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珠子
[摘要]當代英國“遺產(chǎn)電影”中“上層人物”既有對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的繼承和堅守,又盡力適應并改變新時代精神與主流思想,進而構(gòu)建出一類“上層人物”形象,他們不但感情細膩,而且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和道德感,并且樂于支持女性。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傲慢與偏見》中的達西先生和《理性與情感》中的愛德華,他們一熱一冷,但都具有高貴的品質(zhì)。然而此類男性形象多作為幻想對象出現(xiàn)在特定類型的影片中,一旦脫離這樣的敘事環(huán)境便很難被觀眾接受。
[關(guān)鍵詞]上層人物;遺產(chǎn)電影;多元文化
“遺產(chǎn)電影”的題材聚焦于英國上層社會人群的故事,這樣的選擇是導演對轉(zhuǎn)型中英國社會現(xiàn)實的刻意回避。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格外垂青影片中感情細膩、性格溫順的男性形象。而影片中塑造的這類男性形象被認為是對男性傳統(tǒng)印象的否定,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被認可。
一、對輝煌歷史的懷念
影片中的精英男人,并不是指向所有的英國男性公民,而是有所特指的,在膚色種群、社會地位上是有特定標準的。所謂精英男人,主要針對的是隸屬于英格蘭地區(qū)的貴族群體中的中上層男性,并且還是白色人種。至于其他階層、其他膚色的人種則不在其列,哪怕是中上等貴族階層的黑色人種。這類形象的特定指向,流露出當時英國各階層對民族復雜性、種族多樣性及文化多元性的社會現(xiàn)實的惶恐不安。隨著二戰(zhàn)結(jié)束,曾經(jīng)的英帝國已不復存在;曾經(jīng)的英國也由二戰(zhàn)前的“白人世界”,逐漸成為多種族、多文化的融合體。進而由此帶來的民族沖突、文化沖突此起彼伏。盡管現(xiàn)實生活如此,但擁有溫文爾雅紳士風度的“精英男人”形象依然活躍在電影畫面中。這些被虛構(gòu)的形象依然生活在崇尚等級秩序、恪守傳統(tǒng)精神的“白人世界”。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重重與電影幻化的安定有序,這種強烈的對比更流露出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驚懼與焦躁。
影片對精英男人的塑造,除了刻畫他們的紳士風度、優(yōu)雅氣質(zhì)外,還重在描繪他們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精誠團結(jié)、勇于挺身而出的愛國情懷?!秶醯难葜v》就塑造了這樣的一個男性精英形象。影片中的主角喬治六世勵精圖治,克服了自身口吃和嚴重的心理障礙,度過了他人生最為艱難的時期,也是英國在二戰(zhàn)前夕經(jīng)歷的艱難歲月。影片不是把他打造成簡單意義上的男性精英,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性格豐滿的“男神”——他出身王室貴族,地位顯赫;身世高貴,卻從不盛氣凌人。高貴的身世,掩蓋不了他脆弱的內(nèi)心;對自己近乎嚴苛的歷練,造就了他堅強勇敢的性格。正是憑借超乎尋常的男性魅力,他登上了代表英國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寶座。
盡管這部影片僅僅把故事追溯到二戰(zhàn)初期,可是著力打造的王室威望已經(jīng)深入人心,喚醒了人們對美好過去的回憶。喬治六世寡言少語,卻意志堅定、剛毅果敢,與其他王室成員一起,在戰(zhàn)爭初期有著非凡的表現(xiàn)。二戰(zhàn)的炮聲剛剛響起,有人主張立即撤出倫敦,喬治六世對此斷然拒絕。不僅如此,他還冒著生命危險到前線慰間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安慰逃難的人群。所有的這一切,似乎在向英國人民宣告:國家危難之際,我們將并肩戰(zhàn)斗,共同迎接勝利的曙光。試想,這樣的精英人士怎能不受到人民的擁戴?在他的身上,體現(xiàn)的是“精英男人”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果敢堅毅的氣魄以及不畏強敵的愛國情懷。這一形象是導演和英國人民美好愿望的真實表露。
二、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評
