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濤
摘 要:食鹽與唐人生活息息相關??疾旆从程拼畎倏频摹度圃姟房芍?,唐代詩人筆下的食鹽文化特色鮮明、流光溢彩?!度圃姟分械氖雏}文化,關涉唐代食鹽的種類產(chǎn)地、制作加工、運營銷售等各方面的經(jīng)濟文化事項。本文以跨學科的獨特視角全面審視《全唐詩》中的食鹽詩歌作品,旨在深入探討唐代食鹽經(jīng)濟所蘊含的豐富、厚重和獨特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唐詩作品;食鹽經(jīng)濟;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64(2016)01—0057—07
食鹽作為維系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作為調味品的食鹽,在唐人那里與作為食物的糧米相提并論。柴米油鹽之類的生活瑣事經(jīng)常被唐人付之于詩歌吟詠,如白居易詩云:“門庭多草廚少煙。庖童朝告鹽米盡”(《達哉樂天行》)①;元稹詩曰:“思拙慚圭璧,詞煩雜米鹽”(《開元觀閑居 酬吳士矩侍御三十韻》)②;韓愈亦曰:“為生鄙計算,鹽米告屢罄”(《東都遇春》)③??蓟墨I,學界對唐代食鹽經(jīng)濟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這些成果多從史料學、政治學或經(jīng)濟學的角度入手開展研究。目前,從詩文創(chuàng)作的文化視角研究唐代食鹽文化的成果尚不多見,有待于學人在這方面不斷開拓深入研究。本文嘗試以《全唐詩》為語料庫,對唐代食鹽經(jīng)濟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進行探究式的研討與考釋。
一、《全唐詩》中的食鹽種類產(chǎn)地考
翻檢《全唐詩》可知,唐代食鹽從顏色的種類上可分為白鹽和紅鹽兩大類,從產(chǎn)地的種類上可分為海鹽、池鹽和井鹽三大類。從顏色上看,白鹽或水晶鹽是唐代社會百姓日用所最為常見的食鹽種類。
唐代文人作品中關涉白鹽的篇章吟詠很多,如呂渭《狀江南·仲冬》詩云:“江南仲冬天,紫蔗節(jié)如鞭。海將鹽作雪,出用火耕田?!雹?詩中描寫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物產(chǎn)風物之美,皮鞭狀的紫色甘蔗節(jié)節(jié)登高,潔白如雪的海鹽鋪滿在沙灘上。李白《題東溪公幽居》詩云:“好鳥迎春歌后院,飛花送酒舞前檐。客到但知留一醉,盤中只有水晶鹽。”⑤ 詩中的“東溪公”在當涂縣隱居多年,當涂縣屬淮鹽產(chǎn)區(qū),詩中所涉及的招待客人的“水晶鹽”屬于潔白如雪、質量上乘的淮鹽自然無疑。又,晚唐詩人顧云《苔歌》詩云:“瓊蘇玉鹽爛漫煮,咽入丹田續(xù)靈液。會待功成插翅飛,蓬萊頂上尋仙客。”① 詩中的“瓊蘇玉鹽”所關涉的食鹽顏色,自然為顆粒飽滿、鏤玉雕瓊般的白鹽或水晶鹽。紅鹽為食鹽顏色種類中的一種,紅鹽與白鹽相比含有更多的礦物質和人類所需更為豐富的微量元素。紅鹽主要出產(chǎn)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在唐代屬于吐蕃領地,唐代文人對毗鄰吐蕃的西部邊州地區(qū)稱為蕃地。如唐末詩僧貫休《送僧之靈夏》詩云:“舊識為邊帥,師游勝事兼。連天唯白草,野餅有紅鹽。蕃近風多勃,河渾磧半淹。因知心似月,處處有人瞻?!雹?詩中的“蕃近風多勃”意指毗鄰吐蕃的西部邊州氣候惡劣、冷冷凜冽,“野餅有紅鹽”中的紅鹽自然為當?shù)厝藗內粘J秤玫淖霞t色的食鹽。關于紅鹽,宋文人陳鵠在其《西塘集耆舊續(xù)聞》一書中亦有論及,該書云:“世只疑紅鹽二字,以為別有故事,不知此即《本草》論鹽有數(shù)種:北海青,南海赤。橄欖生于南海,故用紅鹽也?!雹?藏秘紅鹽在唐人眼中除了可供居人百姓的日常食用外,還兼具神奇的藥用功效。如晚唐詩人皮日休《奉和魯望秋日遣懷次韻》詩云:“藥囊除紫蠹,丹灶拂紅鹽。與物深無競,于生亦太廉?!雹?皮日休《太湖詩·以毛公泉一瓶獻上諫議因寄》亦曰:“赤鹽撲紅霧,白華飛素煙。服之生羽翼,倏爾沖玄天。”⑤
