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教學是法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國引進案例教學多年,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以以案例教學為例探究法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完善對策。
【關鍵詞】法學;案例教學;完善對策
一、案例教學概述
所謂的案例教學,就是將現(xiàn)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以案例為中心,圍繞一個教學目標,課前進行策劃與準備,通過教學雙方的共同討論分析,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法學案例教學指的是在法學教育的過程中,采用課堂案例分析、案例專題討論、現(xiàn)場案例教學、司法實踐等多種形式通過引導學生研究和分析案例,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提高法律職業(yè)素質[1]。
19世紀70年代美國法律教育普遍采用死機硬背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存在許多弊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蘭代爾針對現(xiàn)狀首次創(chuàng)造出案例教學法,蘭代爾認為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原始法院案例,并從中找出案例審判的法律依據,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掌握法律知識和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2]。案例教學法在哈佛法學院的成功使世界各國高校紛紛效仿,并于20世紀初成為高校法學教學的主要方法。我國高校法學教育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用案例教學法,將法學專業(yè)知識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相結合,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法律人才,但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也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
二、法學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還不明確,主要目標集中在通識教育、職業(yè)教育、精英教育上,這幾種教育目標造成案例教學法缺乏明確的實施目標,例如一些高校將案例教學法作為法學教學理論講授的輔助性工具,而有些高校將案例教學作為重點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不統(tǒng)一直接影響案例教學法作用的發(fā)揮。我國法學教育引進案例教學法,往往存在將案例等同于舉例的誤區(qū),盡管這種方法發(fā)揮了案例的作用,但并沒有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實踐能力中發(fā)揮作用,實質上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
(二)教師角色的錯位
我國法學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案例往往是教師選擇好的,教師在教學前將案例進行完整的分析并在課堂上運用嚴謹?shù)恼Z言和清晰的邏輯進行講述,但學生的討論和探索并沒有成為案例教學的重點。這種教師角色的錯位不利于學生對案例的深刻理解和觸類旁通,沒有發(fā)揮出案例教學對學生法律思維的啟發(fā)。除此以外,案例教學對高校法學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具有較高的法律實務處理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但當前我國高校法學教師缺乏對案例教學模式的深入理解,往往會陷入自問自答的尷尬情境,失去案例教學本身的意義。
(三)法學教材參差不齊
盡管案例教學已經引入我國高校多年,但教材仍然缺乏統(tǒng)一性。首先,教材體系結構的編排沒有統(tǒng)一標準,使用的多數(shù)案例教材都是高校學者或實務界精英在經驗的基礎上編寫的,因此不同版本的案例教材在結構、內容上也是不同的。其次,教材中具體的案例容易被過度加工,例如為適應法律原理,編者將復雜的案例進行加工,使案例便于學習者套用理論知識進行分析,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法律邏輯思維。
(四)案例教學的適用范圍有限
案例教學法主要是利用法學理論對社會中具體案例進行分析和總結,提高學生法律的歸納和法律邏輯思維的形成,因此高校法學案例教學主要適用于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內容,例如刑法、民法、婚姻法等,但對于憲法、法制史等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內容是不適用的[3]。案例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同,主要針對學生主體,強調學生對案例的閱讀和分析,并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談論活動,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實施案例教學需要考慮學生的綜合水平,切忌流于形式的盲目應用。
三、完善法學案例教學的對策
(一)明確案例教學法的目標和地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經濟領域中經濟交易活動的糾紛和沖突呈現(xiàn)逐年增長趨勢,經濟領域對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以有效地解決經濟沖突,維護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律師、檢察官等,但高校法學培養(yǎng)的人才卻難以適應法律實務工作,因此當前高校法學教育的目標應是職業(yè)教育。高校法學教育實施案例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將傳統(tǒng)理論講授轉變?yōu)榕囵B(yǎng)法律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案例教學法。除此以外,高校法學教師要認清案例教學與舉例教學的區(qū)別,不斷提高自身運用案例教學的能力。
(二)加強教師團隊建設
教師是案例教學的實施者和引導者,加強教學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是案例教學成功運用的前提條件。加強對教學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司法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的法律事務能力,并獲取最直接的實踐經驗;聘請高校所在地的法律行業(yè)精英、檢察官等具有實踐經驗的人才作為兼職教師或講師,將其法律運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經驗傳授給高校教師和學生,并且在運用案例教學法上更加擅長,能夠提高高校法學專業(yè)教師團隊的整體實力,提高教師運用案例教學的技巧和水平。教師在法學案例教學中要明確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進行思辨的引導者。
(三)建設和完善案例教材
案例教材的質量直接關系著案例教學的質量,針對當前法學案例教材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首先要建立統(tǒng)一的案例教材標準,案例教材的編著要以法學課程的章節(jié)內容為基本框架,每個案例的編寫要符合課程教材中的各項理論知識,案例的構成也要嚴格規(guī)范,例如背景、主題、案例問題等部分都要統(tǒng)一標準。案例設計上還要注重前后知識的連接性,使案件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體現(xiàn)學生案例中形成法律思維的過程。其次要標準案例的選擇,案例要具有完整性,在與法學理論基礎相符合的基礎上要保持原有的復雜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復雜案例的能力;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爭議性,能夠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分析案例,體現(xiàn)出案例與社會實踐的銜接。
(四)合理實施案例教學
在實際應用中要選擇適合實施案例教學法的課程和對象,例如法學基礎課程中以抽象概念為主要內容但具有較強應用性的課程、提高學生專業(yè)能力的較難掌握的課程,案例教學的課程選擇上要注重課程內容之間的融會貫通,加強案例教學的實施質量。其次,國外案例教學法成功實施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具有較強的法律素養(yǎng),因此我國高校案例教學法的實施要注重教學對象的選擇,實踐證明比較適用于具有一定知識積累和法律素養(yǎng)的中高年級學生。
綜上所述,法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將法學專業(yè)知識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相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法律人才,但案例教學在法學教育中的運用也存在許多問題亟需解決。因此,高校法學教學要明確案例教學法的地位和目標,建設和完善案例教材,不斷提高法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在此基礎上合理實施案例教學,促進我國法學教育的進步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艷霞.案例教學法在《衛(wèi)生法學》課程教學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醫(yī)學與法學,2012,06:29-32.
[2]彭小霞.案例教學法在法學本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未來與發(fā)展,2015,07:89-92.
[3]張艷.淺析國內大學法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之不足與對策——從哈佛大學“公正:該如何做是好”一課說起[J].學理論,2013,21:279-280.
作者簡介:
閆云格(1978.3.2~)女,籍貫:河北省邢臺市,學歷:碩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