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月萍
摘 要: 生成性教學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生成問題并且應對預料之外的課堂教學問題的教學方法。其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習興趣。本文就專門針對初中科學課的生成性教學進行研究,以案例為基礎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 初中科學 生成性教學 案例分析 理論支持
自新課改應用之后,中學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其一改傳統(tǒng)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方式,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勤于動手,提高學生主動搜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成性教學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的教學方法。在初中科學中對此方法進行應用,能夠讓學生主動親近大自然,培養(yǎng)學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并讓學生學習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因此,教師要對此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幫助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一、初中科學教學案例
學習內容: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
1.學情介紹
二氧化碳在學生的科學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物質,雖然學生對其比較熟悉,但是對于其內在知識較少涉及。根據之前所學習的氧氣學習,對比進行氧氣制取及學習,了解其中的理論知識。
2.教學目標
學習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設計思路
通過之前學習的內容,將二氧化碳的制取理論知識引入課堂,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實驗操作,鞏固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并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研究,運用試驗退出二氧化碳的用途學習。
4.教學過程
(1)回顧二氧化碳實驗室制取方法
通過運用石灰石、稀鹽酸通過向上排空氣法的收集方法,運用CaCO2+2HCL=CaCL2+H2O+CO2↑原理,對二氧化碳進行制取。通過使用燃燒的木條對收集在瓶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測試。運用CO2+Ca(OH)2=CaCO2↓+HO2原理對其收集的氣體進行檢驗。
(2)二氧化碳性質學習
活動一:筆者向學生出示一瓶氣體,將其放置于桌面,讓學生觀察其特性。通過屠狗洞的故事讓學生引發(fā)思考,指出二氧化碳與氧氣的區(qū)別。最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對比自己的結論與書中內容的異同之處,找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活動二:給充滿氣體的塑料瓶迅速加入一定量的水,拉緊瓶蓋,振蕩,觀察什么現象?讓學生了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性質。
活動三:從瓶中取少量液體滴入試管,加入藍色石蕊試液,觀察現象。了解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現象。
活動四:用酒精燈對試管溶液進行加熱,讓學生了解探索分解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反思
1.隨時觀察學生情緒,促成生成。
學生們在教師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往往會對老師的行為動作進行觀察,這時候可以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們對實驗觀察的反應,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做好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比如,筆者在進行實驗的時候,課堂教學氛圍非常熱鬧,這一方面讓學生們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非常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混亂。筆者便尋找到學生們的興趣點,讓學生們自己進行實驗,這樣一下子引起了學生們的注意力,讓學生們的情緒能夠完全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2.勇敢嘗試,引領生成。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擴散思維的生成,既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教學工作的完成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又讓學生們對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比如,筆者在教學之前首先給學生們布置了解二氧化碳性質的作業(yè),并尋找生活中是如何對二氧化碳進行利用的,以及生活中什么物質中常常包含二氧化碳。在課堂上因為有了之前的預習,學生們的反映都非?;钴S,學習的思維被打開。加上課堂上教師的“寬容”,給予學生們盡情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得到激發(fā)。
3.重視德育,創(chuàng)設生成。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不僅包括知識內容的生成,更包括德行問題的生成,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們的思想進行捕捉,通過敏銳的觀察,在時間恰當的時候對學生們開展課堂德育工作,讓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比如,在進行二氧化碳學習的過程中,筆者告訴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一種物質都如同二氧化碳一樣,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因此,我們要具有全面性的眼觀,要從全局性對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考慮。對于自身也同樣如此,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這樣,筆者的教學工作既讓學生們能夠充分認識到氣體性質的全面性,又能夠注重學生非知識性的學習,注重學生生活道路的引導。
4.抓住契機,捕獲生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課堂教學中“閃光點”的捕捉,通過某一個有趣的場景或者回答,讓學生對其進行思考,引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讓學生們的課堂教學得到延伸。比如,筆者在實驗過程中,有個同學提出疑問:二氧化碳為什么可以像倒水一樣被倒出來,筆者則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們進行思考,并對于學生們的回答并不評判對錯,而是讓學生們在實驗中進行檢驗,結合相應的結論對自己的回答進行審視。通過對實驗的研究、探索、總結,學生們能夠形成較為科學的語言描繪所觀察到的現象,同時能夠感受科學所蘊含的魅力。
科學課中的生成性教學的開展并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教師做好充足的準備,并將之付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不斷總結。只有這樣,教師所進行的生成課程才具有魅力,才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朱志平.中小學生成性教學區(qū)域推進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5,17:14-19.
[2]周建秋.動態(tài)生成教學:初中科學有效課堂的應然選擇[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2,09: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