唐人詩歌作品的食鹽,在產(chǎn)地的種類上主要分為兩淮地區(qū)的海鹽、河東關中地區(qū)的池鹽,以及劍南東西兩川地區(qū)的井鹽。兩淮沿海地區(qū)的食鹽之利起源于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故兩淮食鹽又稱為“吳鹽”。西漢時期吳國劉濞在發(fā)動“七國之亂”前曾在此地鏟山鑄錢和煎海煮鹽。唐人許棠在詩歌作品中涉及吳王劉濞鑄錢煮鹽之事典,其《送李員外知揚子州留務》詩云:“冶例開山鑄,民多酌海煎?!雹?《全唐詩》語料庫中關涉兩淮地區(qū)海濱食鹽的篇章吟詠很多,諸如章孝標“人衣披蜃氣,馬跡印鹽花”(《歸海上舊居》)⑦;韋應物“魚鹽濱海利,姜蔗傍湖田”(《送唐明府赴溧水》)⑧;皎然“海島無鄰里,鹽居少物華”(《送盧仲舒移家海陵》)⑨ 等。又,中唐詩人劉長卿曾在東吳地區(qū)擔任地方官,他對兩淮地區(qū)的食鹽生產(chǎn)印象深刻,當他夜宿懷仁縣面對浩渺蒼茫的濱海鹽田時思緒萬千、飛馳華章,其《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荀處士》詩云:“寒塘起孤雁,夜色分鹽田。時復一延首,憶君如眼前。”⑩ 詩中的寒塘夜色、孤雁翻飛,月光映照下接壤成片的鹽田美景直令作者沉醉魂迷、流連忘返。
唐代的池鹽產(chǎn)區(qū)以河東的兩池和塞上五原的鹽州為代表。在唐代,河東兩池的池鹽主要供應關中地區(qū),關系著首都長安的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唐末“黃巢之亂”平定鑾輿返回長安驚魂未定之際,藩鎮(zhèn)勢力的代表河東節(jié)度使王重榮與朝中權閹勢力的代表田令孜,二者為爭奪河東地區(qū)的兩池鹽利兵戎相見,最后致使僖宗皇帝再次逃離長安播遷避難的嚴重政局動蕩。唐代另一個重要的池鹽產(chǎn)區(qū)在塞上的五原池州。唐代文人創(chuàng)作一些關涉塞上池州鹽池的詩歌作品,如白居易《城鹽州》詩云:“城鹽州,城鹽州,城在五原原上頭。”① 按,據(jù)《舊唐書·食貨志》記載,池州的池鹽產(chǎn)地在州治的五原縣北,此地共有烏池、白池、細項池、瓦窯池四所重要的鹽池。又,中唐詩人李益寫有詩歌作品《鹽州過胡兒飲馬泉》,《全唐詩》在該詩的詩題下又注曰“一作過五原胡兒飲馬泉”,據(jù)此亦間接可印證《舊唐書》所云唐代塞北的池鹽產(chǎn)地在“鹽州”或州治“五原”之說。
唐代的井鹽數(shù)量巨大,據(jù)《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唐有鹽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隸度支?!雹?唐代井鹽的生產(chǎn)規(guī)模,以劍南道地區(qū)的東、西兩川為重心。唐代政府為控制劍南地區(qū)的鹽井和鹽利,在產(chǎn)鹽區(qū)設置了許多鹽監(jiān)機構,諸如夔州的大昌監(jiān)、云安監(jiān),萬州的渙陽監(jiān)、涂塗監(jiān),瀘州的富義監(jiān)等。唐代劍南地區(qū)瀘州富義縣的鹽井,在當時出產(chǎn)“井鹽”數(shù)量巨大,據(jù)唐人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富義監(jiān))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劍南鹽井,唯此最大?!雹?劍南地區(qū)的井鹽夜以繼日地生產(chǎn),杜甫的詩歌作品《鹽井》中有云:“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雹?詩中描寫煮鹽人從鹽井中用“大車”“小車”向外汲取鹵水的勞碌場景。又,詩人杜甫晚年客居夔州時寫有作品《負薪行》詩云:“夔州處女發(fā)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筋力登危集市門,死生射利兼鹽井。面妝首飾雜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雹?該詩描寫了“安史之亂”喪亂之余,夔州當?shù)刎毤遗迂撔绞安?、汲井煮鹽、年老不嫁的勞碌生活和心酸命運。
二、《全唐詩》中的食鹽制作加工考
