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淑玲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情境;想象;質疑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97—0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境,開闊學生的視野,使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它能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的做法試做闡述。
一、 創(chuàng)設情境,以景激情
多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其色彩豐富的畫面, 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特定的意境,能使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能引發(fā)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抓住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變化的特點,描寫了小興安嶺的景色誘人與物產豐富。這篇課文語言流暢,文質優(yōu)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小興安嶺的情與愛。然而,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小興安嶺沒有感性認識,僅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對小興安嶺的“情”也難以激發(fā)起來。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境教學,以景激情,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機,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啟發(fā)想象,靜中思動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腦中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生動的表象,使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去創(chuàng)造。如,教授《驚弓之鳥》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觀看更羸射鳥的畫面后思考:“圖上畫的是更羸拉弦前還是拉弦后?”學生據圖聯想,靜中思動,給出了很多答案。筆者又問:“你若是圖中的一個衛(wèi)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來,你當時會怎樣?”然后又讓幾個學生進行表演,表演后,學生發(fā)表意見:演更羸的同學很自信、很老練,有點射箭能手的樣子,但表演更羸的神情時不太好,太驕傲了,課文中的更羸比較謙虛,書上有幾句話能充分說明更羸有了本領不得意、不驕傲。這里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了一座表象與思維的橋梁,使學生迅速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層層深入,對情感的體驗步步加深,在趣中探索,在樂中求知。
三、巧設質疑,拓展思維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給學生以思維的啟迪,觸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當學生學到“草船借箭的經過”一部分時,筆者放了一段視頻: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視頻,筆者問學生:“同學們看完視頻后有什么疑問?”學生紛紛舉手提問“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這有什么妙用呢?”“諸葛亮為什么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呢?他們不怕曹兵出來反攻嗎?”……筆者充分肯定了學生的質疑,又鼓勵其他學生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所以,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技術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教學手段,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