到一定年齡的學生在生活中曾經有過相同或相似的動作經驗或人體具有做出該動作的遺傳性本能,有些動作在教師沒有示范講解,只提出練習要求的情況下,學生便可自行做出動作,如跑步、爬行、單腳跳、雙腳跳、鉆障礙、擲沙包、拍皮球等。
2.一學便會
有些動作結構簡單,小肌群參與的細節(jié)動作不多,如簡單的徒手操動作、立定跳遠、背拋實心球;有些動作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或勞動動作非常相似,如羽毛球擊平直球(類似拍蒼蠅動作)、籃球單手肩上傳球(類似肩上投擲動作)、雙手低手傳球(類似潑水動作)等。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示范甚至僅僅提示動作要領后,一節(jié)課便能粗略完成所學動作。
3.多學才會
有些動作由于結構復雜或有特定技術要求,與學生現(xiàn)有動作經驗和技能儲備相差較遠,或者動作數(shù)量較多難以記憶,學生需要經過多次反復學練才能獨立、完整或持續(xù)地完成動作。如健美操套路、武術套路、頭手倒立、魚躍前滾翻、杠上前滾翻、挺身式跳遠、跨欄跑等。一般情況下,學生需要經歷三到四節(jié)課才能完成所學動作,如果套路動作較多或技術難度較大,可能需要時間更長。
4.能用真會
能用真會是指學生僅僅能做出該動作并不算是真會,只有能在比賽中結合實戰(zhàn)加以應用才算真正掌握的動作。球類運動的各種攻防動作具有這一特點,如籃球的持球突破、跳投,足球的運球過人、傳球等。一般情況下,學生需要經過無對抗下做出動作,低對抗強度下應用動作,高強度對抗下應用動作,比賽中靈活應用動作等幾個階段,才能達到真會的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關于動作難度的討論尚沒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而實際上,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其生活動作經驗、動作發(fā)展水平和技能儲備數(shù)量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中學生一學便會的動作,對小學生來講可能就要多學才會,而小學生多學才會的動作,中學生可能不學就會或一學便會。這一點提示我們,具體分析動作難度時,一定要結合學生年齡階段和技能儲備特點,從實際出發(fā),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同時還提醒我們,中學生多學才會的動作,有些并不適合作為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如頭手倒立;而小學生不學就會或一學便會的動作,在中學階段是可以直接進行練習而沒有必要作為新授內容加以處理的,如立定跳遠。
二、動作難度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動作難度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進程的快慢,也決定著各種課堂練習能否順利進行以及如何進行,這對教師擬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不學就會”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不學就會”說明學生對該動作曾經有過身體經驗或類似的身體經驗,學生在教師不示范、不講解,只提出要求的情況下便可直接做出動作,如要求學生沿著直線快速跑動;圍繞圓周快速跑動;雙腳連續(xù)跳進圓圈等。于是問題就產生了,我們在體育教學中遇到這些動作該怎樣處理?在教學中又可以利用這些動作做些什么呢?至少有兩點值得教師注意,一是不能把不學就會的動作當作學生不會的動作重新教起,讓學生放棄原有的動作經驗甚至是動作定型,按照教科書上標準的技術要求進行練習,這樣的教法很有可能使學生陷入困惑,甚至不知道該怎樣做動作了。高明的方法應當是在學生原有的動作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和針對性練習逐步改進完善動作技術細節(jié)??催^一節(jié)初二年級的立定跳遠課,教師竟花費十分鐘時間講解分析動作要領,組織學生看圖討論,然后才讓學生開始練習。這樣的教學設計完全沒有考慮動作的難度特點,把不學就會(立定跳遠對初二學生應當屬于不學就會的動作了)的動作當成了多學才會的動作重新學習,忽略了學生完成所學動作的能力水平,是不可取的教學設計。
二是可以把不學就會的動作作為學習其他動作的入門向導。賈齊教授曾有過一個“從會處下手,教其所不會”的說法,意思是可以利用運動技能學習的正遷移規(guī)律,通過學生已會的動作,教其學練不會的動作,或者說是把學生已會的動作作為“元動作”先行出現(xiàn),以幫助學生掌握較為復雜的新動作。例如在排球的扣球動作教學中,先讓學生體會擲沙包或甩紙炮時的手臂鞭打動作,然后再進入扣球動作練習;在三級跳遠教學中,先讓學生練習單腳跳過實心球,跨步跳過實心球等,再把單腳跳和跨步跳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體會前兩跳的動作方法;在彎道跑教學中,先讓學生練習圓周接力跑,體會彎道跑特點,再進入彎道跑學練等,以上擲沙包、甩紙炮、單腳跳、跨步跳、圓周跑等都具有不學就會的動作特點,因此,這些方法都具有“從會處下手,教其所不會”的妙處。
