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慧
這周我和一個投資人約見面,她的助手幫我們安排時間,要不是這位助手的郵件簽名暴露了她的身份,我?guī)缀醵几杏X不到,她其實是個機器人,chatbot。
現(xiàn)在人工智能助手早已經(jīng)不稀奇了。各種通訊軟件都想用不同的小機器人來接管你的生活,硅谷的大公司們,Google、Facebook、蘋果都在自己的聊天軟件里加入了chatbot,微軟和亞馬遜的人工智能助手也想更懂你的生活;小的初創(chuàng)公司則從其他角度切入,例如做一個獨立的個人助手。我碰到的這個機器人Amy就是如此,還有從硅谷孵化器Y Combinator畢業(yè)的公司做的Clara 等。
但是即便大家都在做,你也先別太樂觀。先不說大公司的幾個軟件目前能做的是訂餐、打電話等操作,即便只是根據(jù)用戶的日程表來安排會議的助手,也尚在完善階段,比如Amy就在同一個時間段里安排了兩個會議;一個科技記者在體驗Clara時,沒有告訴朋友他用了一個機器人助手,他的朋友們也確實沒有分辨出來,但是Clara也會犯一些奇怪的錯誤。
對此Clara的創(chuàng)始人Maran Nelson的解釋是他們還在繼續(xù)訓練這個機器人,并且道出了其中的難度:要讓它更好用,必須先有更多的數(shù)據(jù),并讓機器人更好地理解這些數(shù)據(jù)。
理想情況下,當你需要和別人見面時,人工智能助手不僅能幫你完成和對方的郵件往來,在日程表中安排好會面的時間。它還能把地點選在你喜歡的地方,比如你最常去的公司樓下的那間咖啡館。更進一步,它能理解你今天已經(jīng)十分忙碌,并不想多增加一個不算太重要的見面。
知道你的喜好,意味著人工智能助手要理解人的情感。除了通過數(shù)據(jù)積累來判斷,正如Nelson所說的,人工智能助手,首先應該更通人性。
或者換句話說,在技術可以標準化之后,能否理解人的情感,是人工智能助手體現(xiàn)差異之處。
已經(jīng)有人開始嘗試了。8月初,一個叫做Koko的軟件宣布完成A輪融資。Koko看上去像是個吐槽軟件,用戶可以把自己的煩心事寫出來,Koko會以卡片的方式陳列,邀請其他用戶來幫忙分析,如果圍觀群眾認為他說得好,可以“頂一下”分析的內(nèi)容。
看上去,這是個結合了Whisper的匿名性、Tinder的滑動操作和Reddit的“頂”等功能的軟件,但它其實來自創(chuàng)始人Robert Morris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心理學博士時的課題。Morris說他從一開始就引導用戶采用認知分析療法(cognitive therapy techniques)剖析問題,也就是在用戶描述的基礎上,幫他們重新認識這個問題。
變成正式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后,Morris說,Koko現(xiàn)在的參考坐標是Waze—2013年被Google以11億美元收購,它最有價值之處是通過眾包的模式讓用戶實時匯報路況信息—Morris希望通過這種眾包的方式積累人的情感數(shù)據(jù),當Koko和聊天軟件結合,可以讓聊天機器人理解人的情感,這樣至少當你在跟聊天機器人說話時,它能模仿著以認知分析療法來幫你重新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聽不懂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比如你現(xiàn)在對Siri說,“I am not happy.”(我不開心), 它的回復是,“I dont know what that means. If you like, I can search the web.”(我不理解這是什么意思,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幫你在網(wǎng)頁上搜索)。
根據(jù)公開信息,Koko已經(jīng)開始和Kik合作,并且打算和Facebook Messenger合作,后者上個月月活躍用戶數(shù)剛剛突破10億。它究竟能讓人工智能助手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人類的情感,目前還無法判斷,但是從Amy、Clara所需要的來看,Koko至少已開始嘗試通過眾包的方式來為冷冰冰的技術增加更多的溫度。
它的意義是什么呢?以打車軟件為例,理想情況下,打車軟件通過地圖給司機指路,看上去,機器可以完全替代司機。但是很多時候,用戶仍然會選擇搭乘出租車,原因正是在于有些經(jīng)驗豐富的出租車司機即便沒有地圖,也知道走哪條路更快,這是人的經(jīng)驗和智慧的價值。對人工智能來說,這可能是最有價值、也最不容易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