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福 ,周紅萍,程 云
(湖北文理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
大學體育“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設計
蘇家福 ,周紅萍,程 云
(湖北文理學院 體育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摘要:體育學習過程是一個螺旋式閉合環(huán)路,它是從個體需求開始,通過內(nèi)外誘因而產(chǎn)生動機,然后去領會、練習、強化和運用,最后達到滿足需求并向下一個目標邁進的過程. “知學練饋”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正是這一學習規(guī)律的反映:知是學生的元認知和認知,學是領會和習得,練指練習和強化,饋指評價與控制. 設計“知學練饋”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旨在為大學體育教學改革提供思路、過程結構和方法體系.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知學練饋
大學體育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必修課程之一. 體育課堂教學是學生系統(tǒng)地了解體育運動知識,掌握運動的基本技術、技能,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克難奮進、團結協(xié)作、勇于拼搏等優(yōu)良品質(zhì)的重要途徑,最終使學生達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提高興趣,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1]但文獻資料顯示,當下大學體育課堂教學存在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教學內(nèi)容教材化處理不夠;激發(fā)學生元認知學練方法運用不多;體育教學規(guī)律體現(xiàn)不明顯;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欠缺;形成性評價不夠等問題.[1-3]因此,設計“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解決上述教學中存在的系列問題便成為當前急需研究的課題.
1.1“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內(nèi)涵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指導下,所展開的教學活動程序,它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學習有明確指導思想,穩(wěn)定學習過程結構和方法體系.[2]“知學練饋”四位一體學習模式,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學? 如何去學? 學到什么程度的過程. “知學練饋”中,知是指學生的元認知和認知,學是領會和習得,練指練習和強化,饋指評價和控制,如圖1所示.
圖1 體育學習“知學練饋”過程
1.2“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的作用
“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有利于任課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教法. 教師能深入了解各項運動項目的特點和功能,提高理論水平,在教學中能清晰地讓學生知曉為什么學,引導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有利于發(fā)揮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 教師能有效地選擇教材,加工改造教材,使教學內(nèi)容更符合學生需求,把教學內(nèi)容轉(zhuǎn)換成學生學習內(nèi)容,處理好師生之間教與學的矛盾;有利于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提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特征,了解一些運動項目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影響,有目的地自己選擇內(nèi)容,采用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和手段,以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學成效. 通過學生的課后作業(yè),反饋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掌握情況,有利于促進學生自學、自練、自評能力的形成,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
2.1“知學練饋”四位一體設計依據(jù)
2.1.1元認知學理
元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的認知,也就是說個體對自己客觀狀態(tài)和行為結果的認識和看法,其實質(zhì)是個體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的三個連續(xù)變化的活動過程.[4]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任務、目標明確,能積極主動去采取各種學習措施,力求獲得預期學習結果.
2.1.2認知學理
認知是個體對客觀事物在大腦中所作出的反應. 體育學習的認知,是對體育運動知識、技術進行有效的識別、理解、保持和提取,其過程主要包括注意、復述、練習和加工四個階段. 因此根據(jù)元認知和認知學習原理來組織教學,是遵從體育學習原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2.1.3運動技能形成學理
運動技能的形成規(guī)律是體育教學的特殊規(guī)律,運動技能的形成必須通過一次次練習而獲得. 這個過程首先從認知與定向階段開始,學生通過各種感官來了解某項運動,然后對其理解,并通過分解、完整等反復練習方法來習得這一技能. 其次,進入鞏固與提高階段,學生已能順利的完成動作,但不夠穩(wěn)定,遇到外界干擾還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仍需要采用糾正、幫助、變換練習等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運動技能. 最后進入自動化階段,該階段學生動作很穩(wěn)定、嫻熟,可以在外界環(huán)境干擾情況下仍然能自動的完成某個動作.