《國王的演講》中有這樣一組鏡頭:喬治五世對孩子們說:“從前的最高統(tǒng)治者,總認為自己的第一要事是向國民炫耀象征身份的服飾和胯下的駿馬,保證穩(wěn)穩(wěn)地坐在馬上而不被拉下馬來。而今,我們要低下頭,走到他們中間去,送去善意的微笑——我們只是普通的公民。”喬治說道:“可以把國家看作一座工廠?!崩蠁讨蔚卣f了一句:“在那里,總有人面臨失業(yè)的威脅?!笨此破匠5膸拙鋵υ捳f出了當時他們面臨的殘酷現(xiàn)實:政治風云變幻,讓他們的地位岌岌可?!?jīng)的威望已風光不再。老喬治的話語,是在告誡他的孩子:擁有高貴身世的人要在眾人面前有高貴的品質(zhì),沒有哪個人注定卑微或者高貴。
這部影片用主人公愛德華的經(jīng)歷警示王室成員,時刻注意自己在公眾面前的言談舉止——王室的形象。影片有這樣幾句話:作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不應該隨心所欲,而是滿足眾人對他的期待。這正是兩位主人公的差別——愛德華選取了自己鐘情的方式享受生活,喬治卻義不容辭地接受了人民的重托。
其實,精英男人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念,是英國人民歷來恪守奉行的。精英男人的各種美德以及他們自我約束的自制力,對當今社會各階層尤其是男性公民也是很好的警示——放任自流、背離傳統(tǒng),是有悖于社會潮流的危險舉動。在這些精英男人的身上依然鐫刻著中世紀時期曾風行歐洲的“騎士精神”的印痕——對社會、對他人的高度責任心。仍以達西為例,他的身上既有社會上層人物特有的傲慢,也有“騎士精神”的成分——忠勇誠信、不吝金錢。劇中有這樣的片段:賓利對一位女性鐘愛有加,可是這位女性略顯矜持,沒有明確表明對賓利的態(tài)度,作為好友,達西害怕賓利的情感受到傷害出現(xiàn)可怕的后果,便用自己的真誠與熱情,把賓利從這場并不對稱的感情糾葛中“挽救”出來。他會為自己的懦弱與猶豫懊悔不已,也會為陷于困頓的人提供金錢上的資助——對好友、對家人,他的愛心無微不至;哪怕對那些與自己沒有利害關(guān)系的人,他也會助一臂之力。他就是這樣一個紳士風度十足、優(yōu)點遠遠大于缺點的人。
相對于《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卻從女性的角度,描述了姐妹二人各自的愛情世界。劇中的男主人公布頓上校,秉承歐洲傳統(tǒng)的紳士特質(zhì),屢屢伸出援助之手,援救陷入困頓的人們;甚至對與他素不相識的愛德華給予金錢資助,幫他擺脫困境;對臥病在床的瑪麗安精心護理,以此幫她醫(yī)治疾病和失戀帶給她的雙重創(chuàng)傷,最終二人結(jié)為伉儷,獲得圓滿的愛情。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自有它的警示意義:瑪麗安在雨中與初戀的男友相遇,當她遭遇失戀打擊后再一次沖進瓢潑大雨中,這表明她對曾經(jīng)付出真愛的男友依舊留戀、依舊抱有美好的幻想……是男神布頓幫她從幻想回到現(xiàn)實,如果沒有布頓,她依舊沉溺于對過去的幻想之中。無論是對待親人、愛人,還是素不相識的人,布頓總是向人們展示他作為“精英男人”最為光輝、最為優(yōu)秀的一面。
男性精英形象,作為人們心目中完美的象征,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是對傳統(tǒng)美德的歌頌與宣揚,也是對當今社會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等丑惡現(xiàn)象的批判;并以此告訴人們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私冷漠會使人更加孤獨。
三、對時代變化的回應
不可否認,英國電影中塑造的“精英男人”總是以溫文爾雅、含蓄內(nèi)斂的形象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但是,含蓄內(nèi)斂的特質(zhì)并非一成不變的,在某種動力的激發(fā)下,也會變得奔放不羈。影片中就有這樣的情節(jié),男主人公在女性的鼓勵下,掙脫傳統(tǒng)的束縛,向女性大膽表露自己的心跡。在奔放大膽的同時,又不失溫柔體貼;大膽追求心儀的女性,又不失對異性的尊重。由內(nèi)斂向奔放的轉(zhuǎn)變,與當時社會暗暗涌動的追求男性新面孔、新形象的潮流不無關(guān)系。
