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雁
摘 要:觀課議課的教學評價,通過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來評價教師的“教”,幫助、指導教師打造高效課堂,力求課堂教學方式的最優(yōu)化,教學效率的最大化。觀課議課的教學評價轉變了教師對教學方式的認識,對教研活動的看法,對校本培訓的狹隘認識。
關鍵詞:觀課議課;教研活動;教學評價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高效的課堂取決于高效的教學行為。在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的今天,“學為中心”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傳統(tǒng)教研活動中的聽課評課方式以教評教,顯然已不符合時代所需、教學所需。因此,筆者在研究及實踐的基礎上,在教研活動中進行了觀課議課教學評價的嘗試,提高了課堂教學評價的效度,對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反撥作用。
一、正確把握觀課議課教學評價的內涵
觀課是指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搜集資料,并依據(jù)資料做相應研究。同時,通過感悟、體驗和分析,以獲得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和理解。議課以研究為取向,鼓勵授課教師大膽嘗試探索,強調參與者圍繞共同的話題平等對話,把教師培養(yǎng)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研究者和行動者[1]。
觀課議課是參與者通過有目的的觀察來收集相關信息,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要素之間的關系,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教學自由的一種研修活動。這種方式適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其基本價值在于通過明確或改進課堂要素之間的關系來豐富教育教學理論和改進教育教學實踐。觀課議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方法將不斷改進,其效果也將不斷提升。
二、合理設計觀課議課教學評價的流程
觀課議課的方法流程有很多,如何更科學更合理地設計觀課議課的流程是觀課議課教學評價是否能更好地引領教學實踐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面完善了觀課議課教學評價的流程,具體闡述如下。
(一)課前三了解——充分做好觀課議課教學評價的準備
1.了解觀察主題
在教研活動開展前,我們會針對教學實踐中的困難和問題,提煉教學進程中需共同探討并能全員參與的話題;有中心主題又可以進行分解,容易細化實踐又可觀可議的主題,確定為觀察主題予以公布。既明確了觀課任務,又提高了觀課針對性。
2.了解教學思想
為了更好地讓觀課者理解課堂教學思路與意圖,有效地進行議課分析,在課堂教學展示前我們會讓執(zhí)教教師與觀課者關于以下三方面問題進行簡短的溝通說明,以便于觀課者了解執(zhí)教教師的教學思想。
(1)闡述教學背景,包括本課教材結構分析與重點難點、學生學情和學習狀態(tài)等,以增進觀課者對課堂情況的了解,增進對本課教學基礎和后續(xù)發(fā)展的理解。
(2)介紹教學預設,包括本課的教學設想和將要展開的主要教學活動,以及要重點解決的課堂問題,提示重點觀察的現(xiàn)象和時機。
(3)交流教學創(chuàng)新,主要分享本課異于常規(guī)的教學創(chuàng)新,以避免觀課者帶著固化的觀念來觀察課堂,并促使執(zhí)教者放棄迎合觀課者口味的習慣教法。
3.了解班內學生
觀課議課的教學評價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但為避免給學生帶來壓力,觀課者應提前進教室,通過與落座周圍的學生聊天,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舒緩學生可能的緊張和壓力,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以平常心、自然的方式參與學習,觀課者在觀課中才能收集到更加真實和有價值的信息。
(二)課中三行動——無縫切換觀課議課教學評價的視角
1.行動之一:選擇
我們選擇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學問題的設計與處理、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重難點處理等可觀察、可記錄、可解釋的現(xiàn)象作為觀課視角,以課程理念、理論素養(yǎng)、教學價值為支撐,設計了“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觀課量表、“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觀課量表、“教學問題的設計與處理”觀課量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觀課量表和“重難點處理”觀課量表等5個100分制的觀課量表。這些觀課量表的價值意義大小取決于其信度與效度,這些觀課量表的設計遵循了兩個標準,即信度標準和效度標準。在測量學上,信度和效度只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課堂觀察的信度是指在同一觀察點上,觀察和測量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普遍性。課堂觀察的效度是指觀察結果與觀察的教學特性的符合程度。高效度是課堂觀察的重要特性。課堂觀察若無效度,無論具有其他任何優(yōu)點,都無法發(fā)揮其真正的功能。因此,課堂觀察必須首先評價其效度。
5個觀課量表又分為基本觀課量表和備用觀課量表。其中,“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觀課量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觀課量表為基本觀課量表。這兩個觀課量表雖然觀課維度和觀察點有所區(qū)別,但體現(xiàn)的都是“學為中心”,因此,使用時,觀課教師只需選擇其中一個就可以了。另外的“教學問題的設計與處理”觀課量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觀課量表和“重難點處理”觀課量表為備用觀課量表,根據(jù)教研活動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使用。(因版面限制,這里只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觀課量表,見表1,其他觀課量表詳見浙江教學月刊社網(wǎng)站www.jxyk.com“資料下載”中的“原文選登”)
2.行動之二:記錄
所謂“觀”,就是綜合運用各種感覺器官,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地觀察課堂中每一個相關主題的教學場景。而記錄作為呈現(xiàn)觀課信息最直接的手段,成為觀課過程中的中心任務。常態(tài)下,課堂記錄主要有兩種方式:定量記錄和定性記錄。根據(jù)課堂觀察量表在特定時間段內出現(xiàn)的類目中的行為進行記錄統(tǒng)計。在此基礎上,以非數(shù)字的形式呈現(xiàn)觀察的內容,作為定性記錄,包括描述(從空間、時間、環(huán)境、行動者、活動、目標、感情等角度描述)、敘述(對觀察到的事件和行為做詳細真實的文字記錄)、圖式記錄(用位置、環(huán)境圖的形式直接呈現(xiàn)相關信息)、技術記錄(使用錄音、錄像、照片等形式對所需研究的行為事件做現(xiàn)場的永久性記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