2.1.4反饋控制學理
反饋控制是教學系統(tǒng)基本因素之一. 教學反饋就是利用科學,可行的方法,獲得客觀數(shù)據(jù),對比教學預期各種指標和分析的過程. 而控制是在反饋的基礎上,總結成功之經(jīng)驗,找出不足之弊端,糾正偏差的過程. 缺少這一過程,學習效果將無法評價,下一學習過程將無源頭.
2.2“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程序設計
“知學練饋”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必須有一定的指導思想,穩(wěn)定的過程結構和方法體系. 因此,在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時都要體現(xiàn)出各個基本要素,設計如下:
2.2.1知——元認知與認知
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從需要到注意事物,然后通過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并傳入大腦,在原有認知基礎上進行加工初步形成知覺,再通過思維和概括獲得對事物的間接認識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 因此,知的過程設計就是要讓學生對一些運動項目的功能、價值進行感知、理解、判斷,對自身身體發(fā)展、心理發(fā)展和社會適應發(fā)展有所追求,引導學生思考運動與人健康發(fā)展的良好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主要采用的方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是在教學工作中依據(jù)教材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逐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認知、思考問題,積極主動的分析、解決問題. 運用探究式教學是教師給學生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驗證性活動、思考、討論和聽講等途徑去獨立地探究學習,自行發(fā)現(xiàn)并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方法. 如,教師提出選擇哪些運動項目和身體練習手段,可提高同學們的心肺功能,同時達到減少體脂的目的.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選擇練習等. 這些方法能變“教”為“誘”,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學,引導學生自愿的學.
2.2.2學——領會與習得
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win Toffler)認為:21世紀的文盲是那些不會學習,不會選擇,不會反思的人.[5]建構主義理論也告訴我們,知識、學習與教學是三位一體的關系,不同的知識類型其相關的學習、形成或獲得過程是不同的,盡管對建構主義理論還存在分歧,但就關鍵性的要素:專注、情境、建構、能力和共同體還是獲得比較廣泛的認同.[6-7]而體育學習過程在遵循一般學習原理同時,更注重其特殊性,即將感知、思維和身體練習結合起來,成為一種聯(lián)系的、綜合的、平衡的、傾向性的和動態(tài)性的思維和實踐結合過程. 根據(jù)這一原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在課前設計好學的過程,首先將教學目標轉(zhuǎn)換成學習目標;其次讓學生擁有教材;然后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最后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 如,在體育學習過程設計中,應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實際、場地條件等選擇語言傳遞信息(講解、問答、討論)的方法,直觀感知傳遞信息(示范法、演示法、保護幫助法等)的方法,身體練習傳遞信息(分解法、完整法、循環(huán)法、領會式教學法等)的方法,探究活動傳遞信息(發(fā)現(xiàn)法、探究法、小群體合作法等)的方法,情境游戲傳遞信息(情境法、游戲法、競賽法等)的方法. 這種學習過程設計,能變“學”為“思”,讓學生了解如何學,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3練——練習與強化
體育學習的認知過程與其它學科不同,其它學科主要是對概念、原理和形象的認知,而體育學習主要是身體運動性認知. 也就是對身體在運動過程中與周圍的事物所發(fā)生的角度、速度、力量、距離等變化的認知. 身體運動性認知實質(zhì)上是掌握運動知識、技術和技能,提高身體素質(zhì),體驗運動樂趣的過程. 因此,練習的過程必須遵從運動技能形成規(guī)律,運動負荷變化與控制規(guī)律,體育知識學習與認知規(guī)律,體育學習集體形成與變化規(guī)律,體驗運動樂趣的規(guī)律. 練習過程的設計首先考慮目的性,如果是掌握運動技能,可以按照反復練習、變換練習、探究式練習、發(fā)現(xiàn)式練習、分組練習、分組展示和個體展示等練習方式. 如果是發(fā)展身體素質(zhì)和體能,可以選擇重復練習、變換練習、分組練習、循環(huán)練習等方式. 如果要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可以選擇比賽練習、游戲練習、情境練習等方式. 上述方法的設計,能變“思”為“行”,讓學生明白如何練習,掌握多元化的練習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自我鍛煉的能力.
