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魏庶姓勛貴起家制度探研

      2016-08-03 07:13:34劉軍
      人文雜志 2016年4期
      關(guān)鍵詞:起家墓志將軍

      內(nèi)容提要六朝門閥社會,起家代表體制內(nèi)的新生,是衡量出身等第的重要標志。北魏沐浴貴族時尚風(fēng)潮,繼承魏晉傳統(tǒng),結(jié)合自身特色創(chuàng)立起家制度。出土墓志詳實記錄逝者的起家信息,為還原該制度的原貌提供了可靠資料。就庶姓勛貴而言,起家官的類型經(jīng)歷了早期內(nèi)行外朝的分野,逐漸回歸清濁要閑的軌道。起家官品取決基于世資的鄉(xiāng)品,集中分布在前令五、六品,后令六至八品間,對應(yīng)鄉(xiāng)品一、二品,父祖的官爵權(quán)勢居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其入仕的平均年齡為21歲,符合貴族弱冠起家的慣例,利于仕途競爭。庶姓勛貴與宗室共享部分起家區(qū)域,但較難躋身前令四品、后令五品以上,即鄉(xiāng)品超品的層位,且起家時間延遲三年,與宗室上層拉開了距離。北魏起家制度是對晉制的完善,研究結(jié)果證實起家官品與鄉(xiāng)品相差四等的趨勢性論斷,揭示了中古貴族制度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拓跋統(tǒng)治集團的等級構(gòu)造亦由此生動展現(xiàn)。

      關(guān)鍵詞墓志北魏庶姓勛貴起家官門閥貴族

      〔中圖分類號〕K23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6)04-0068-11

      中古官宦所謂的起家,通常專指初入仕途獲得首項正式官職的過程。①其別名釋褐、解褐、投褐、釋巾、解巾、脫巾,無不表達擺脫庶民身份,變成國家事務(wù)管理者的內(nèi)涵。僅就個人而言,起家意味著從“家”這一“私”的世界飛躍到“公”的世界,實現(xiàn)體制內(nèi)外的根本轉(zhuǎn)換。②六朝時期,起家又與閥閱門第緊密結(jié)合,充當衡量貴族等第的標尺和貫徹士庶流品的框架。③士族階層往往壟斷某些特殊的起家層位,以維護既定的門閥秩序和政治權(quán)益。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quán)為鞏固統(tǒng)治,積極推動代人集團的士族化進程,使其在婚嫁宦學(xué)方面與中原舊族順利接軌,規(guī)范嚴整的起家制度便應(yīng)運而生。這對于了解北魏上流社會的動向意義重大,極具學(xué)術(shù)價值。④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擬將考察范圍延伸至庶姓勛貴,⑤從而完善整個士族起家的等級體系。

      一、北魏墓志中庶姓勛貴起家事例舉證

      資料的真實性決定結(jié)論的可信度,審慎甄別材料乃治史之前提。眾所周知,傳世正史和出土墓志均大量保存北魏勛貴的仕宦信息,但在起家問題上,前者遠不及后者可靠。一方面,正史截取傳主仕途履歷有欠完整,起家的段落往往被忽略,故首位官職未必就是起家官,例證如下:(一)《魏書》卷三九《李寶傳附李蕤傳》:“蕤,字延賓。歷步兵校尉、東郡太守、司農(nóng)少卿?!薄独钷怪尽穮s載“弱冠侍御中散、符璽郎中,轉(zhuǎn)監(jiān)御令,拜步兵校尉,出為東郡太守,遷大司農(nóng)少卿”。②③④⑤⑥⑦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8、130、198、253、322、104、282頁。比較方知起家官是侍御中散,而非步兵校尉。(二)《魏書》卷五六《鄭羲傳附鄭忠傳》:“(道)忠,字周子。右軍將軍、鎮(zhèn)遠將軍?!薄多嵉乐夷怪尽穭t說始為高陽王國常侍,后遷鎮(zhèn)遠將軍、后軍將軍。②正史記錄的只是最高官職,又將“后”訛為“右”,且并未涉及起家。(三)《魏書》卷四二《寇贊傳附寇治傳》:“治,字祖禮。自洛陽令稍遷鎮(zhèn)遠將軍、東荊州刺史?!薄犊苤文怪尽访餮葬尯种猩ⅲ筢懵尻柫?,遷假節(jié)、督東荊州諸軍事、鎮(zhèn)遠將軍、東荊州刺史。③史書顯然遺漏了起家。(四)《魏書》卷六三《王肅傳附王翊傳》:“翊,字士游,肅次兄琛子也。風(fēng)神秀立,好學(xué)有文才。歷司空主簿、清河王友、中書侍郎?!薄锻躐茨怪尽吩斴d:“解褐為秘書郎中?!殖逋④?、補司空主簿。追申起家之屈,遷為從事中郎,特除中書侍郎,加鎮(zhèn)遠之號,又為清河王友?!雹苁芳涣_列若干要職,起家被排除在外。(五)《魏書》卷五七《高祐傳附高雅傳》:“雅,字興賢,有風(fēng)度。自給事中稍遷司徒府錄事參軍、定州撫軍府長史。”《高雅墓志》卻說:“景明中,釋褐司徒行參軍,轉(zhuǎn)員外散騎侍郎,仍除厲威將軍、郢州征虜府錄事參事,入除給事中,仍加宣威將軍,徙司徒錄事參軍。熙平中,除定州撫軍府長史。”⑤史乘嚴重縮水,沒能反映起家。由此可見,將六朝人物傳記中最初出現(xiàn)的官名視為起家官乃致命的弱點,而墓志如此操作卻無大礙。

