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膾炙人口而又感人肺腑的回憶性寫實散文。此文篇幅不長,只有一千來字,語言平常質樸,無華麗辭藻,但卻字字真情,時時處處流露著一種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的感激。
這是一種普遍而又正確的解讀,的確,很多人都把它僅僅解讀為表現(xiàn)“父愛”主題的作品,說什么“父愛如山”、“父愛無言”,說什么“作為子女,應該學會體諒父母、感恩父母”,等等。其實,這些解讀只是看到了文章的一個表象。實際上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并非著眼于歌頌“父愛”,也不是想表達一個游子身在異鄉(xiāng)后對父親的思念,而是想借助這篇文章,真誠而又委婉地向父親道歉,以化解父子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
朱自清父子之間的矛盾沖突,實質上是傳統(tǒng)的封建倫理家長專制的舊思想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后要求個性自由思想解放的新意識的沖突。而父子長期失和,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感情上的極大折磨和傷害。要化解這種矛盾,就得一方率先放下架子,主動求和。但從1922年和1923年朱自清的兩次回家探親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行動來表示,但也許是因為缺少精神層面的溝通,父子之間心靈上的壁壘沒有打破,所以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讓本已破裂的父子關系跌入谷底。
作為父親,尤其是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影響的父親,礙于自己的地位和尊嚴,就算錯了,也是不大可能低頭承認錯誤的;那么,就只有想要盡孝的兒子,采用一種巧妙的方式,既不傷及自己的顏面又能有效與父親進行心靈溝通。給父親當面或寫信直接承認錯誤,委曲求全,這種打臉的事情,肯定不是年輕氣盛的朱自清會采用的方式;而用一篇情真意切的回憶性散文來巧妙表達自己的愧疚之意,不失為化解矛盾的上上策。因為《背影》公開發(fā)表之后,就是向世人宣告:父子之間永遠保存著血濃于水的深情。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避免直接道歉的尷尬,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自清在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道歉技巧,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贊譽對方的方式表達歉意
“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边@是對父親一生客觀而高度的評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兒子的崇敬之情。即使父親“老境卻如此頹唐”,依然堅守著“天無絕人之路”的信念;依然不屈地和命運抗爭,堅持“要到南京謀事”;依然盡職盡責地做好一個父親:親自送我上車、幫我揀定座位、翻過鐵道買橘。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讓人對這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肅然起敬。同時這些話語,也讓讀者,包括父親,看到父親在兒子心中的地位依然崇高。“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此句讓人依稀可見一位寬宏大量的慈父形象。雖然此時父子矛盾并未明顯緩和,但心理學告訴人們:大多數(shù)人在受到贊美后,都會不自己地按照贊美的話去做。所以,有理由相信,他們冰釋前嫌的日子為期不遠。
二、承認自己的過失和不足
“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些語句間的自嘲與自責,是誰都能讀出來的,辛辣的反語,讓悔恨之情也溢于言表。一方面,作者在深深地自責當初的愚蠢言行;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訴父親:兒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請再給兒子一次機會回報您吧!
三、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很多時候,兩人產生矛盾的根源就是沒有進行換位思考?!八|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通過數(shù)年的社會歷練和反思,朱自清也逐步明白了父親的艱難處境,甚至通過兩個“自然”,充分地表現(xiàn)出了兒子對父親曾經(jīng)的那些過激的言行的理解和寬容。
當然,結局也正是如此:父親誦讀此文時,不覺兩眼老淚縱橫,手不住地顫抖,但讀完后,昏黃的眼珠卻放出光彩。他終于明白了兒子沒有辜負自己的苦心,他最終諒解了兒子,從此父子矛盾得以緩解并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