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宇 田昭霞 孟瑞紅 李曉輝
摘 要: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中,新課程改革經(jīng)常在實施中發(fā)生異變。造成異變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著重從教師方面入手,論述了教師素養(yǎng)、學校對教師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與課程改革在實施中異變的重要影響,以期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研究,從而減少新課程實施中的衰減性異變,保證新課程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教師素養(yǎng);課程改革;異變
如今,課程改革成為各國教育的主流思想,對課程實施的模式、方法和手段都作為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課程改革已進行了八次?;仡櫸覈n程改革的歷史,許多重大的課程改革在從改革預設圖景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的過程中,變得面目全非,甚至完全背離預設目標,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與實際實施的結(jié)果相去甚遠,產(chǎn)生這么大的差距是我們事前無法預測的。目前,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已進入全面而深入的實施階段,在實施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異變,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視,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加以應對,有效推進新課程理念下的素質(zhì)教育改革。
一、新課程在實施中的異變
所謂“異變”就是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或情形變成與原來不同的東西。相對新課程實施來說,就是事先設計好的課程理想或預設目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逐漸發(fā)生變化,使真正在實踐層面上的課程實施在性質(zhì)、狀態(tài)、情形上不同于預期設想??偟膩碚f,新課程改革中的異變可分為“超越性異變”和“衰減性異變”。
超越性異變是指可以帶來創(chuàng)新、適應和完善并使課程實施過程成為不斷完善和超越預設課程的異變。超越性異變可通過創(chuàng)造,帶來新思想、新觀念、新做法,為新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提升提供思想啟迪和動力源泉。超越性異變還能帶來適應,使課程預設變得更加符合我國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地區(qū)差異大的客觀實際。
衰減性異變是指可以使實施中的課程偏離甚至背離課程改革的預期目標,導致課程改革的預期效果不斷衰減的異變。衰減性異變會引起課程變質(zhì)。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惰性、新課程的挑戰(zhàn)性以及教學評價的滯后性等因素的影響,會引起新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變質(zhì)——偏離預期課程目標,回歸原有課程。雖然名為新課程,實際仍然沿用老一套,“穿新鞋走老路”,架空新課程。這樣,舊課程的某些東西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xiàn)在學校,從而阻礙課程改革的深入。
二、異變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學校的保守也對課程改革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教師上聯(lián)下通,是影響新課程在實施中異變的關鍵。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zhì)和在實踐教學中運用新課程理念的熱情都對課程改革的效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不高,教師工作的特殊性,也使得許多中小學教師懼怕改革,不敢冒風險,大多希望維持現(xiàn)狀而不是改革創(chuàng)新。
1.教師的課程理論修養(yǎng)不高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自身的修養(yǎng)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效果。而筆者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本身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缺乏系統(tǒng)的課程理論修養(yǎng)。
筆者對銀川幾所中學就“教師的課程理論修養(yǎng)”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出人意料。在調(diào)查中,對“學校制定指導教師進行課程實施的相關文件”的問題,僅15.27%的教師回答“課程綱要或課程標準”,而高達69.67%的教師回答是“課程介紹”,甚至有12.47%的教師回答“沒有”。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課程改革就如墻上蘆葦,必將嚴重影響其實施效果,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異變。
課程改革本是由外部力量推動的,相對而言,教師的參與意識并不高。當作為實施主體的基層教師缺乏課程變革的意愿時,教師的教學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不組織一定的交流、培訓活動,就會使教師的惰性進一步深化,造成課程改革在實踐中只被表面采用而沒有真正實施的異變,無法真正貫徹新課程的理念。
2.學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
評價作為一種導向,在對教師的評價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有什么樣的教學”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在當前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中,仍然以教師的教學成績或所教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依據(jù),以此來分配教師的工資、福利、職稱、榮譽和獎勵等。筆者任教時曾提出“能者上,庸者下”的口號,教育理念貌似很先進,但實際上完全是以教學成績來判定教師的能力,把教師分為四等:優(yōu)秀教師(指所教學生在高考中成績名列前茅的教師,享受綠色通道服務,甚至低職高聘)、普通教師(指所教學生高考成績一般的教師,無特殊待遇,但也不受懲罰)、黃牌警告教師(指所教學生的高考成績不很理想但又未達到警戒線的教師,他們不僅無評優(yōu)選先的資格,還是重點“教育”對象,要隔三岔五地向領導匯報工作改進情況)、紅牌警告教師(指所教學生的高考成績處于倒數(shù)或?qū)W校規(guī)定的警戒線以下的教師,他們只領取基本工資,下崗待業(yè))。毋庸贅言,這種教育評價下的教師,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使新課程又異變到“應試教育”的軌道上,完全成為美麗的空中樓閣。
3.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新課程對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多方面的,要求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技能相結(jié)合,學習知識的同時,更看重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習方法、學習的態(tài)度及情感體驗。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審美情趣等素養(yǎng),僅憑考試成績無法真正體現(xiàn)出來。如今的考試也作了適當?shù)恼{(diào)整,僅將上述素養(yǎng)能力的考核融入其中還遠遠不夠,無法真實全面地考查學生能力,而且用量化的方式難以進行準確、客觀的描述??荚嚤┞兜姆N種不利影響,也對教師公正地評價學生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教師也很無奈,只能按照既定考試評價開展工作,沿用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用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業(yè),這不可避免地使新課程在實施中產(chǎn)生了變異。
不可否認的是學業(yè)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尤其是高考。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取消高考是不現(xiàn)實的,但至少高考制度要與新課程改革同步進行??荚囂貏e是高考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這就使許多學??锤呖伎际裁矗瑢W校就開設什么樣的課程,考試與課程改革的脫鉤嚴重影響了課程改革的成效。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培養(yǎng)學生個人全面的能力和素質(zhì),而高考內(nèi)容一直圍繞純知識性考點進行,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得不到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這恰恰與課程改革的初衷相悖。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最終要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依然是“一考定終身”,那么學生對新課程改革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必然受到影響,使新課程形同虛設,導致新課程改革在實施中嚴重變異。
三、結(jié)語
課程教學改革離不開教師,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執(zhí)行者,教師的參與熱情、個人能力、實施力度對新課程改革的成敗起關鍵作用。因此,對教師的評價標準必須進行適時正確的調(diào)整,關注教師對課程改革重要性的同時,更要關注削弱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積極性的各種因素,從而在新一輪課程實施中促進超越性異變,抑制衰減性異變,讓課程改革的藍圖變?yōu)槊篮矛F(xiàn)實,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鷗.課程改革:在實施中異變的原因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04(3).
[2]蘇建庭.促進課程發(fā)展的學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11).
[3]唐麗芳.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透視[J].江西教育科研,2002(8).
[4]靳玉樂.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