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秀娟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能讓學生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適時引導學生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去主動建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以使課堂學習更加靈動而有效。
一、讀書之樂何處尋。求知出于“好奇心”
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是有效探索的前提。要讓學生有高漲的參與熱情,全部精力投入到探究性學習中,創(chuàng)設“好奇”的教學情境,是有效的途徑之一。
例如,在教學“3的倍數(shù)的特征”時,可以先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游戲:“同學們,想和老師比賽嗎?請你任意報一個數(shù),我們比一比誰先判斷出這個數(shù)是否是3的倍數(shù)。老師口算,允許你們用計算器,可以嗎?”通過這樣的游戲,就能輕松激起學生探究其中奧秘的興趣。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他們渴望教師的親近,渴望教師與其共同活動。教師的熱情參與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是對學生的最好的支持和鼓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探究。
又如,在探索“分數(shù)化成有限小數(shù)”的規(guī)律時,教師這樣引導:“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的分數(shù)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有的分數(shù)不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其實,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任何一個分數(shù)是否可以化成有限小數(shù),信嗎?不信的話咱們就來試一試?!敲催@里有什么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你們說,我們怎樣來展開研究?”這樣就很自然地進入了對實質內(nèi)容的探索中。
二、要識廬山真面目。引入“矛盾沖突”中
在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中,設置問題情境是重要的一環(huán)。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都來自于一個對學習者來講充滿問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nèi)容、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矛盾”,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通過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chǎn)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教師可以首先將學生分成8組,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究學習,每組給定實驗材料——圓柱、圓錐和沙子,然后提問:“把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裝,直到裝滿為止,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們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興趣甚濃,馬上得出結論,用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三次正好裝滿,說明了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時教師出示一組圓柱、圓錐,請同學們看老師演示,老師操作的結果是:用圓錐裝滿沙子往圓柱里倒,裝了四次裝滿。這時學生都瞪大眼睛,有的懷疑老師裝得不標準。結果教師找一學生當眾演示,還是原來的結果。這正是教師的精心設計,通過制造矛盾生疑而促思,思維有了動力,有了方向,就把探究推向高潮。學生通過再次研討,終于發(fā)現(xiàn)圓錐體積應該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三、看似通達舉步艱。于“碰壁”處尋出路
探究性學習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教、學、做融為一體。伴以個人或小組的探究實踐活動,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特別是在探索實驗中,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教師有意設計“碰壁”情境引發(fā)其探究,學生探究熱情高漲,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圖形的密鋪”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理解什么是密鋪并探索出了三角形和任意四邊形都可以單獨密鋪后,教師再設疑:同一種直線圖形,是不是只要把相同的邊拼接在一起,就都能單獨密鋪呢?猜猜看,正五邊形能不能單獨密鋪。當時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此時教師拿出一些相同的正五邊形讓學生動手試一試,結果他們的判斷在實踐中碰了壁,他們左移右拼、上挪下擺怎么也實現(xiàn)不了。教師適時讓學生合作討論,正五邊形為什么不能單獨密鋪,其中含有什么奧秘呢?學生由于剛才的“碰壁”,此時積極性很高,認真思考討論,并再次觀察四邊形的密鋪圖,最后終于找出了其中的奧秘:一個正多邊形的幾個內(nèi)角相組合,如果能正好湊成360度,那么這個正多邊形就能單獨密鋪。
四、百尺竿頭須進步,另辟蹊徑求“超越”
沒有超越就沒有進步。人類歷史的進程就是在一種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自我中實現(xiàn)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了寬松的合作討論學習氛圍,倡導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于挑戰(zhàn)權威,敢于創(chuàng)新的一種理念,教師必須密切關注學生,抓住思維的瞬間,點燃創(chuàng)新的火花。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教師引導學生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比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進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有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還可以這樣來推導,先沿著梯形的對角線,把它剪成兩個三角形,算出面積,即S1=ah/2,S2=bh/2,再把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加,即S=ah/2+bh/2=(a+b)h/2??吹酵瑢W們眼里欽佩的目光,他感到了成功的喜悅。無獨有偶,在研究“環(huán)形面積”時,也有同學提出:把組成圓環(huán)的兩個圓展開,得到一個近似的梯形,梯形的上底就是內(nèi)圓的周長,下底就是外圓的周長,高就是半徑之差。我在對學生的精辟見解贊嘆不已的同時,深深感受到探究性學習為孩子帶來的自由、愉悅的心境以及對成功的超越精神。學生大膽猜想、大膽設疑,在學習方法上、在解題思路上“另辟蹊徑”“別出心裁”,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新的規(guī)律,體會到數(shù)學的奧妙所在。正是這種內(nèi)心深處潛在的超越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他們學習進步的內(nèi)生力,最終能體驗到探究性學習之后的成功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