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有蓮
摘 要
課堂中的情感霸權,阻礙了學生的和諧發(fā)展與思維創(chuàng)新。課題組從課堂教學實踐出發(fā),探究了數學課堂情感霸權的表現和成因,提出了破除情感霸權的策略,試圖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生態(tài)課堂,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數學課堂 情感霸權 探究
課堂中情感霸權現象是指教師悖于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自己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出發(fā),情緒化、潛意識地在教育教學前首先表達自己的觀點,左右學生學習的進程和觀點判斷,從而限制或阻礙學生創(chuàng)新性思維,影響學生和諧發(fā)展的言行[1]。
一、數學課堂中情感霸權的表現
1.情感目標偏膚淺
任志鴻[2]收集了高中數學優(yōu)秀教案216個,其中有39%(83個)未設計情感目標。設計了情感目標的133個教案中,情感目標表述高度趨同,出現頻率最高的五個詞是探索精神43%(57次)、學習興趣38%(51次)、嚴謹態(tài)度31%(41次)、求實精神27%(36次)、數學美20%(27次),說明教師對教材情感目標的研究尚停留在淺表層面。比如,數學美可分為簡潔美、對稱美、奇異美、和諧美,但這些教案籠統(tǒng)確定為數學美,沒有再做細分。沒有情感目標或者情感目標膚淺,都可能導致課堂忽視學生情感,課堂生態(tài)不良,形成情感霸權。
2.情感培育缺方法
情感因情境刺激而引起,由認識所決定,以需要為基礎,受社會交往制約[3]。如何以“境”育情,創(chuàng)設與數學教材情感因素相符合的情境?如何以“知”育情,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如何以“需”育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需要?如何做到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符合羅杰斯“真實”“接受”“理解”的三個特征?諸如此類的問題亟待深入研究。比如,楊鶴云等的研究[4]共載有13個課例,明確設計問題情境的有8個,說明以“境”育情,教師思想重視也有方法;課例中以“知”育情和以“需”育情,沒有設計明確的主線,僅隱含于知識的生成和建構之中,這兩方面教師思想重視,但方法不多;師生之間情感交往如何真實有效,13個課例幾乎沒有涉及,教師思想不重視,也無方法。課例中情感培育方法單一、孤立,缺乏整體性、綜合性。這些將導致數學課堂情感培育過程敷衍、粗糙,效果不佳。
3.情感交往太粗陋
情感交往要符合“真實”“接受”“理解”等三個特征,師生之間的情感交往應該十分細膩,要追求潤物細無聲和心有靈犀一點通。但現行數學課堂,或受教師情感自負和師道尊嚴影響、或受只重認知的理性主義影響,師生之間不能坦誠交往,存在心態(tài)上的隔膜、情感上的墻垛、心靈上的鴻溝,學生在課堂上安全感、信賴感和愉悅感十分不足,情感霸權如影相隨。比如,傳統(tǒng)的分析講解、機械訓練的數學課堂,忽視學生情感,壓抑學生稟賦和才能,使他們與教師心理疏遠、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師生不能精神相遇。
4.情感調節(jié)不到位
情感的兩極性表現為積極的增力作用和消極的減力作用。中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不善于調節(jié)自己的情感,需要借助認知活動或情感交往,讓情感保持在積極的狀態(tài),對學習產生增力作用。比如,現在的數學課堂,知識學習與情感調節(jié)還存在兩張皮現象,知識學習是主食大菜,強力推進;情感調節(jié)是副食配料,可有可無。寓情感調節(jié)于數學認知活動中,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中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等方面研究不深刻,實踐不到位。
5.情感體驗欠深度
認知深刻性與情感體驗的深度呈正相關。情感體驗不是告知、不是灌輸、不是奉送,是渲染、是點然、是激活,是觸動學生心智的個性化感悟過程。只有給予充分的時間、交給適當的方法、進行恰當的引導,才能豐富學生學習數學的體驗,但目前的數學課堂做得十分不夠。比如,學生對于“數量關系”“空間形式”“數形結合”“公理化思想”等數學本原性的東西如果只是被動接受,沒內心體驗,是感悟不到嚴謹冷峻的數學知識背后的神奇與美妙的。數學“123X”授課模式(一個定義、兩道例題、三項注意、X類習題)將規(guī)范技巧奉為圭臬,欠缺情感體驗,學生很難理解和感悟到數學知識的深刻意蘊,并升華生命價值。
二、數學課堂中情感霸權的成因
1.教師因素
首先,師道尊嚴。教師過于自尊自信,恣意而為,沒有生態(tài)課堂意識,不能謙虛對待自己的不足,不能與學生充分交流,不能對課堂上出現的新情況耐心引導,進而安撫學生情緒。其次,能力不足。教師個人對教育學、心理學,尤其是情緒理論等專業(yè)知識學習不足,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不深,課堂上調節(jié)情感的能力不足。最后,負面情緒。有些教師受社會、學校、家庭等方面壓力和沖突的影響,在課堂上出現了負面情緒,或因情緒低落,造成課堂氛圍低迷;或因情緒宣泄,課堂充滿了命令、呵斥、懲罰等不良行為。