      另一方面,即便正史明確著錄的起家官也與墓志頗多抵牾,事例如下:(一)《魏書》卷六二《高道悅傳》:“道悅少為中書學(xué)生、侍御主文中散?!薄陡叩缾偰怪尽罚骸澳晔?,除中書學(xué)生,拜侍御史,遷主文中散?!雹揎@見正史將起家官和首次遷轉(zhuǎn)官混為一談。(二)《魏書》卷二七《穆崇傳附穆紹傳》:“紹,字永業(yè)。高祖以其貴臣世胄,顧念之。九歲除員外郎,侍學(xué)東宮,轉(zhuǎn)太子舍人。十一尚瑯邪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薄赌陆B墓志》:“除太子舍人,選尚瑯琊公主,拜駙馬都尉?!雹邌T外散騎侍郎品級高于太子舍人,史書無疑顛倒了起家和遷轉(zhuǎn)的順序。(三)《魏書》卷四五《韋閬傳附韋彧傳》:“彧,字遵慶,亦有學(xué)識。解褐奉朝請?!薄俄f彧墓志》:“高祖孝文皇帝定鼎嵩瀍,親簡人門,太和十九年,欽公高辯,顧謂仆射李思沖曰:才明如響,可除奉朝請,令優(yōu)游道素,以成高器。廣陽王嘉奏為騎兵。事非所好,辭官去祿?!雹崃_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第128、150頁。可知,韋彧釋褐廣陽王騎兵參軍,奉朝請只是皇帝提出的建議。(四)《魏書》卷五八《楊播傳附楊順傳》:“順,字延和,寬裕謹厚。太和中,起家奉朝請?!薄稐铐樐怪尽罚骸敖夂謫T外散騎侍郎、直寢?!雹崾分居涗浀钠鸺夜倩ギ悾瑢W(xué)界普遍傾向后者。

      當然,正史記載的起家官不乏與墓志吻合的例子,但由于上述弊端的干擾,使我們在選擇材料時需格外謹慎,史志互證必不可少。正常情況下,墓志所列生平首任官職就是起家官,注明標志性語詞的起家官更是毋庸置疑。因此,以墓志為中心研究北魏起家制度比較穩(wěn)妥,亦可省略繁瑣的考辨工作。這是由北朝史志不同的編撰特點造成的,一般說來,墓志成文于當時,作者與喪家關(guān)系密切,熟悉逝者的履歷事跡,又有行狀、譜牒、家傳等豐富資料可供參考,寫成后勢必還要親朋故舊過目審核,務(wù)求真實準確。相形之下,魏收修《魏書》已遠在北齊,大抵抄綴舊國史,竟在十月內(nèi)草率殺青,加之性情褊急驕矜,投訴者前后多達百余人,遺漏家世職位乃爭議焦點之一。周一良:《魏收之史學(xué)》,《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226頁。至于起家官的脫誤便不足為奇了。鑒于此,本文取材僅限元魏墓志,為防出現(xiàn)偽志,范圍限定于考訂精審的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和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版),出土?xí)r間截止2003年。共選庶姓勛貴墓志92方(見附表),他們的生活年代遍及北魏各歷史時期(前期22方、后期70方),涵蓋除宗室外的整個統(tǒng)治集團(代人48方、中原士族42方和領(lǐng)民酋長2方),其起家情況足可管窺該制度之全豹。endprint

      二、庶姓勛貴起家官的職位類型

      官僚體制下,國家根據(jù)需要設(shè)官分職,不同職位只有分工的差異,并無優(yōu)劣之別。但在六朝貴族制時代,大族憑借權(quán)勢把持符合自身文化旨趣及利益訴求的官職,使之成為本階層固有的升晉階梯和活動領(lǐng)地,于是區(qū)分清濁、要閑、中央與地方官成為官場積習(xí),清要的京官倍受名族子弟垂青。[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中華書局,2008年,第77頁。所以,除了朝班位階的高下,職位類型也是權(quán)量起家水準的重要指標。不過,北魏是伴隨貴族化的步伐逐漸接受這一理念的,孝文帝太和改制前后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面貌,必須進行分期梳理。

