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摘 要: 對學生進行管理,需要藝術,讓學生成長,需要管理者講究手段。初中學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班主任要從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從初中學生的身心特征上施以管理,達到使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 潤物無聲 健康成長 策略思考 學生管理
在負責學科課程教學的基礎上,領導還安排班級管理工作。班級管理可以說是千頭萬緒,學生的日常行為,相關班隊的活動,班級的文化建設等,真正都比較負責任地管理好,著實需要動一番腦筋。對學生做到潤物無聲可以獲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潤物無聲地促學生成長需樹立自身形象
初中學生都是13~15歲,說幼稚比小學生要好得多,說成熟與高中學生相比差一大截。對初中學生的管理,需要采用比較特殊的方法。首要的是以自身的良好形象為學生樹立為學、為人的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雖然是對相關干部的說法,但也完全適用于班主任。初中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眼里容不得一點沙子。班主任在平時的班務管理中,尤其在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形成上,班主任的形象良好,學生會主動地進行模仿,而無須再過多地發(fā)號施令。譬如我們要求學生書寫工整,班主任在相關文字的呈現(xiàn)上就要給學生以工整的感覺。雖然不可能就比較完全地促使全體學生都工工整整地書寫,但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再如學生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身體不適的現(xiàn)象,在課堂上有些萎靡不振,我們千萬不能以為那是學生在開小差。相反,要主動噓寒問暖,如果情況不是非常緊張,別忘記課堂一結束,將其送往附近的診所或者醫(yī)院看醫(yī)生,那么產(chǎn)生感激之情的不僅僅是個別學生,完全可能是一群學生。更主要的是不僅學生認為老師的行為值得點贊,而且眾多學生會學著老師的樣子對身邊所有需要關懷的學生施以關懷。事實正是這樣,所教學生中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都有不少弱勢群體,相當多的學生伸出熱情而又溫暖的手,使得諸多需要關懷的學生得到熱情的關懷,一股股關懷他人的風氣飄蕩于班級乃至整個校園,處處充滿正能量,使班級管理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良好效果。
二、潤物無聲地促學生成長需施以人文關懷
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各不一樣。據(jù)調查,我教的學生中有一些學生在單親家庭中生活著,父母親離異。不少學生的父母親都在外地打工,他們隨祖輩一起生活。這些學生顯得比較孤僻,行為往往顯得比較激進、沖動,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違反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現(xiàn)象,不少學生就是經(jīng)常性地大事不多,小事不少。對這些學生,如果經(jīng)常性的責怪或者是某種程度上的責罵,達不到比較理想的教育效果。曾經(jīng)遇到一名留守學生,因為經(jīng)常得不到父母親言語上的疼愛,爺爺奶奶對其管束相當嚴格,該生感到十分委屈,經(jīng)常性將自己的委屈在伙伴們身上發(fā)泄。不是和伙伴們爭吵,就是在班級上做些似乎無傷大雅的“惡作劇”,教師多拿他沒辦法。我對該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果真對其就是毫無辦法?當然是否定的回答,我以為走進該生的心靈顯得比較重要。我決定與其建立起比較理想的對話框。首先和其促膝談心,多談及該生的苦衷,多談及父母親外出打工的苦衷,多談及祖父母對其嚴格要求的良苦用心。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多器重該生,給他以更多的關愛,使得該生能夠在諸多場合獲取老師所給予的溫暖。在初中學習階段,該生雖然遠離父母,但由于班主任充當再生父母的角色,學生得到不是父母勝似父母的關愛,在學習上奮起直追,在為人上嚴格要求,再加上其智能不錯,之后考進重點高中。
三、潤物無聲地促學生成長需和諧的班級氣氛
幾十個學生組合成一個集體,個性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學生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這樣那樣的摩擦,致使班集體經(jīng)常不得安寧,是司空見慣的。班主任都以為,好歹只有三年的時間,如果以學習負擔甚至就是過重的學習負擔壓住學生,當學生被壓得喘不過氣時,不會犯上作亂。即使有個別學生,不理他,他也不可能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班級管理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秉承如此班務管理的理念是不正確的,也是行不通的。要想獲取高效的班級管理,必須努力和諧班級氣氛。其實班級學生之間所發(fā)生的些許矛盾,都沒有任何根本性的利害沖突,完全就是些雞毛蒜皮,但任其發(fā)展,會導致矛盾的激化甚至惡化。班級學生之間的矛盾,多產(chǎn)生于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病人氣多,窮人理多,弱勢群體往往是班集體不能健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對這些學生簡單粗暴地壓制,是永遠也壓不了的,而且越壓越糟。鑒于此,潤物無聲地促學生成長還是需要從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入手。每接手一個班級,我都進行比較詳細的摸底,找到學習困難的學生,找到生活困難的學生,找到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分析,排出一般心理障礙的學生,排出具有較為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在摸底分析的基礎上,結好學生之間的互幫對子,明確相互之間進行學習生活幫助的責任和和諧相處的具體要求。這樣一對對學生就開始和睦相處,整個班級學生就在如此的和諧氣氛中互幫互學著。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孩子們的名字叫“今天”[J].江蘇教育研究,2000.4.
[2]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3]朱永新.享受與幸福[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