2.學生因素
大部分中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較差,缺少獨立思考,喜歡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他們在數學問題和困難面前缺乏自信,行為退縮,不愿意也不擅長情感交往,課堂情感交往主要是教師與部分優(yōu)秀生的交往,或者是教師單方面的情感展示。少數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情感控制和調節(jié)能力差,情緒容易沖動和盲動,客觀上促進了教師的情感霸權。
3.教材因素
現行數學教材基本是按照概念引入、定理證明、例題講解、練習設置的模式編寫的,數學知識結構完整、清晰,但其中顯性情感素材嚴重不足。以人教版(A版)高中《數學(必修)》為例,雖然教材的《教師用書》明確宣示教科書具有“親和力”“問題性”“科學性”“思想性”等特點,但展示數學美和明示探索數學真知樂趣,用以激發(fā)學生情感的素材并不豐富與明顯。數學教材中“學生要學習的數學內容與人文情景還沒有真正溝通,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空間”[5]。教材關注的重點在知識,課堂情感培育必然被弱化。
三、數學課堂中情感霸權的破除
1.提高教師情感培育的能力
情感霸權產生的決定因素在教師,破除這種情感霸權首先要從教師做起。
(1)認識到位。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認識到數學課堂中情感育人的重要意義。認識到有情趣情感的數學學習,才能使枯燥的數學概念與定理生氣盎然、意味深長,出現和諧、充盈、完美的生態(tài)數學課堂。
(2)學習到位。教師在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要特別熟練地掌握情感活動的規(guī)律、情感培育的方法、情感交往的特征等知識,形成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力,讓課堂情感霸權沒有生存的土壤。
(3)實踐到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茖W教學需要教育理論的指導,教學藝術依賴課堂實踐的感悟。數學課堂情感霸權的破除,應在教學理論指導下,以鮮活的實踐經驗為生長點,從感性認識走到理性認識,逐步生成教師的教學智慧。
2.激發(fā)學生情感交往的愿望
與教師相比,學生的情感閱歷淺顯許多,但鮮活靈動、充滿生機,只要引導得當,學生課堂情感交往的愿望一定能夠被激發(fā)出來。
(1)尊重學生,平等交往。情感交往是雙向的,只有尊重學生,學生才能獨立地、自主地、積極地思考,產生交往欲望;只有平等交往,師生才能在對話互動中彼此傾聽、相互啟發(fā)、共享經驗、交融情感。
(2)開啟慧眼,允許出格。因缺少對數學知識的體味與感悟,學生總感覺數學課堂枯燥無趣。要營造安全親和的生態(tài)課堂,允許學生超出課前預設和課堂規(guī)范;要開啟學生的慧眼,激發(fā)學生的靈性,讓學生發(fā)現自我,超越自我。
(3)學會感悟,珍視體驗。數學課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將自己感受、體驗、回味、感悟的過程與學生分享,形成共振共鳴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學會感悟。要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觀察學生的思緒狀況,幫助其用心捕捉瞬間感動,收獲情感體驗。
3.針對不同情感素材的策略
教材大量的情感素材蘊涵在數學知識的闡述中,只有做好教材二次開發(fā),針對教材不同情感素材,采取不同的教學對策,數學課堂的情感培育才能大放光彩。
(1)顯性素材,展示情感。顯性素材是指教材內容直白地表示數學知識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對這類素材可采取直接展示情感的策略,發(fā)揮情感教育的信號功能與感染功能。
(2)隱性素材,發(fā)掘情感。隱性素材是指教材內容不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但其數學知識隱含著情感的因素。對這類素材要進行加工提煉,發(fā)掘出蘊涵的隱性情感因素,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
(3)中性素材,賦予情感。中性素材是指教材內容完全反映數學的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不含顯性或隱性的情感因素。對這類素材不僅要加工提煉,還要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賦予其一定的情感色彩,寓“情”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建構之中。
4.優(yōu)化課堂情感過程的模式
李慶明[6]用“關注”“激起”“移入”“加深”“彌散”等過程來概括情境教學的情感過程。結合數學的學習特點,優(yōu)化課堂情感過程的模式如下。
