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棟 王志剛 鄭詩雨 賈晴晴
淺述艾灸意外
●汪子棟 王志剛 鄭詩雨 賈晴晴
一般來講灸療較針刺有著更安全、方便、操作簡單的特點。因此針灸界素有“針者需師方行,艾灸凡人可施”、“針捷灸穩(wěn)”等論述。更有王燾在《外臺秘要》強調(diào)“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并不錄針經(jīng),唯取灸法”[1],灸法因其操作要求“門檻”低、方便、療效明顯等優(yōu)點,自古便風靡與民間,甚至有“不問寒熱虛實悉令灸之”的學說觀點,導致灸法應用靡濫。現(xiàn)今雖灸法應用尚未普及,但如若不辨病證虛實,不曉宜忌,一概而論,徒增傷害而無一利。尤甚者,則可能發(fā)生暈灸、感染甚至死亡的發(fā)生,必須重視。
艾灸;意外;暈灸;變證
1.1 暈灸自古便有記載,清朝吳亦鼎《神灸經(jīng)綸》載
“(病人)或著火眩暈者,神氣虛也,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姜湯與飲之,以壯其神?!盵2]艾灸發(fā)生暈厥情況多為首次接受治療,患者精神緊張,或者在過勞、大汗、大渴、過飲等機體非常虛弱的情況下施灸;或是因為術者操作不當:艾柱過大或過多、灸火太熱,刺激過重又或者患者體位選擇不合適等等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頭暈、眼花、惡心、心慌、出汗顏面蒼白等類似暈針的現(xiàn)象。
1.2 預防與處理
1.2.1 處理
一旦發(fā)生暈厥現(xiàn)象或者看患者有暈厥跡象,應立即停止操作,讓患者平臥(去枕,頭低足高位),可掐按內(nèi)關、人中、涌泉等穴位。若診室較悶熱宜開窗使空氣流通,寬松衣帶,癥狀較輕者可給予溫糖水,若癥狀嚴重者,應結合現(xiàn)代急救措施步驟,立即搶救。
1.2.2 預防
經(jīng)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及早的預防比暈厥后再相應處理,對機體傷害更小。因此臨床常需注意以下幾點:
(1)醫(yī)者應首先做好患者的工作,耐心解釋艾灸的優(yōu)點以及艾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醫(yī)者態(tài)度應嚴肅認真,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如《靈樞·官針》“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之,可使行針艾。”(2)施灸時應囑患者處于一個能持續(xù)許久的舒適體位,自古就重視艾灸的體位《全方》“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币话惆难巢恳约跋轮髠?cè)取俯臥位、灸腹部取仰臥位。以患者舒適、肌肉放松為佳。(3)艾灸時醫(yī)者須時刻觀察患者的表情變化,與針刺的“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兩衛(wèi),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辈恢\而合。一旦發(fā)生不良反應征兆,能最快時間進行處理防患未然。(4)注意診室環(huán)境的調(diào)節(jié),包括溫度、濕度、氣味等,因艾灸時難免會有煙熏和艾味,因人的體質(zhì)和偏嗜不同,當治療過程中煙濃味重時,難免引起患者的惡心、頭暈缺氧等不適,因此再不影響患者治療下,經(jīng)常通風,控制房間溫度,因時制宜,不可過高過低。(5)盡量不要灸大勞、大渴、大怒、大驚、大醉、大饑之人。令人氣機逆亂,無益反增其害。
多由于灸火過急,溫度過高,施灸時間過長,受術者皮薄肉脆等等引起艾灸局部或周圍形成水皰,一般有大有小,并無其他癥狀或者不適。
2.1 處理
水皰少且不在顏面等部位的,不沾水可以不作處理,幾天后便可自行吸收結痂;如水皰稍大、吸收緩慢者,可用消毒過的粗針刺破水皰,并且用消毒干棉球除去水泡中的積液,然后涂上紫藥水或者消炎膏,以防止感染。更嚴重者,導致肌肉等組織燒傷壞死,為防止化膿潰爛,需局部消毒后,減去皰皮,涂上玉紅膏或者京萬紅膏,外用紗布包扎(不可過緊),每天換藥一次。也可根據(jù)情況局部用紅外線或者激光照射。若上述操作均無效,應立即轉(zhuǎn)入外科處理。
2.2 預防
艾灸的壯數(shù)不宜太多3-5壯每次,體積不宜過大根據(jù)病情性質(zhì)加減,古便有一寸三壯的記載,灸火不宜過猛,施灸的溫度應該由低逐漸增高,以患者耐受為度。若非特殊操作需要,艾條距離皮膚不宜太近,懸起灸距離穴位至少兩指,且施灸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15-30min隨時觀察患者表情狀態(tài)并詢問感覺。在患者艾灸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對于小兒、年老體弱者或者伴有肢體感覺障礙者,需時刻觀察施灸部位,防止燙傷發(fā)生。施灸部位應注意清潔,避免污染[3]。
作為一種治病刺激方法和其他各種療法一樣,艾灸也存在自己的適宜證和禁忌癥。一般公認的是,艾灸對陽虛、淤血、寒性病癥等有良好的效果,雖有周楣聲為熱證可灸正名,但是也是在有理可據(jù),明確辯證的情況下選穴施術的。但正因為艾灸的應用較為廣泛,于是便有愚人不經(jīng)辨證,盲目用灸法而致變證。如《傷寒論》中有7項條文涉及到太陽病灸誤導致火逆等變證。如“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醫(yī)圣認為灸法以熱治病,外感熱病以火灸之則犯實實之忌,可致諸多變證。但也有學派認為以“火郁而發(fā)之”的理論而施灸也可,此處不作過多爭辯,但是前提是二者均有相應的理、法、方、穴根據(jù)而施術,不在愚妄之類。確有諸多記載明示后人傷寒太陽證不宜灸法。金元四大家朱丹溪曾指出∶“因火而生熱脹、發(fā)黃、腰痹、咽燥唾血者往往有之,當不知為火逆所致”。當今也有因肺癆誤灸致咯血的病例報道,與之情況吻合。例:女,31歲,因患兩肺上部浸潤型結核,10天前經(jīng)艾灸肺俞(雙)、青育(雙)等穴四次,突然咯血約1000ml,服黃連阿膠湯加味4劑咯血方止[4]。
小結:關于艾灸意外和不良反應,古代文獻記載相對較多,當代相關記載文獻較少,筆者認為這與現(xiàn)代應用不重視灸療可治療疾病,把其僅當做輔助的養(yǎng)生保健有關。古人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知針知灸知藥者,方可為良醫(yī)”可知艾灸治病確有療效。隨著中醫(yī)的復興,應用艾灸治療疾病這種具有簡便驗廉的綠色療法定會逐漸推廣并且再次受到人們青睞,因此熟知艾灸適宜與禁忌則顯尤為必要,切莫因其效著灸認為“灸無禁忌”、“不問寒熱虛實悉令灸之”,再者預防艾灸意外還需醫(yī)者在操作時應手如握虎、如臨深淵般專注,謹慎細心而為。總之,艾灸應用絕非百無禁忌,應熟曉禁忌、因人、時、地,辯證論治,減少患者痛苦,提高臨床療效。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1]王燾.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吳亦燕.神灸經(jīng)綸[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3]孫學全.孫學全針灸臨證經(jīng)驗集[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1:634-636.
[4]張慶萍等.論灸誤[J].中醫(yī)文獻雜志.19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