      現(xiàn)存墓志顯示,庶姓勛貴在北魏前期主要以三種途徑釋褐:一是有爵封君,賜爵同時加授品級相當?shù)膶④娷娞?,軍號可隨爵位傳襲,歷代封君皆以之起家,此制直到太和十六年(492年)軍號與爵位脫鉤方告廢止,算是用政治待遇彌補虛封爵社會經(jīng)濟功效的缺失。魏收:《魏書》卷113《官氏志》,中華書局,1974年,第2976頁。《楊乾墓志》載,楊乾父楊悅為鷹揚將軍、恒農(nóng)男爵,本人“齠齔襲爵恒農(nóng)男,后加鷹揚將軍、公士”?!陡邚V墓志》載,高廣父出使蕭齊殉難,“皇上悼惜,世加榮品?!墒侨鯕q拜揚烈將軍、西揚男?!蹦芯粑涣形迤?,鷹揚、揚烈將軍案太和十七年(493年)前《職員令》亦為五品,爵位與軍號協(xié)調(diào)匹配,共同保障封君的仕宦權(quán)益。二是作為骨干力量的代人及其附庸恩幸、賓客與外戚,在胡漢分治的背景下,他們常以內(nèi)行系統(tǒng)的內(nèi)小或中散起家,充當皇帝的隨侍扈從。墓志載,代人出身內(nèi)小者有楊播、侯剛、丘哲;出身中散者有李蕤、王昌、乞伏寶、皮演。被征服的中原士族因緣際會也可內(nèi)行起家,但絕非常制?!犊苤文怪尽罚骸搬尯种猩?、平憲司直司府令,加強弩將軍。”《李憲墓志》:“年十有二,為秘書內(nèi)小?!标P(guān)于政治場域代人與中原士族的身份界定參見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臺北:稻鄉(xiāng)出版社,1995年,第35頁。實際上,中散與內(nèi)小同義,不過是后者改名而來,皆為鮮卑部落內(nèi)侍之遺制。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第694頁。內(nèi)行官凌駕外朝之上,乃王朝統(tǒng)治的核心,代人獨享以此起家,充分彰顯政權(quán)柱石的特殊地位。三是歸附較晚的代人和被征服的中原士族,朝廷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外朝系統(tǒng)隨機安排起家。在中央或任文官,貢獻才智,如著作佐郎韓顯宗、中書博士李璧、中書侍郎張玄、尚書起部郎甯懋、侍御史高道悅;或任武將,值勤警戒,如武騎常侍公孫猗,殿中將軍石育、席盛;或入幕府為僚佐,如大將軍府司馬張盧、平北將軍府主簿韓震。還有離京外任者,如魯陽太守司馬興龍。比對相關(guān)研究資料發(fā)現(xiàn),庶姓臣僚以上述職位起家在北魏前期司空見慣,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9頁。由此不難推導(dǎo)當時起家官的類型特征。

      首先,起家官清濁混淆,惟著作佐郎、中書侍郎為典型清官;諸將軍軍號、武騎常侍、殿中將軍都是舊族無人問津的濁官;中散或內(nèi)小等侍從脫胎游牧行國,難辨清濁;中書博士、尚書起部郎、侍御史、幕府僚屬、郡太守盡管權(quán)勢顯要,絕非濁官,但也不在清官行列。其次,起家官以實權(quán)崗位為主,軍號將軍候旨領(lǐng)兵征伐、鎮(zhèn)守方面,武騎常侍、殿中將軍番上宿衛(wèi);內(nèi)侍內(nèi)行出納詔命、執(zhí)掌樞密;著作佐郎、中書侍郎、中書博士負責(zé)文翰,為皇帝施政出謀劃策;尚書郎從事具體行政;侍御史專司糾舉監(jiān)察;幕府僚佐參贊軍機;郡太守治理地方。皆為政府要職,堅決杜絕魏晉名士推崇的閑散怠惰之風(fēng)。再次,遠離中央,以地方官入仕不再被視若畏途。非惟司馬興龍一人,《魏書》卷四八《高允傳》載,大族崔浩“薦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數(shù)十人,各起家郡守”。復(fù)次,按政治歸屬劃定起家領(lǐng)域,代人與非代人分居內(nèi)行和外朝,仕途就此涇渭分明,北魏國家的代人屬性可見一斑。最后,同期宗室起家與異姓代人相仿,取決于爵位的有無,封君以將軍軍號解巾,無爵者選充內(nèi)侍郎衛(wèi),只是不得擔(dān)任中散,或存制衡防范之意。劉軍:《北魏宗室階層研究》,博士學(xué)位論文,吉林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2009年,第112頁。二者尚無不可逾越的鴻溝。據(jù)此可知,拓跋鮮卑初入中原,對貴族制傳統(tǒng)不甚了了,清濁流品思想在起家類型方面并無顯著表現(xiàn)。就連孝文帝本人都承認:“仰祖質(zhì)樸,清濁同流,混齊一等,君子小人名品無別?!蔽菏眨骸段簳肪?9《劉昶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310頁。看來結(jié)論基本貼近事實。

      降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全面厘定胡漢姓族,官僚貴胄的等級序列得以深化重組,門第競逐取代種族沖突成為北魏政壇的時尚主題,代人與非代人的界線也漸趨模糊。士庶分野、清濁流品的觀念徹底激活新生的貴族機體。清河大族崔僧淵贊頌孝文帝道:“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清九流之貫”。魏收:《魏書》卷24《崔玄伯傳附崔僧淵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631頁。吏部尚書元順亦云:“高祖遷宅中土,創(chuàng)定九流,官方清濁,軌儀萬古?!蔽菏眨骸段簳肪?9《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傳附順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484頁。起家制度嚴格貫徹這一信條,魏晉典型的清官秘書著作、黃門散騎、東宮及王國僚佐始受新貴青睞。散騎省的員外散騎侍郎和奉朝請是庶姓勛貴子弟起家之大宗,解褐前者有鄯乾、王禎、王誦、穆彥、閭伯昇、封延之、楊順,脫巾后者有邢偉、劉顏、司馬昞、李超、和邃、赫連悅、李挺、王偃、叔孫固、侯掌、楊暐、楊仲宣。另外,同省地位更高的散騎侍郎、員外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給事中偶爾也恩賞庶姓起家,分授楊舒、爾朱襲、封柔、穆子巖,皆屬特殊條件下的破格提拔。東宮及王公封國系統(tǒng)也大量容納入仕高門,如太子洗馬王紹、太子舍人穆紹、高陽王國常侍鄭道忠、彭城王左常侍崔鴻、中山王國中尉唐耀、廣平王左常侍楊昱、勃海公國郎中令陸紹、平原公國郎中令王溫。秘書省的首席清望秘書郎員額極度有限,只能安排頂級冠族起家,如趙郡李頤、代人于纂、瑯琊王翊和清河崔混。北魏后期為改變“郡縣選舉,由來共輕,貴游俊才,莫肯居此”的局面,規(guī)定“上等郡縣為第一清,中等為第二清,下等為第三清”。魏收:《魏書》卷77《辛雄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696頁。于是,郡縣守令起家亦為清流,如定陽太守山徽、介休縣令李謀、牂牁縣令寇慰、信都縣令張瓘、渭南縣令楊穆。上述清官釋褐者共40人,約占同期取樣總數(shù)的57%,足證貴族化程度的持續(xù)加深。endprint

