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富焊
《三國演義》篇幅較長,學生要讀完整部作品非一日之功,考驗學生的興趣與耐性。高中課業(yè)負擔重,學生閱讀時間有限是客觀現實。因此,教學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教師如何指導《三國演義》閱讀才能較高效地讓學生真正讀完、讀懂、讀透經典。
起初,我采用的是以考促讀,如布置學生兩周時間閱讀十回的《三國演義》,然后以周小測或月考形式考查學生的閱讀情況。但效果不達預期,因為學生很容易在書店買到《三國演義》的快餐本,只要有心去記,那么應對考查沒有太大問題,因此學生覺得花大量時間閱讀原著不一定可以應對考查,反而速成閱讀能應付考試。這種閱讀教學是流于形式的、低效的,更像檢查作業(yè),而不是指導閱讀經典。名著閱讀中沒有教師有效的指導、監(jiān)督、參與,名著教學難于有效,教師的閱讀主體缺位是名著教學中的瓶頸。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進行了嘗試。
一、教師要成為《三國演義》的閱讀主體
新課標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只有教師花大量時間閱讀文本,才能發(fā)現學生可能存疑的地方,才有可能發(fā)現學生的興趣點,或自己有獨特感悟的地方,這才是最值得與學生交流的內容。學生以師為領路人與教師同行,才能潛心閱讀,與教師互動,探索名著中的瑰寶。因此,和學生一起閱讀,參與學生的閱讀是確保名著閱讀教學有效或高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教師要有計劃地確定閱讀內容
過去讓學生兩周讀十回,比較空泛,學生可能好幾天沒讀一回,也有可能最后草草閱讀好幾回應付了事。為規(guī)避此現象發(fā)生,我讓學生每天都讀一點,化整為零地把整部作品讀完、讀精。具體操作是把閱讀滲透到每一堂課中,注重一課一得,輪流當主角,每堂課講一回,時間安排5分鐘,要求學生先概述內容,并從中任選一個角度賞析。為了防止其他學生渾水摸魚,教師適當提幾個問題考查學生,了解學情。
但也存在新問題:其一,輪流當主角的學生對每回內容概述不夠到位,或重要的情節(jié)強調不足,或細枝末節(jié)侃侃而談,情節(jié)重點無法凸顯。其二,鑒賞內容大都是從網上或書本上照搬過來,缺少探究,沒有自己的閱讀體驗。
針對閱讀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我及時進行調整。
三、引導學生掌握概括情節(jié)的方法
1.以章回為突破口,把握重點。
《三國演義》全書一百二十回,每一章回都是對本回故事的高度概括,如果強化對回目的分析,對每一章回的情節(jié)概括就有了很清晰思路,不容易游離核心而流連于細枝末節(jié)。以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為例,回目是宴桃園豪杰三結義,直接告訴讀者本回重點人物是劉、關、張三個人;地點是在桃園;核心事件是兄弟結義。概述情節(jié)時,如果緊緊捉住回目透露的信息要點,對情節(jié)重點就了然于胸,概括有的放矢。
2.理清起因、經過、結果,突出重點。
同樣以《宴桃園豪杰三結義》為例,起因:桓帝、靈帝疏遠賢臣,親近小人,宦官專權,致使張角三兄弟起事侵犯幽州。經過:幽州太守發(fā)榜招募義兵,劉備見榜文長嘆時遇張飛,二人遂入店飲酒,正飲間,又遇關羽來應募,三人志投意合。結果:三人于次日在張飛的桃園宴飲結為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概括中結合回目內容強調人物、地點、事件。
四、引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找到鑒賞角度
1.以不解之處為探究點。
探究應強調個體差異,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體驗深度和廣度當然不同,只要學生針對自己的閱讀內容發(fā)現問題,積極思考展開探究活動,就應當給予肯定和贊賞。統(tǒng)一思想后,學生就不會糾結于自己提出的問題會不會被老師、同學認為太沒水準而畏首畏尾。提出的問題慢慢就有大膽思考:呂布被捉后,曹操和劉備誰更想讓呂布死?曹操的決定是因劉備的一句話嗎?許攸是因在袁紹集團不得志而投奔曹操的,但從后來許攸在曹操陣營的表現看,不得志有沒有自己的因素呢?用鐵鎖把戰(zhàn)船相連,聰明的曹操會沒想到火燒的隱患嗎?是什么使他下定決心賭一把呢?楊修是真的恃才放曠惹來殺身之禍,還是另有他因?這樣會大大激發(fā)其他同學的探究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2.通過歸納小結尋找鑒賞角度。
只有熟悉作品才有可能清楚自己的興趣點,才會知道自己適合研究的層次,進而選取角度進行鑒賞。教師可以引導學習學生鑒賞方法:(1)專題鑒賞。三國演義的計謀相當多,離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美人計、空城計、火攻計等都十分精彩,值得鑒賞。還有劉關張忠義的主題、女性形象、戰(zhàn)爭描寫特色、降將群像、人才思想、罵語藝術等。(2)性格特點鑒賞。比如,曹操的多面性格很有特點,既奸詐又忠義,既寬容又報復,既好色又重情,既殘暴又仁愛表現在哪兒?如何評價羅貫中對曹操的矛盾化立體化人物刻畫方法?(3)對比分析鑒賞。比如,三個陣營的主子性格、人才觀、領導力的對比;謀士諸葛亮、魯肅、郭嘉、司馬懿的性格韜略對比。這種對比分析往往跨度大,使學生反復熟知整部作品,加深理解。
總之,《三國演義》閱讀教學中針對不同學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學生對作品的閱讀漸入佳境。
參考文獻:
[1]李正學.毛崇岡小說批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一版.
[2]王立,王惠丹.近三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錦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7月,第25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