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軍
高中生已經有了自己成熟的思維,能夠系統(tǒng)地思考問題.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互助學習,查漏補缺,共同進步.下面就引導高中生在數(shù)學課堂上互助學習談點體會.
一、新型課堂提問,學生互相幫助
教師提問學生是課堂上常見的教學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針對性差、學生產生排斥心理、過于死板.隨著學生的自主性、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改變,既要讓提問的優(yōu)點保存下來,也要改變它的缺點,并且讓學生互相幫助,調動課堂氣氛.在課堂上,教師提問一個學生,如果這個學生回答得非常充分,就以這個學生的回答作為模版,讓其他學生學習,形成一個良好的榜樣.如果這個學生回答的不對或者不全面,可以直接讓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同時對第一個學生做出鼓勵,不能讓學生覺得難堪.當?shù)谝粋€學生回答不上來時,可以直接讓這個學生指定一個人幫助他,課下由幫助他的學生再次為他講解這個問題.這樣,能使學生嚴謹且輕松地回答問題,改善學生之間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求函數(shù)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數(shù)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可以細分為幾個類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就這個問題進行提問:求函數(shù)的最值和值域有哪些方法?提問到某一個學生,他回答了三種方法:觀察法、單調性法、數(shù)形結合法.教師引導:這個同學回答得很好,給出了三種方法,還有其他方法嗎?有一個學生立刻答道:還有配方法、判別式法、不等式法、換元法.教師要對這兩個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的鼓勵:兩個同學的回答湊在一起就全面了.函數(shù)的值域和最值雖然比較抽象,但是方法還是很多的.在做題時,可以根據(jù)題型的不同,選取合適的方法進行判斷和求值.
二、學生講解習題,相互建議
在傳統(tǒng)的高中數(shù)學課堂上,都是教師講解習題,學生負責聽.這樣的方式,比較適合一些較難的題型.當學生不能解決某類題型時,運用這種方式比較合適,但是這樣的題型比較少,所以可以換一個方式在課堂上講題.按照一般的規(guī)律來說,一張試卷的難易程度都是在學生的接受范圍之內的,有簡單的題,也有較難的題.教師可以讓某個做題好的學生來講解他做題的思路.盡管學生的講解沒有教師那么透徹,但是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和學生之間更容易溝通,一個學生可能講得不系統(tǒng)、不全面,其他學生可以及時幫助他,把這個題目講解得更透徹,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助氛圍.
例如,在講“不等式”后,考試中有一個這樣的題:解關于x的不等式:mx2-3(m+1)x+9>0(m屬于R).從考試結果看出,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答出這道題,但是很多學生只是答出一部分,忽略m取值的多樣性,寫出來的答案少了一種或者幾種可能.由學生進行講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個學生考慮的比較全面,這個題回答的很全面,拿到了滿分.他講解得很幽默:這個題陷阱特別大,所以做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問題.雖然是讓我們求x的值,但是注意到里面有一個m,這個就是出錯的問題所在,一定要考慮到m可能取值的幾種情況,其實也就是比較特殊的值,可以影響整個不等式值的數(shù).聽講的學生都覺得恍然大悟.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學生相互提問,回答問題
一個互幫互助的高效課堂,必然是屬于學生的.在數(shù)學課堂上,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提問,其實也是互相討論,只是比討論更直接一些,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反應能力,也能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管是在剛學習知識后,還是復習舊知識時,都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問,把不清楚的地方提出來,再由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回答的不一定是全面的,甚至可能暴露出一些問題,但這就是學生之間相互提問要達到的目的.只有暴露出來問題,教師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盲點,從而優(yōu)化教學過程.
例如,在講“直線與平面的關系”時,有些學生感到這部分知識很抽象,做題時不知從何下手.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交流學到的知識和解題的方式.有的學生提問:判斷直線與平面的關系時,你們都是怎么考慮的?有的學生主動分享自己的思路:有時可能以墻角為例,不管在哪做題或者考試,都會有一個墻角的,但是有些題目遠沒有這么簡單,可能就會利用現(xiàn)有的東西當作平面和線,形成一個直觀立體的樣子,自己就能推斷出這個題目應該怎么做.每個學生都積極分享自己的經驗,教師只需要維持課堂秩序,及時總結學生提出的建議,就能在互幫互助的課堂上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互助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