      六朝時期,伴隨諸公及將軍幕府權(quán)勢規(guī)模的擴張,本非清職的參軍、主簿等僚佐憑借與府主的密切關(guān)系成為炙手可熱的起家候選,貴族子弟若對門第充滿自信,完全可以放棄競爭激烈的典型清官,退而求其次,仰仗長官提攜搭建穩(wěn)固的發(fā)展平臺,尋求日后的飛黃騰達。⑧[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中華書局,2008年,第140、257頁。北魏庶姓勛貴深諳其中道理,投褐入幕者絡(luò)繹不絕,如太尉騎兵參軍楊侃,太尉外兵參軍穆循,太尉行參軍穆纂、長孫子澤、司馬昇,司徒行參軍崔猷、高雅,司空參軍高湛,司空行參軍李遵、尹祥,驃騎大將軍行參軍張滿,征東府中兵參軍賈瑾,征虜府長流參軍寇演,冠軍府長流參軍崔鹔,廣陽王騎兵參軍韋彧,司徒主簿崔敬邕、鎮(zhèn)西府主簿楊遁。幕僚脫巾者共17人,約占同期取樣總數(shù)的24%,貴族階層功利至上的心態(tài)顯露無遺。

      以將軍軍號和禁衛(wèi)武職起家的現(xiàn)象在貴族化時代照舊存在,如平北將軍叔孫協(xié)、伏波將軍楊泰、廣武將軍王真保、虎賁郎將山暉、奉車都尉吐谷渾璣、積射將軍于景、冗從仆射于萬年、步兵校尉爾朱紹、殿中內(nèi)監(jiān)張寧、殿中將軍王僧和宗欣。實際上,浸染貴族思潮的時人已經(jīng)意識到武官屬性的濁劣。《魏書》卷八八《良吏·明亮傳》:“延昌中,世宗臨朝堂,親自黜陟,授(明)亮勇武將軍。亮進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臣勇武,其號至濁。且文武又殊,請更改授?!薄度救A墓志》:“蹔衛(wèi)皇宮,乃出身應(yīng)召,得為領(lǐng)表。及遷鼎洛邑,料隔清濁,既夙廁混流,釋褐乖分,太和廿年除皇子北海王常侍?!绷_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中華書局,2005年,第124頁。但作為起家官還是能夠接受的,原因有三:一是純粹的清要官數(shù)額有限,二是朝廷確保武官參加吏部銓敘的資格,三是代北尚武習(xí)俗的長久保持。⑧這與東晉南朝貴族起家重文輕武形成鮮明對比。至于楊穎解褐大司農(nóng)丞、皇甫驎釋巾中書博士,實屬罕見的個案,不具有代表性。學(xué)者的統(tǒng)計也證實,北魏前期頻繁充作漢族士人出身的中書博士此時極少當起家官。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9頁。疑與中書學(xué)(后改稱國子學(xué))教學(xué)檔次提升,開始從現(xiàn)任官員和知名學(xué)者中選拔師資有關(guān)。

      總括以上,北魏后期庶姓勛貴的起家類型帶有鮮明的貴族特質(zhì)。首先,六朝貴族普遍青睞的清要職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黃門散騎、秘書著作、東宮及王公國屬員、諸公及將軍幕府僚佐四項總計52人,占比高達74%。足見,起家制度是孝文帝貴族化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次,散官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有職無權(quán)的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奉朝請、給事中、諫議大夫、軍號將軍、虎賁郎將、奉車都尉、積射將軍、冗從仆射、步兵校尉、殿中內(nèi)監(jiān)、殿中將軍合計33人,占比約47%。這客觀反映了官場僧多粥少、供不應(yīng)求的窘境和貴族安富尊榮、鄙薄實務(wù)風(fēng)氣的滋長。再次,庶姓勛貴的起家官基本可與宗室共享,但處于高位的侍中、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散騎侍郎、通直散騎侍郎、給事中、太中大夫、諫議大夫、中書侍郎、羽林監(jiān)、步兵校尉等仍為宗室上層專有,極少對臣下開放,顯現(xiàn)出宗室整體凌駕庶姓的格局。⑥劉軍:《邙山墓志所見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第4期。北魏后期的起家制度照比前期發(fā)生根本改觀,昭示國家文明進步的軌跡。