(1)帶進情境,誘發(fā)動機。數學課堂僅僅創(chuàng)設情境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將學生帶進情境,在探究中誘發(fā)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或提出問題,制造懸念,讓學生因好奇而學;或描繪藍圖,刺激美感,因愛美而學;或聯系已有經驗,產生親切感,因貼近學生的生活而學習;或觸及學生的情感,因喚起心靈的共鳴而學。
(2)憑借情境,豐富感受。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過于倚重理性分析而忽視情感體驗。數學生態(tài)課堂要豐富學生感受,用3D影像動畫等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形神兼?zhèn)洌挥跀祵W質感的情境,激發(fā)起學生的情緒,確保師生情感交往真實可靠。
(3)融入情境,體驗情感。教師要以敏銳的洞察力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建立親和融洽的課堂情境。要以情感為紐帶讓學生經歷“入情”“動情”之后,融入情境,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樂于師生或生生之間的情感交往。
(4)彌散情感,形成價值觀。要實現數學課堂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應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體驗。感悟是在感受和體驗基礎上一種特殊形式的“理解”,它與情感水乳交融,它不是一般的“實事判斷”,而是一種“價值判斷”,一種領悟、頓悟或體悟,這樣才能彌散情感,進而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觀。
5.構建師生情感相遇的課堂
馬丁·布伯提出:“人與人的關系不外乎‘我—它和‘我—你兩種形式。‘我—你是一種相遇式、關懷式的關系,是人的一種本真存在方式,這種關系中他人有自己特有的情感、意志和價值?!液汀闶瞧降?、自由、交互的關系,共同交融在‘我—你相遇的世界?!盵7]為避免情感霸權,實現以情育人、以情動人,數學課堂應構建師生情感相遇的以人為本的生態(tài)課堂。
(1)建立平等師生關系。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本衽c靈魂的交流,必須在民主、平等、和諧、人本的氛圍中進行,師生相互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數學學習將成為一個師生共同探討與協商的過程。
(2)注重生命意識教育。數學課堂是師生提升生命質量的場所,數學教學要突破只重“術”、不重“道”的孤立主義,讓每一堂課都充滿著人情味,充滿著激情、靈性和智慧,充滿著對學生生命的滋潤。
(3)改革師生交往內容。數學課堂要摒棄分析講解,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杜絕框定答案的偽交流,假討論;減少教師單方向學生展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現象。要使用積極開放的教學方法,如討論學習、探究學習、案例分析等喚起學生交往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認知和情感交往中。
(4)拓展師生交往方式。在網絡時代,虛擬的網絡世界也是人們情感相遇的場所。師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情感交往,如用微信、短信和郵件等彌補課堂情感交往的不足,讓師生之間心靈的碰撞更加深刻。
(5)進行情感目標評價。要對數學課堂情感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評價。對數學知識目標達成情況評價可用紙筆測試,能力目標達成情況可以通過對數學問題解決的情況來體現,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當下幾乎還是空白。對此要深入研究,這是破除數學課堂情感霸權,構建生態(tài)課堂必須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馬永華.關于教育教學中情感霸權問題的探究[J].生命教育,2012(1).
[2] 任志鴻.高中數學優(yōu)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9.
[3] 葉一舵.心理學教程[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4] 楊鶴云等.課例點評[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4(3)~2015(12).
[5] 張奠宙.破除數學孤立主義,加強數學課程和人文學科的結合[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上旬,2015(1).
[6] 李慶明.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7] 馬丁·布伯.我與你[M].陳維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