在食鹽的制作加工方面,池鹽的制作最為簡便,它主要依靠自然界的風力和陽光曬制而成。池鹽的制作工序十分簡單,在鹽池大渠兩旁墾田為畦,夜晚將鹽水注入鹽畦,通過白天陽光暴曬結晶成鹽。唐人柳宗元《晉問》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鹽鹵入畦的壯觀場景:“俄然決源釃流,交灌互澍,若枝若股,委屈延布。脈瀉膏浸,潗濕滑汩,彌高掩庳,墁垅冒塊。決決沒沒,遠近混會,抵值堤防,瀴瀛霈涉。偃然成淵,漭然成川,觀之者徒見浩浩之水,而莫知其以及。”⑥ 又,唐人崔敖在《大唐河東鹽池靈慶公神祠頌碑》中描述了當時河東池鹽生成的空前盛況:“是時也,春光奪,炎氣興,洪溝浚,白波騰,或滀或汨,以泙以漰。狀云泄而雨駭,或花明而雪凝。京坻蘊崇,豆區(qū)嘉量。”①
唐代海鹽的加工與井鹽制作相比較,二者的相似之處在于均需提取鹵水作為制作原料,通過對鹵水的煎煮最終獲得食鹽。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海鹽的鹵水提取是通過對海濱鹽或咸沙人工澆灌或潮汐澆灌獲得的,而井鹽的鹵水提取則是直接通過鑿井汲取。史書記載,人工澆灌鹽土獲得鹵水的工序為:“凡取鹵煮鹽,以雨晴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牛牽挾,刺刀取土,經(jīng)宿鋪草藉地,復牽爬車,聚所刺土于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鍬作鹵井于溜側、多以婦人,小丁執(zhí)蘆箕,名之為黃頭,舀水灌澆,蓋從其輕便。食頃,則鹵流入井?!雹?唐人又有關于通過海水的潮汐運動獲得鹽鹵的記載,如劉恂《嶺表錄異》云:“將人力收聚咸池沙,掘地為坑,坑口稀布竹木,鋪蓬簟于其上,堆沙,潮來投沙,咸鹵淋在坑內。”③ 根據(jù)文意可知,海水的潮汐運動可以巧妙地把咸池沙中的鹽分離出來。海鹽的鹵水提取工序,在唐人詩歌作品中有著生動的描寫。如盧綸《送王錄事赴任蘇州》詩云:“古堤迎拜路,萬里一帆前。潮作澆田雨,云成煮海煙。”④ 詩中“潮作澆田雨”意指海鹽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即人工澆灌海水鹽土或潮汐沖刷咸沙獲得鹽鹵;詩中的“云成煮海煙”意指眾多的鍋灶一起煮鹽煙炎張?zhí)?,這里涉及到了海鹽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煎鹽”。
唐代海鹽或井鹽加工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為“煎鹽”或“煮鹽”,《全唐詩》語料庫中記載唐人煙熏火燎“煮鹽”勞動場景的詩歌作品很多。如白居易詩歌:“隱隱煮鹽火,漠漠燒畬煙”(《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⑤;杜甫詩歌:“煮井為鹽速,燒畬度地偏”(《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⑥。又,杜甫《出郭》詩云:“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遠煙鹽井上,斜景雪峰西。故國猶兵馬,他鄉(xiāng)亦鼓鼙。江城今夜客,還與舊烏啼?!雹?清人仇兆鰲在注解該詩時曰:“蜀有火井煮鹽者,初以柴火引發(fā),后火起井中,連日不斷。遠煙,即煮鹽之煙也?!雹?按,詩中的“火井”指鹽井中蘊含豐富的天然氣,通過點燃天然氣煎鹽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木材燃料。唐代詩歌作品關涉劍南兩川“火井”的記載不少,比如:錢起“路極巴水長,……火井蒸云熱”(《送薛判官赴蜀》)⑨;杜甫“煙塵侵火井,雨雪閉松州”(《西山三首》)⑩。唐人詩歌作品中,有許多關涉“煮鹽”工具灶臺、牢盆的記載。如唐人殷堯藩《送客游吳》詩云:“海戍通鹽灶,山村帶蜜房。欲知蘇小小,君試到錢塘?!?○11 詩中“海戍通鹽灶”關涉煎煮海鹽的灶臺“鹽灶”。又,羅隱《淮南送盧端公歸臺》詩云:“道從上國曾匡濟,才向牢盆始重難。應笑張綱謾生事,埋輪不得在長安?!?○12 詩人將海鹽或井鹽煎煮的基本生產(chǎn)工具“牢盆”寫進了作品中。又,唐代宗著名的鹽政專家劉晏,曾在兼領天下鹽鐵使職務時“廣牢盆以徠商賈”①。此外,晚唐吳融的詩歌作品《綿竹山四十韻》中有云:“又如煮吳鹽,萬萬盆初熟”②。關于鹽灶、牢盆在食鹽煎煮最后一道工序的使用情況,《太平寰宇記》中有著精彩的描寫:“(鹵)可用者,始貯于鹵漕,載入灶屋,……旋以石灰封盤角,散皁角,于盤內起火煮鹵。一溜之鹵,分三盤至五盤,每盤成鹽三石至五石。既成,人戶疾著水履上盤,冒熱收取,稍遲則不及收訖。接續(xù)添鹵,一晝夜可成五盤。住火而別戶繼之?!雹?/p>