      三、庶姓勛貴的起家官品及其決定因素

      魏晉銓敘采取九品官人法,其操作原則的要點是:起家官品取決于中正授予的資格憑證鄉(xiāng)品,二者通常保持四級間距,即起家后連續(xù)晉升四次便可兌現(xiàn)鄉(xiāng)品承諾的仕宦峰值,鄉(xiāng)品則是按照任子精神對父祖官爵的如實反饋,這套辦法反復(fù)執(zhí)行,必定產(chǎn)生世襲性的貴族制。⑤[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中華書局,2008年,第66、72,245頁。簡言之,以鄉(xiāng)品為媒介,世資決定起家。北魏奉此為圭臬,《通典》卷一六《選舉四》:“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門品高下有恒,若準資蔭,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則散騎秘著,下逮御史長兼,皆條列昭然,文無虧沒?!编l(xiāng)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同樣不能忽視,《元瞻墓志》:“后為汝南王以茂德懿親重臨京牧,妙簡忠良,銓定鄉(xiāng)品,召公為州都,委以選事,區(qū)別人物,涇渭斯敘?!壁w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8頁。故本文將圍繞起家官品、鄉(xiāng)品和世資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按鄉(xiāng)品高下排擺庶姓勛貴的起家梯次。當然,官場變幻莫測,不能排除諸多偶然因素而簡單地對號入座,我們所能做的是透過雜亂無章的數(shù)據(jù),找尋潛藏其間的規(guī)律性線索。

      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亟待解決,留存現(xiàn)世的北魏官品令有兩部,即太和十七年(493年)的前令和太和廿三年(499年)的后令,研究起家官品究竟以何為準呢?前令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晉官品為藍本,系統(tǒng)融合拓跋舊有職官和崔浩改制以來的成果,又將南齊品分正從的構(gòu)想率先付諸實施,形成正從九品十八級五十四階的精密體系,上至公卿令仆、下及末官胥吏,一應(yīng)俱全。后令則是在前令基礎(chǔ)上貫徹貴族流品理念的產(chǎn)物,它切割門第二品的高門士族占據(jù)的六品以上區(qū)位,重劃正從九品十八級三十階為流內(nèi)官,寒素擔(dān)任的七品以下部分墮入流外勛品,以此造成士庶天隔的局面。理論上講,前后令的差異主要是位置關(guān)系的相對調(diào)整,大多數(shù)官職的實際效力維持不變。⑤如前所述,與鄉(xiāng)品直接照應(yīng)的是晉官品,北魏太和前令屬于這一序列,故衡量起家官品應(yīng)以此為準。實際上,即便后令出臺,前令仍未盡廢,二者相互參照,共同協(xié)調(diào)仕進。《魏書》卷六八《甄琛傳》載,朝臣彈劾宣武帝心腹甄琛:“令布衣之父,超登正四之官;七品之弟,越陟三階之祿。虧先皇之選典,塵圣明之官人?!蔽闹小罢摹蹦饲傲顒潛芑首踊蕦O起家的特定層位,⑥“七品”倒退三階即后令流外勛品。也就是說,甄琛家世卑微,父弟本為流外寒素,卻依恃其權(quán)勢破格入仕,違反了朝廷的人事規(guī)章,此例便是新舊品令并用。又《魏書》卷一○八《禮志四》載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太常劉芳奏議:“案晉《官品令》所制九品,皆正無從,故以第八品準古下士。今皇朝《官令》皆有正從,若以其員外之資,為第十六品也,豈得為正八品之士哉?”這里提到的“正八品”是指前令而言,因為后令的正八品換算晉令為第五品,對應(yīng)上古爵命的大夫,而非下士。總之,晉官品與太和前令一脈相承,與后令則無可比性,故前令在確定起家官品問題上始終適用。endprint

      研究發(fā)現(xiàn),北魏前令正從四品以上是個特殊的起家域位,對應(yīng)的鄉(xiāng)品是逸出中正評議范圍的“超品”,專供皇王子孫釋褐之用,原則上不容庶姓染指。劉軍:《試論北魏王朝的“宗室選”》,《中央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第6期。但某些勛貴深蒙恩寵,偶爾也能躋身其間。本文取樣中有20人超品起家,分別是叔孫協(xié)從二品,爾朱紹、爾朱襲、穆子巖從三品,張盧、張玄、楊舒、王真保、封柔正四品,鄯乾、王禎、王紹、吐谷渾璣、于景、于萬年、王誦、穆彥、閭伯昇、封延之、楊順從四品。從政治身份來看,代人與非代人13比7,皇帝對前者有一定的偏袒。就具體品級而言,區(qū)域邊緣的從四品占大多數(shù),表明朝廷有意抑制整體等級,以與宗室保持距離。而且均有明確的原因可查:一為拉攏朝中重臣,如穆子巖,“靈太后欲黜(元)叉,猶豫未決,(穆)紹贊成之,以功加特進,又拜其次子巖為給事中。”魏收:《魏書》卷27《穆崇傳附穆紹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672頁。再有世代執(zhí)掌禁軍的于景、于萬年,父祖為胡太后智囊的封柔、封延之。二為優(yōu)禮有爵封君,如侯爵王真保、王紹、吐谷渾璣,男爵王禎,此時爵位與軍號業(yè)已分離,同位起家更不現(xiàn)實,只得適度下調(diào)起家官品。三為撫慰歸降王族,如鄯善國王之孫鄯乾、柔然國主之后閭伯昇。四為酬賞勛望后裔,如帝室十族叔孫協(xié)、勛臣八姓穆彥、上客楊舒、楊順、王誦。五為表彰功臣楷模,如張盧父“蒙國寵御,側(cè)在內(nèi)侍,為給事阿干。其功未酬,奄爾傾背。主上欽惜,賜贈并州刺史。君藉斯基,遂仕圣世,襄威將軍、大將軍府司馬?!壁w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7頁。張玄則是為招攬漢族名士、搭建溝通橋梁而樹立的招牌。六為權(quán)臣專擅自授。爾朱紹、爾朱襲便是父兄策動河陰之變、掌控洛陽朝政后任意安排起家的。