2.2.4饋——評價與控制
反饋是體育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 體育教學的反饋是指教師或?qū)W生將傳授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品質(zhì)等通過學生練習、展示、回答問題等形式反饋給教師、同學,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成功經(jīng)驗,找出不足,不斷改進教與學的過程.
教師運用反饋教學能隨時發(fā)現(xiàn)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針對問題,采取糾偏措施. 學生掌握自我反饋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概念和元認知水平,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自我計劃,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diào)控的能力,能使講、學、練、想有機結合,加深認知痕跡. 因此,體育學習反饋控制過程設計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是教師教學反饋設計:采用提問、檢查、測試及成績評定、糾偏等方法. 第二是學生自我反饋設計:采用看示范和演示、想動作、做練習、運用與展示、手機攝像、攝像與示范和演示對比、自我評價、讓學生、教師評價自己動作、仔細聽、認真想、自我調(diào)節(jié)、反復練. 上述設計,能變“行”為“饋”,及時讓學生認識自己,提高元認知水平,促進學生不斷改造自己.
“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立足社會發(fā)展需求、學生發(fā)展需求和體育學科自身發(fā)展需求,立足當下大學體育教學實際.[8]“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依據(jù)建構主義理論和體育學習規(guī)律,遵從元認知、認知、運動技能形成和反饋控制等學理來構建,首先突出“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思想,再體現(xiàn)體育教學過程系統(tǒng)、完整、合理結構與程序,最后提供各個階段采用的方法. 該模式層次清晰、設計精心、方法多樣、措施得力,是一種有效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 希望這一研究能為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思路,過程結構和方法體系. 要推行這種模式,一是大學體育教師擺正自己位置,熱愛體育教學,關愛學生成長;二是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學組織教學;三是管理者組織教師學習“知學練饋”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組織教研活動推廣這種模式.
參考文獻:
[1] 潘紹偉, 于可紅. 學校體育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5∶ 6.
[2] 毛振明. 體育教學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13∶ 12.
[3] 王 勇. 后奧運時代大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當代體育科技, 2013(3)∶ 88-89.
[4] 季 瀏, 殷恒嬋, 顏 軍. 體育心理學[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11∶ 12.
[5] 李從美. 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程)[EB/OL]. (2013-01-08)[2016-04-08].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kc-xx201208054.
[6] 李海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EB/OL]. (2013-11-15)[2016-04-08]. http∶//wenku.baidu.com/view/526842e2a1c7aa00b52acb41.html.
[7] 周 沖, 張 磊. “學、用、賽、評”四位一體課程教學模式分析[J].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 2013(3)∶ 16-18.
[8] 胡允銀, 張英杰, 謝志昂. 運用建構主義“知識、意識、能力、行為”四位一體構建高校知識產(chǎn)權普及型教學模式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1(9)∶ 41-44.
(責任編輯:徐杰)
Design for Quaternity Teaching Mode of“Knowing-learning-practising-feeding back”in College Sports
SU Jiafu,ZHOU Hongping,CHENG Yu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Abstract:Sport learning process is a spiral closed loop,it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needs,is motivat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during which students understand,practise,strengthen and apply some relative knowledge,to meet individual demands,then a new goal. Quaternity teaching mode of“knowing-learning-practising-feeding back”exactly reflects this learning rule,and it provides ideas for college PE teaching reform,process structure and method system.
Key words:College sports;Teaching mode;Knowing-learning-practising-feeding back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5-0075-03
收稿日期:2016-04-14;
修訂日期:2016-05-16
基金項目:湖北文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JY2015048)
作者簡介:蘇家福(1964— ), 男, 河南民權人, 湖北文理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