三、《全唐詩》中的食鹽運營銷售考
在唐代社會,食鹽有著很大的供需市場,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日用消費品。唐代詩人在作品中不僅生動展示了當時食鹽的運營、銷售及市場交易的繁榮場景,而且還形象描繪出了一夜暴富起來的鹽商生活情狀。
唐代統(tǒng)治者對食鹽生產(chǎn)和銷售環(huán)節(jié)的控制政策,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唐代初期對食鹽監(jiān)管政策寬松,實行自由營銷?!鞍彩分畞y”爆發(fā)后,中央朝廷的財政狀況極端惡化,開始加大對食鹽的監(jiān)管力度,財政大臣第五琦推行食鹽“民制、官收、官運、官銷”的專賣政策。日本和尚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記》中描寫當時官船運銷食鹽的場景,其中有云:“鹽官船積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xù)編,不絕數(shù)十里,相隨而行。乍見難記,甚為大奇?!雹?劉晏擔任鹽鐵使后改變了第五琦食鹽的“官運、官銷”做法,實行“民制、官收、商運、商銷”的專營政策。唐代朝廷將食鹽的運輸和銷售環(huán)節(jié)交給了商人自主營銷,加快了食鹽的流通速度,便利了民間百姓的食鹽消費。
奔流不息的長江水道,在唐代詩人的眼中是食鹽運銷往返舟航的經(jīng)濟大動脈。翻檢唐人詩歌作品,可以看到滿載兩淮吳鹽和西川桑麻的大小船只在長江水道上日夜穿梭。如杜甫《夔州歌十絕句》詩云:“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里,白晝攤錢高浪中?!雹?詩中“萬斛之舟行若風”意指江面上千帆競發(fā)、水運繁忙,“白晝攤錢高浪中”指操縱萬斛之舟的船家和鹽商熟悉水路,在船行過程中很悠閑地壓錢聚賭。商人將質量上乘的東吳海鹽溯江而上販運入川,同時將西蜀桑麻順流而下轉運出峽。此外,杜甫詩歌《柴門》中有云“巨渠決太古,眾水為長蛇。風煙渺吳蜀,舟楫通鹽麻?!雹?杜甫作品《客居》亦曰:“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西南失大將,商旅自星奔。”⑦ 由上引詩歌作品可知,長江水道足以堪稱是唐代食鹽販運銷售的經(jīng)濟大動脈。商人為利所驅不僅熱衷于船行水路販運食鹽,而且還不辭辛苦地行走陸路深入窮鄉(xiāng)僻壤與山民交易。韓愈《論變鹽法事宜狀》云:“臣今通計所在百姓,貧多富少,除城郭外,有見錢糴鹽者,十無二三。多用雜物及米谷博易。鹽商利歸于己,無物不取,或從賒貸升斗,約以時熟填還?!雹?可見,鹽商的交易形式非常靈活,他們允許山民賒欠食鹽在谷物成熟時折價償還。又,韋處厚《駁張平叔糶鹽法議》記載當時山南道的食鹽交易場景為:“山谷貧人隨土交易,布帛既少,食物隨時。市鹽者或一斤麻,或一兩絲,或蠟、或漆,或魚,或雞,瑣細叢雜者,皆因所便?!雹?唐代鹽商運銷食鹽的陸路十分暢通,即使窮鄉(xiāng)僻壤的邊遠居民亦可隨時從鹽商那里買到食鹽。如柳宗元《柳州峒氓》詩云:“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雹?唐代的柳州遠在大唐疆土的西南邊陲,根據(jù)詩意此地山民購買食鹽時用“青箬”包裹,一方面說明百姓的食鹽消耗量不大,另一方面間接暗示當時商旅陸路販運食鹽暢通無阻,用不著大量購置。
唐人詩歌作品的食鹽經(jīng)濟,不僅表現(xiàn)在行商的販運銷售方面,亦在坐賈的市場交易方面有著精彩的呈現(xiàn)。翻檢《全唐詩》,有關食鹽市易場景的生動描寫不絕于筆。如李白“魚鹽滿市井,布帛如云煙”(《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④;耿湋“野市魚鹽隘,江村竹葦深”(《登鐘山館》)⑤;溫庭筠“魚鹽橋上市,燈火雨中船”(《送淮陰孫令之官》)⑥;白居易“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東樓南望八韻》)⑦ 等。在唐代的城鄉(xiāng)社會,各類商品的市場交易行為每隔一日進行一次,即使居人百姓日常消耗的食鹽商品也概莫能外。中唐文人白居易在詩歌作品中生動記述了當時的市場交易行為,其《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中有云:“亥市魚鹽聚,神林鼓笛鳴。壺漿椒葉氣,歌曲竹枝聲?!雹?詩中的“亥市”,即隔日交易一次的集市。按,宋人吳處厚《青箱雜記》云:“蜀有亥市,而間日一集,如痎瘧之一發(fā),則其俗又以冷熱發(fā)歇為市喻。”⑨ 又,明人方以智《通雅·天文》曰:“亥音皆,言如痎瘧,間日一發(fā)也。諱痎,故曰亥市?!雹?/p>