      若資望權(quán)勢和生逢際遇不及上述六類人群,就要接受中正品評。鄉(xiāng)品最高為一品,對應(yīng)五品起家官。這類情況共47人,其中正五品26人,為李蕤、王昌、楊播、侯剛、楊乾、高廣、寇治、甯懋、丘哲、乞伏寶、石育、李憲、司馬興龍、皮演、席盛、崔敬邕、楊泰、陸紹、山徽、穆紹、王僧、高湛、宗欣、穆循、王溫、楊侃;從五品21人,為韓顯宗、高道悅、李璧、韓震、楊穎、山暉、皇甫驎、寇演、鄭道忠、李頤、崔鴻、于纂、唐耀、王翊、賈瑾、張寧、崔鹔、崔混、韋彧、楊昱、楊遁。鄉(xiāng)品最低為二品,對應(yīng)六品起家官,這類情況共25人,全部為正六品,為公孫猗、崔猷、邢偉、劉顏、司馬昞、穆纂、李超、李遵、李謀、和邃、寇慰、赫連悅、長孫子澤、張瓘、司馬昇、高雅、張滿、李挺、王偃、叔孫固、侯掌、尹祥、楊暐、楊仲宣、楊穆。兩類合計,代人與非代人34比38,比例基本持平,綜合世資低于一品的宗室也多以此層次解巾,說明鄉(xiāng)品一、二品,官品五、六品是胡漢貴胄共享的起家區(qū)位。

      差別產(chǎn)生源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大致說來,父祖三狀前令一至三品者可獲一品鄉(xiāng)品,以五品起家。如李蕤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王昌父祖俱一品公爵,楊播父一品公爵,侯剛曾祖二品侯爵、祖二品鎮(zhèn)南將軍,楊乾曾祖三品龍驤將軍,高廣父二品散騎常侍,寇治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丘哲祖一品公爵、父二品尚書,乞伏寶祖二品尚書,石育曾祖一品鎮(zhèn)東將軍,李憲祖一品太尉、父二品安南將軍,司馬興龍祖一品征西將軍、父二品散騎常侍,皮演祖一品王爵、父一品公爵,崔敬邕父二品侯爵,陸紹曾祖一品公爵、父二品安西將軍,山徽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穆紹父祖俱一品公爵,王僧父三品步兵校尉,高湛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司徒,王溫祖三品征虜將軍、父三品龍驤將軍,楊侃祖一品公爵,韓顯宗父一品公爵,高道悅曾祖二品仆射,李璧曾祖二品尚書,寇演父祖俱一品公爵,李頤祖一品驃騎將軍、父一品征北將軍,崔鴻祖三品龍驤將軍,于纂祖一品公爵、父二品散騎常侍,王翊祖一品鎮(zhèn)北將軍,張寧祖二品安東將軍、父一品鎮(zhèn)軍將軍,崔混父二品侯爵,韋彧父祖俱二品侯爵,楊昱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師,楊遁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傅。父祖三狀四至五品者可獲二品鄉(xiāng)品,以六品起家。如公孫猗祖五品男爵、父四品車騎府長史,崔猷父祖俱五品太守,邢偉祖四品子爵、父四品鎮(zhèn)將,穆纂父四品司徒左長史,和邃父五品太守,赫連悅曾祖四品刺史、父五品尚書郎中,張瓘曾祖五品太守、祖四品刺史,司馬昇父四品刺史,高雅祖四品刺史、父五品太守,侯掌祖五品中書議郎、父五品伏波將軍,楊暐祖五品太守、父四品刺史,楊穆祖五品太守、父四品散騎侍郎。以上只是概略的對應(yīng),例外也是存在的,鄉(xiāng)品一品者席盛、楊泰、宗欣、穆循、韓震、楊穎、皇甫驎、鄭道忠、賈瑾、崔鹔的世資不滿三品,鄉(xiāng)品二品者劉顏、司馬昞、李超、李遵、李謀、寇慰、長孫子澤、張滿、李挺、王偃、叔孫固、尹祥、楊仲宣的世資超過四品。由于資料的匱乏,暫且將這些特例歸結(jié)為官場的無常。之所以要在三、四品間劃界,因為在政治傳統(tǒng)中三品以上對應(yīng)三公九卿(祿秩萬石至中二千石),四品以下對應(yīng)州牧、郡太守(祿秩二千石),二者地位涇渭分明。③⑤[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韓昇、劉建英譯,中華書局,2008年,第62,103,279、245頁。