2.“一學便會”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一學便會”說明動作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可以一學便會,甚至一看便會,無須教師多費周折。于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擺在我們面前,既然學生一學便會,教師就不必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如何教授動作上,就不必費盡周折地講解分析,分解練習、觀看圖解、背誦要領等等,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以練為主,學練結合,以多樣化的練習方法和形式激發(fā)學生練習興趣上面。另外,教師還可把那些一學便會的動作用來做熱身練習、誘導練習、體能練習等,這樣可以節(jié)省許多講解示范和組織教學時間,有效增加練習密度。
有的教師無視動作難度特點,為了顯示自己有教法、有步驟,為了證明自己注重運動技術的傳授,把一學便會的簡單動作拆解的支離破碎,又是講解分析,觀看掛圖,又是分解練習,靜態(tài)體會,其實這些做法無異于畫蛇添足,其結果只會使學生失去練習興趣。例如有教師忽略了雙手胸前傳球與生活中雙手推門的動作有相似之處,動作難度并不大,難點在于出手時的抖腕撥指,上課時教師用一個圓桶作為道具,讓學生手臂通過圓桶練習傳接球,結果學生都小心翼翼,唯恐雙手碰到圓桶,雖然注意了動作的準確性,卻絲毫體會不到傳球時伸臂抖腕和接球時后引緩沖等動作方法,反而影響了學生掌握動作。
3.“多學才會”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多學才會”說明動作結構復雜,有一定難度,學生需要經過反復學練才能掌握,或者才能對動作組合與套路產生記憶并獨立完成。學生學習此類動作時,即使在教師示范講解之后,也往往無法直接做出動作,甚至無從下手。因此,學習此類動作時,可用采取前面所述的“從會處下手,教其所不會”的教學思路,尋找學生的已有動作經驗或與新動作相似的“元動作”,設計循序漸進的誘導練習、分解練習、慢速練習、遞加練習等教學方法,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練習,直至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動作。示范、講解、誘導、簡化、由分解到完整、幫助、保護,領做等方法是此類動作教學中慣常采用的學練方法。學練此類動作時采取先分解再完整的練習步驟便是很有必要而不是畫蛇添足了。
看過一節(jié)“籃球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的公開課,教師按照掌握程度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小組進行練習,有一組學生屬于基本不會的程度,但教師卻沒有對這組學生提供任何有幫助的練習方法和學習指導,只是讓他們依次進行練習而已。結果可以想象,直至下課為止,不會的學生仍然處于不會的狀態(tài)。這就是教師把有難度的、多學才會的動作當成一學便會的動作來處理了,以為只布置練習任務,提出練習要求,學生便可自行完成動作,結果當然難遂人愿。
4.“能用真會”的動作特點對體育教學的啟示
“能用真會”道出了學習動作的目的在于實戰(zhàn)應用,在于能夠運用動作參加比賽。因此,教師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就要注重使學生領會動作的實戰(zhàn)用途,知曉為何學練這些動作以及怎樣在比賽中運用這些動作,使學生不但知其一還要知其二。在學生能初步做出動作后,就要及時創(chuàng)設攻防對抗的實戰(zhàn)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對抗條件下運用所學動作,在實戰(zhàn)運用中不斷改進提高動作技能。不理解所學動作的實戰(zhàn)用途,缺乏攻防對抗的實戰(zhàn)情景,學生只能學會一些打球的動作,但卻學不會打球,這便失去了學習球類運動的樂趣和價值。
球類運動的動作技能在比賽狀態(tài)下多具有開放性技能的特點,學者們對開放性運動技能的教學之道有過不少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于體育教師如何教授開放性運動技能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希望能引起廣大體育教師的高度關注。
三、結語
動作難度特點對體育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產生重要影響,是體育教學設計尤其是分析教材和學情時必須加以考慮的重要因素。簡而言之,不學就會的動作應當以練為主,增強體能,可以用來熱身、誘導、游戲等;一學便會的動作應當精講多練,完整練習,不斷變化,練中提高;多學才會的動作應當注重教授,先分后合,注重誘導,加強指導;能用真會的動作則應當領會用途,創(chuàng)設情境,實戰(zhàn)對抗,注重應用。動作難度不同,教學策略與側重理應不同,教學效果自然也會不同。
參考文獻:
[1]趙超君.運動技能學會與否的判斷及其意義[J].體育教學,2014(03).
[2]董文梅,毛振明.基于會能度分類的運動技能學習過程規(guī)律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11).
[3]董文梅.基于“會能度”分類的運動技能難易度解析[J].體育教學,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