唐代的鹽商“不屬州縣屬天子”,受到朝廷保護,他們迅速崛起并很快聚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唐人從事食鹽運營販賣的熱情高漲,如杜甫《滟滪》詩云:“寄語舟航惡年少,休翻鹽井橫黃金。” ○11 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亦曰:“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fā)船何郡郎?!?○12 又,鹽商龔播家境貧困,起初以販賣果蔬為業(yè),自從“榷鹽”后“經(jīng)營販鬻,動獲厚利,不十余年間,積財巨萬,竟為三蜀大賈”○13。中唐文人元稹在《估客樂》一詩中,不僅記述了估客自身發(fā)跡變泰的非凡經(jīng)歷,而且他的兒子在家庭環(huán)境熏陶下積極投身于木材加工和鹽鹵販運的滾滾商潮中,所謂:“大兒販材木,巧識梁棟形。小兒販鹽鹵,不入州縣征。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鯨。”① 又,白居易著名詩歌《鹽商婦》以辛辣的筆觸批判了鹽商暴富后室婦人奢靡無度的生活場景,詩云:“飽食濃妝倚柁樓,兩朵紅腮花欲綻。鹽商婦,有幸嫁鹽商。終朝美飯食,終歲好衣裳?!雹?白居易在描寫完鹽商婦的奢靡生活后,進一步深刻揭示出鹽商的巨額財富及婦人奢靡生活產(chǎn)生根源在于:“婿作鹽商十五年,不屬州縣屬天子。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入私?!雹?該詩中“不屬州縣屬天子”暗指鹽商深受政府保護,“少入官家多入私”意指鹽商與鹽官巧妙周旋、中飽私囊。
四、結束語
綜上,本文以跨學科的獨特視角審視了《全唐詩》中的鹽業(yè)文化,深入探討和考察了唐代食鹽在生產(chǎn)、制作和營銷等方面的經(jīng)濟文化事項。以《全唐詩》為語料庫深入挖掘唐代鹽業(yè)詩的文化意蘊,對我們今后開拓唐代鹽業(yè)經(jīng)濟研究的新篇章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責任編輯:鄧 軍)
Abstract: Table sal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aily life of people in Tang Dynasty. From Complete Poetry of the Tang, a book reflects daily life of Tang Dynasty, we can understand that the table salt culture is distinctive in poets eyes. The table salt culture in Complete Poetry of the Tang includes salt species and production places, manufacture, marketing and other economic and cultural it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alt poems in Complete Poetry of the Tang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e, trying to discuss the rich and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able salt economy in Tang Dynasty deeply.
Keywords: Tang poems, table salt economy, cultural connotation
鹽業(yè)史研究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