      上述人物的世資都在前令五品以上,完全達到六朝貴族的資格線。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144頁。按照魏晉慣例,這樣的門第一般授予二品鄉(xiāng)品,以六、七品官起家;一品鄉(xiāng)品為虛設(shè),實際很難獲得,五品起家自然罕見;宗室獨享四品以上起家的優(yōu)待,稱為“宗室選”。③若套用晉官品衡量北魏庶姓勛貴的起家官,可查者全部都在七品以上。如叔孫協(xié)平北將軍列第三品;于景積射將軍,爾朱紹步兵校尉,王真保廣武將軍列第四品;楊乾鷹揚將軍,司馬興龍、山徽太守,山暉虎賁郎將,楊舒散騎侍郎,楊泰伏波將軍,于萬年冗從仆射,穆子巖給事中列第五品;韓顯宗著作佐郎,高道悅侍御史,李璧、皇甫驎中書博士,張盧大將軍府司馬,甯懋尚書郎,張玄中書侍郎,石育、席盛、王僧、宗欣殿中將軍,邢偉、劉顏、司馬昞、李超、和邃、赫連悅、李挺、王偃、叔孫固、侯掌、楊暐、楊仲宣奉朝請,吐谷渾璣奉車都尉,李謀、寇慰、張瓘、楊穆縣令,李頤、于纂、王翊、崔混秘書郎,陸紹、王溫公國郎中令,唐耀王國中尉,穆紹太子舍人,張寧殿中內(nèi)監(jiān)列第六品;楊穎大司農(nóng)丞,王紹太子洗馬,封柔諫議大夫列第七品。整體設(shè)定在晉制流內(nèi)框架之中,足證其對北魏的影響力。不過,由于政治形勢、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關(guān)系及官制的變遷,北魏庶姓勛貴掙脫六、七品的束縛,開始向五品乃至四品以上擴展。切換到太和前令,就表現(xiàn)為鄉(xiāng)品超品、一品,五品以上起家事例的激增。從另一角度理解,北魏貴族鄉(xiāng)品雖設(shè)三檔,然皆拆分晉制二品而來;起家官的下限取消七品,改以六品封底,驗證了日本學(xué)者宮崎市定起家官品比鄉(xiāng)品低四等的論斷,北魏最終將此規(guī)則具體化、條理化、固定化,使后人一目了然。endprint

      與太和前令相比,后令無法與鄉(xiāng)品直接對接,欠缺核算起家的基準功能。但它畢竟是北魏后期確定升遷秩序和閥閱資績的依據(jù),故有必要將起家官品折算為后令考察。其中三品1人:叔孫協(xié);四品5人:張盧、張玄、司馬興龍、王真保、封柔;五品10人:李璧、楊乾、高廣、皇甫驎、王紹、吐谷渾璣、楊舒、楊泰、爾朱紹、爾朱襲;六品15人:甯懋、山暉、崔敬邕、李謀、于萬年、寇慰、山徽、賈瑾、穆紹、張瓘、高湛、穆子巖、穆循、楊侃、楊穆;七品54人:韓顯宗、李蕤、王昌、楊播、侯剛、公孫猗、寇治、丘哲、韓震、乞伏寶、李憲、皮演、楊穎、鄯乾、崔猷、邢偉、王禎、劉顏、寇演、司馬昞、穆纂、鄭道忠、李超、李遵、李頤、崔鴻、于景、于纂、和邃、陸紹、王誦、王翊、穆彥、赫連悅、長孫子澤、司馬昇、崔鹔、高雅、張滿、崔混、閭伯昇、封延之、李挺、王偃、叔孫固、侯掌、尹祥、韋彧、王溫、楊暐、楊昱、楊順、楊仲宣、楊遁;八品7人:高道悅、石育、席盛、唐耀、張寧、王僧、宗欣。宗室起家官同樣分布在三至八品,宗王占據(jù)三、四品,非王爵的皇王子孫占據(jù)五品,其余世資遜色者退居六至八品。劉軍:《邙山墓志所見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第4期。比較可知,確如日本學(xué)者宮崎市定所論:“只有宗室或者準王室的近臣能夠從五品以上起家,一般的臣下則多自六品以下,特別是七品以下起家?!敝档米⒁獾氖牵鶕?jù)他的前后令官品換算表,后令六至八品恰好覆蓋庶姓集中起家的前令五、六品,后令五品以上則照應(yīng)前令四品以上的宗室選。⑤這充分說明,盡管前后令品級變動存在個別誤差,但在確定起家梯度時卻嚴格遵照比例整體位移。換言之,太和改制后,朝廷需折衷前后品令,在既定范圍內(nèi)斟酌勛貴起家事宜。

      四、庶姓勛貴的起家年齡

      若把仕途喻為賽跑,起家無異于起跑,起家類型是分配的賽道,起家品級是出發(fā)點的位置,起家年齡則是至關(guān)緊要的發(fā)令時間。六朝貴族講究弱冠前后起家,《梁書》卷一《武帝紀上》:“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門以過立試吏。”高門入仕領(lǐng)先寒素十年,保證壓倒性的競爭優(yōu)勢。貴族內(nèi)部圍繞起家時間也要明爭暗斗,紛紛借助權(quán)勢為后代營造“弱齡早慧,幼學(xué)夙成”的輿論,同時廣積人脈,擴展聲望,躍躍欲試地準備搶占先機。年少起家儼然標榜閥閱的資本。如《穆亮墓志》:“公弱冠登朝,爰暨知命。”②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1、58頁?!端抉R悅墓志》:“年十四,以道訓(xùn)之胄,入侍禁墀?!雹谝虼?,起家年齡也是考察仕進等級的要素之一。本文收錄92人里有63人起家時間明確,足夠說明問題。

