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訴出臺之后,關于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討論愈發(fā)激烈。本文將分別從檢察機關和公民個人兩個角度來研究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作為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強力候選人的檢察機關,本文將從法理基礎和實踐基礎兩個方面來分析檢察機關能否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關于公民個人,本文也將從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來分析公民個人能否成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
關鍵詞:民事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公民個人
中圖分類號:D9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083 -01
在司法實踐中,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日益興起。2012年通過的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guī)定了:“對污染環(huán)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條文將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確定為“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范圍太廣,模糊不清,引發(fā)了學界的廣泛討論。本文將從理論和實踐角度來分析檢察機關和公民個人能否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
一、關于檢察機關能否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
無論是在學術界或是實務界,檢察機關一直是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中“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的強力候選人。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礎。我國憲法賦予了檢察機關檢察權,也明確規(guī)定了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決定了其有權代表國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我國《檢察院組織法》第4條表明,檢察院實際承擔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能。所以筆者認為檢察院在民事公共利益受到損害時,在法理上有權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向法院提起訴訟。
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不僅具有法理基礎,還具有實踐基礎。在司法實踐中,民事公益訴訟大多是由檢察機關提起的。將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是擁有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國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國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方城縣檢察院國有資產流失案①,該案被稱為是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鼻祖之作。②據不完全統計,從1997年至2010年,檢察機關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上千件。③由此可見,在我國有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的歷史傳統,而且由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也有其現實意義所在。因為在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中,當事人往往面臨著取證難,舉證難等問題,而檢察機關作為一個國家機關,其有以國家為后盾的人力和財力,可以利用其職權調取證據,能夠扭轉民事公益訴訟原告在訴訟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狀態(tài)。再者,檢察機關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具有完善的組織系統,人員具有專業(yè)性,訴訟經驗豐富,將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能夠大大提高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勝訴率。據此,我們不難看出,檢察機關作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具有較為雄厚的實踐基礎。
二、關于公民個人能否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
新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guī)定了“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是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顯然,該條文將公民個人排除在了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范圍之外。這也表明了立法者的態(tài)度。誠然,公民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法理基礎比較薄弱,勉強可以拿來作為公民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立法依據大概就只有憲法了。我國《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但嚴格來說,此條文是一個宣示性的條文,它僅表明了人民主權的思想,并不能將此作為公民個人能夠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立法依據。所以,對于公民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立法是處于一種真空狀態(tài)。立法將公民個人排除在民事公益訴訟主體之外,可能是從防止濫訴,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角度考慮的。
雖然關于公民個人成為民事公益訴訟主體的法理基礎比較薄弱,但在實踐中,有些地方法規(guī)還是保障了公民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利。在我國,無錫、海南、貴州等地在民事公益訴訟方面的司法實踐就先于立法。無錫環(huán)保法庭第一批開始環(huán)境保護專門法庭試點工作。迄今為止,這是中國第一個公開宣布受理環(huán)境保護組織和個人所提起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法院。④2011年的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開展環(huán)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試點的實施意見》第2條規(guī)定:“本意見所稱環(huán)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是指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者個人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在環(huán)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破壞的情況下,為維護環(huán)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針對特定的主體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痹撘庖娋鸵?guī)定了公民個人可以成為環(huán)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公民個人作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有其實踐基礎所在。
三、結語
關于檢察機關,法律并沒有明確賦予其民事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筆者認為,法律應當賦予檢察機關以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因為檢察機關具有其他機關或社會組織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其極具專業(yè)性,具有相應的法律地位,具有法理基礎,而且在實踐中,民事公益訴訟大多是由檢察機關提起的。關于公民個人,筆者認為也應該將公民個人納入民事公益訴訟主體的范疇,因為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直接受害者大多是公民個人,法律應當賦予公民個人以保護公共利益的權利,而且讓公民個人成為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能夠促進我國公民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為了使我國的民事公益訴訟得到更好地發(fā)展,立法應該賦予檢察機關和公民個人以民事公益訴訟主體的資格,這樣才能使民事公益訴訟真正從紙上走到現實。
注釋:
①參見別濤:《中國的環(huán)境公益訴訟及其立法設想》,載《中國環(huán)境法治》2006年第1期。
②參見喬剛:《論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載《政法論叢》2013年第5期。
③參見陳文華:《我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實務評析和程序設計》,載《法學雜志》2010年第12期。
④參見文永輝:《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地方性法規(guī)及司法實踐評析》,載《廣西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參考文獻:
[1]紀小?。骸稖\析民事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法制與經濟》,2014年第398期。
[2]白潔、趙景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再思考》,《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3年第1期。
[3]黃金榮:《公益訴訟制度構建中的進步與局限》,《法制研究》,2014年第2期。
[4]饒冠俊:《論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學術交流》,2013年第3期。
作者簡介:羊月晴(1993.08-),女,漢族,海南儋州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民商法專業(yè),研究方向:債與合同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