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中圖分類號:G82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回顧我國跳高運動的發(fā)展,曾有過輝煌的歷史。3人5次打破世界紀錄,并多人多次創(chuàng)破亞洲紀錄。這是老一代教練員和運動員共同努力的結果。隨著我國體育運動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但曾已是優(yōu)勢的跳高,近些年來出現(xiàn)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不但無人進入奧運會,也失去了亞洲的霸主地位。本文對在跟隨我國著名跳高教練黃健老先生學習與總結經(jīng)驗的過程中得到的新的認識進行論述。
關鍵詞 跳高 訓練 認識
一、扎實的基本功是達到高水平的重要條件
跳高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必須要掌握先進的跳高技術,而掌握先進技術的必要條件,除了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更重要的是扎實的基本功。否則,先進的技術就難以建立,跳高成績也就很難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近幾年,通過注意觀察我國跳高運動員在技術上的表現(xiàn),看得出他們在身體條件上比過去好得多,有的能達到世界一流。但在技術表現(xiàn)方面顯得十分薄弱,無論是助跑、起跳還是過桿技術較全面的極少。這反映了我們的運動員在青少年基礎訓練時期,不是以“教學”為主,而是以“訓練”為主,注重發(fā)展能力而忽視了基本技術的培養(yǎng)。這種方法在初期訓練階段可能成績提高很快,但到了成年,由于缺少訓練的系統(tǒng)性,成績的提高將受到影響,甚至出現(xiàn)傷病,致使一些運動員因此而過早的結束運動壽命。如此現(xiàn)象在我們的訓練中普遍存在。這也是我們同外國運動員訓練上的主要差距。
我國著名教練黃健、胡鴻飛一向重視青少年的基本功訓練,反對急于求成、跨越式的訓練,都是嚴格按照教學法一步一步慢慢來,使他們在青少年時期扎扎實實的掌握好基本技術。比如,鄭鳳榮剛調(diào)國家隊時16歲,專項成績1.36米。當時,世界跳高運動蓬勃發(fā)展,但他們沒有急于追趕,確立了以基礎訓練為主,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狠抓基本功。為了將來讓她更好的地掌握先進的技術,黃健教練精心地設計了成套的各種不同的專門練習,每天都讓她上百次的反復做。有時,還覺得不夠,就安排在早操、“家庭作業(yè)”中去完成。正是由于成年累月地反復磨練,成千上萬次地苦練基本技術,嚴格地遵守著“做不好動作不結束訓練課”的原則,終于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從而出色地掌握了合理的跳高技術。這正是她后來成績突飛猛進的決定因素。
朱建華10歲時被著名教練胡鴻飛選中。從那時起,就給他確定了打好訓練基礎,狠抓基本功建設,把一些基本技術練習編成套,天天重復磨練,長年堅持,直到三破世界紀錄基本技術練習仍還不放松。這都是使他的成績年年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扎實的基本功是通向成功的重要條件。必須天天抓、反復練、長年堅持,不僅在青少年時期,成年時期也要常抓不懈,至少要有一定練習的比例。就像鋼琴家常彈“練習曲”;舞蹈演員天天堅持練功技術才能不斷升華。跳高同樣是這個道理。
二、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是成功之道
創(chuàng)新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前進動力,跳高運動也是如此。當年,鄭鳳榮、倪志欣勘稱世界第一“飛腿”,朱建華被公認為“三快”飛人,這都是因為他們在多年的訓練中,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形成了個人技術風格,發(fā)揮了個人的優(yōu)勢。而現(xiàn)在仔細觀察我們的運動員,在技術風格上表現(xiàn)平平,沒有明顯的特點。反映了我們在訓練中創(chuàng)新精神不夠,在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探索新路子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著名教練黃健、胡鴻飛之所以能成為杰出的教練,正是因為他們始終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
三、深刻地理解技術是正確教學的保證
跳高技術是影響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掌握正確合理的技術,才能充分發(fā)揮出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的潛力,從而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我們有些教練對“先進技術”這一詞理解不一。就跳高而言,先進的技術從動作形式上看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只是助跑速度更快、助跑更積極,起跳踏蹬更有力,擺腿、擺臂更快更高,人體上升階段相對時間更長,過桿相對更快而捷。先進的技術只有通過系統(tǒng)的訓練才能獲得。當前,我們的運動員在技術表現(xiàn)方面普遍不盡人意,不是助跑不好,就是起跳不夠正確或過桿不合理。這說明我們在教學訓練中,對技術的理解和把握還欠準確。比如:在助跑方面,有些運動員跑得速度較快,但節(jié)奏和放松性不夠;在起跳方面,過分地追求快而忽視了起跳的動作幅度,減少了做功距離而影響了起跳效果;還有的盲目模仿優(yōu)秀運動員的技術,比如,模仿朱建華的單背擺動技術等,脫離了個人特點。當然,在技術教學中,除了按照技術規(guī)格外,要考慮到運動員的個人特點,不搞千篇一律的技術模式,不盲目照搬別人的一套。要形成先進的技術,必須從運動員的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個人特點,從技術細節(jié)上有所創(chuàng)新。
四、高質(zhì)量的“量”是實現(xiàn)跳高成績飛躍的源泉
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由量變到質(zhì)變,量變是質(zhì)變的條件,質(zhì)變是量變的結果。在運動訓練中,只有高質(zhì)量的“量”才能換取高質(zhì)量的“質(zhì)”,實現(xiàn)成績的飛躍。
“三從一大”是我們多年貫徹的主要訓練原則,也是我國老一代實踐者總結出來的一條成功經(jīng)驗。在運動訓練中,正確的理解和加以貫徹是訓練過程更加科學化的保證。
跳高運動往往被大家誤認為是田徑項目中訓練較輕松,可以不需付出多少汗水的運動項目,甚至我們有些教練過分地強調(diào)先天的地位,而對后天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而,在跳高運動項目的訓練中,無論是身體訓練還是技術訓練,很少看得到高質(zhì)量大負荷的訓練。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的要求,也難以體現(xiàn)在跳高的訓練當中,尤其有一些水平較高一點的運動員在訓練中,往往憑著情緒而練,隨意性很強,無法保證訓練的效果和質(zhì)量。這也是我國跳高運動水平滯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這種現(xiàn)象不改變,跳高成績就很難達到一個高水平。
總之,我國的跳高運動有著光榮傳統(tǒng),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也有一支事業(yè)心強,具有較高專業(yè)理論知識水平的教練隊伍。所以,我國的跳高運動是大有希望的。讓我們廣大教練員、運動員、科研工作者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勇于實踐、大膽探索,為再展我國的跳高雄風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