      北魏前期16人的起家年齡:丘哲7歲,楊乾8歲,高廣、皮演11歲,李憲12歲,王昌13歲,楊播、高道悅15歲,侯剛16歲,李璧18歲,寇治19歲,韓顯宗、李蕤、公孫猗、石育20歲,甯懋35歲,平均年齡僅16歲,遠低于弱冠之年。北魏后期47人的起家年齡:穆紹9歲,穆子巖11歲,王誦12歲,楊舒13歲,李謀15歲,穆纂、楊昱16歲,張瓘17歲,李頤、于景、爾朱襲、赫連悅18歲,崔鴻19歲,邢偉、山暉、王紹、吐谷渾璣、鄭道忠、李超、寇慰、王真保20歲,高湛、叔孫固、韋彧21歲,穆彥22歲,唐耀、崔鹔23歲,和邃、長孫子澤24歲,崔混25歲,高雅、楊暐26歲,爾朱紹27歲,崔敬邕28歲,王僧29歲,楊遁30歲,楊侃31歲,劉顏、司馬昇32歲,楊泰、封延之、穆循39歲,崔猷、張寧40歲,于萬年44歲,宗欣50歲,皇甫驎57歲,平均年齡達25歲,略高于弱冠之年。

      由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首先,北魏一朝庶姓勛貴起家年齡的總平均值為21歲,符合弱冠的要求,表明北魏仕進制度翻版了魏晉貴族元素。其次,北魏后期的起家年齡對比前期大大延遲,這是因為緊俏的職位無法滿足獵官者日益膨脹的需求,致使仕途擁堵,士子只得排隊等候,難以按時起家。孝明帝時,吏部尚書崔亮推行論資排輩的“停年格”,坦言:“官員至少,不可周溥。設(shè)令十人共一官,猶無官可授,況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魏收:《魏書》卷66《崔亮傳》,中華書局,1974年,第1479頁。即為實況之寫照。再次,以政治身份而論,代人和非代人起家的平均年齡分別是22歲和24歲,前者略微占優(yōu),凸顯國家對開國功臣子弟的禮遇。復(fù)次,庶姓勛貴釋巾雖早,仍舊難敵人均18歲起家的宗室。劉軍:《邙山墓志所見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第4期?!段簳肪砭拧缎⒚鞯奂o》載,熙平二年(517年)八月“己亥,詔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聽入仕”。禁止庶姓少年解巾,宗室的領(lǐng)先地位不容撼動。

      綜上所述,本文所選92方墓志的主人是北魏庶姓勛貴的典型代表,其世資俱在太和前令五品以上,契合六朝貴族的身份特征。依照魏晉“二品系資”的原則,他們應(yīng)受標識高門的二品鄉(xiāng)品,在弱冠之年以六、七品的清要職釋褐,就此踏上非比尋常的仕途。北魏立足自身情況,在魏晉舊制基礎(chǔ)上系統(tǒng)改良起家制度,具體做法是以父祖三、四品官資劃界,把鄉(xiāng)品二品拆解為一、二品,分別對應(yīng)五、六品起家官,實則是將起家官品與鄉(xiāng)品差四等的隱性規(guī)則體制化,顯示出中古貴族主義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就北魏起家的整體狀況而言,四品以上的起家官主要分配給尊貴異常的皇室至親,庶姓即便僥幸入圍,也只能獲得邊緣位置的從四品員外散騎侍郎,五、六品是庶姓與普通宗室共享的起家區(qū)域,彼此差別不大,庶姓起家的平均年齡要比宗室延遲三、四年,拓跋統(tǒng)治集團的等級構(gòu)造和權(quán)利格局亦由此生動展現(xiàn)。誠然,這些結(jié)論與分析模式尚需新材料的進一步驗證。無論如何,起家作為閥閱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構(gòu)貴族社會金字塔的支柱,北魏貴胄起家與晉制合流,證實貴族化運動的深入,此乃中古北方政權(quán)演進的潮流趨勢。endprint

      猜你喜歡
      起家墓志將軍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我家的“將軍”
      小讀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14
      2.5萬元起家,現(xiàn)在身家355億,成湖北首富馬云多次拜訪他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從“土炮”起家到年銷60億一代苗,他如何念出獨特的“蝦苗經(jīng)”?
      將軍
      將軍駕到
      賦與唐代墓志
      唐巖:2000塊錢起家
      海峽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43
      错那县| 武城县| 阳江市| 通渭县| 盐城市| 和田县| 西华县| 开封县| 龙口市| 望谟县| 平昌县| 横峰县| 福清市| 广河县| 岱山县| 通许县| 阿拉善右旗| 英山县| 关岭| 三亚市| 淄博市| 甘德县| 康定县| 胶南市| 白银市| 东莞市| 宝兴县| 长阳| 墨竹工卡县| 广平县| 达拉特旗| 巴东县| 双鸭山市| 祁阳县| 酒泉市| 济宁市| 辽宁省| 康保县| 万全县| 康马县| 双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