追求“新男人”的時尚潮流,對傳統(tǒng)的形象追求有著巨大的沖擊。達西作為“精英男人”的典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近乎冷漠的面部表情、略顯憂郁的深邃眼神,再加上持重的性格,讓人感到他難以接近,不自覺地產(chǎn)生距離感。伊麗莎白與他初次見面,就譏諷他臉上似乎寫滿了“痛苦的”表情;同時,緊鎖的眉頭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印象:高傲、冷漠。作為上層社會的貴族,他的缺陷與優(yōu)點一樣引人注目:他瞧不起那些為工作、為生計而奔波的人,也瞧不起那些經(jīng)商的人,甚至毫不留情地譏諷商人是“低賤的人群”……凡此種種,暴露了他作為社會上層人物存在的人性弱點。盡管如此,他也有著光輝的、令人稱道的一面:對妹妹疼愛有加,是妹妹忠實的“保護神”;他不吝嗇金錢,甚至對他的仆人也慷慨解囊,贏得仆人交口稱贊。
在這里要說明的是,達西對女性充滿同情關(guān)愛、贊同女性獨立的同時,還是難以改變他身上固有的大男子主義作風。他的第一次求婚經(jīng)歷,足以證明他身上大男子主義的存在。熾烈真誠的表象,難以掩蓋他高傲冷峻的內(nèi)心??朔?nèi)心重重矛盾,他下決心追求自己的愛情,向女孩表達愛意的同時,又流露出自己的求婚是無奈的選擇。這種情緒的流露嚴重傷害了伊麗莎白的自尊,她斷然拒絕了達西的婚姻請求。
達西的大男子主義做派在遭受挫折和一系列變故后漸漸改變。伊麗莎白對他的指責,讓他看到了自身的傲慢;求婚遭到拒絕,他也沒有放棄追求真愛;屢屢受挫后,他認清了自身的弱點,尤其是可怕的等級觀念和大男子主義。之后,他用全部身心開始了自我救贖:挽救他人的名譽,激勵好友大膽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影片以達西獲得伊麗莎白的諒解與真愛結(jié)束,結(jié)尾的畫面溫馨而祥和:清晨,朦朧的霧靄籠罩著田園,二人緊緊相擁。這平靜的一幕,暗示著達西勇敢地放棄了固有的偏見與高傲,用博大的胸懷使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更具魅力。
與達西有著近乎相同的性格,布頓上校雖不善言辭、含蓄持重,卻有一顆熾熱的心,對愛不懈地追求。他對瑪麗安一見傾心,而瑪麗安的心思并非傾向于他,他選擇尊重瑪麗安的意愿,并沒有干涉她的愛情生活。當他得知瑪麗安失戀的消息,他毅然決然地用全身心的愛醫(yī)治她的傷痛。布頓的優(yōu)點在于他的穩(wěn)重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正是這些人格魅力,堅定了瑪麗安選擇布頓作為一生依靠的決心。
與以上兩位精英男人不同,愛德華是以“新男人”的形象出現(xiàn)的。他體貼溫順,對人和善友愛,他的種種美德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尊重和好感。另外,他不愿意讓父母為他設計好人生的一切,相對于優(yōu)越的家庭生活,他更喜歡安靜愜意的田園風光——這是他含蓄內(nèi)斂性格的又一體現(xiàn)。
令人意外的是,愛德華作為作品重點描述的對象,在原著或者電影劇作中,很多場合都沒有他的身影。有評論者認為,“這樣安排的初衷是把男性僅僅作為戀愛、婚姻、家庭雙方中的一方,他與另一方是對等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只需要他對婚姻家庭的態(tài)度,有沒有他的身影并不是我們關(guān)注的焦點”。這種有意識的描寫,標志著男人作為社會角色的強勢身份被逐漸弱化,成為強化女性身份地位的道具。作者如此安排,重在突出社會生活中,男人僅僅作為社會角色雙方中的一方,毫無特權(quán)可言;突出“新男人”形象應該具備的品格——不把女性作為附庸,而是組成彼此平等和諧相處的社會結(jié)構(gòu),幫助女性完成社會角色的自我認同感。分析到此,我們回到前面的問題上來,女性觀眾垂青影片中的“精英男人”,而男性觀眾并不接受這種形象,原因就在于此。
四、結(jié)語
“遺產(chǎn)電影”是英國人對一度輝煌的帝國時代的懷念和留戀,影片彌散著緬懷的味道,其中也不乏對帝國衰落的反思。這類影視作品,大多選取20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生活為背景,重點描繪貴族階層的生活,其中不乏對田園生活和本土風情的敘述。對過去帝國時代的緬懷,就意味著對現(xiàn)實生活的逃避——電影成為人們逃避現(xiàn)實提供幻想的精神家園。緬懷情緒的背后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反思,在反思中又摻雜著某種焦躁和不安。我們不要把遺產(chǎn)電影簡單地理解為散布懷舊或者反思的情緒,或者簡單地尋求心靈的慰藉,而是為劇烈變化的社會現(xiàn)狀謀求解決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約翰·阿爾貝蒂,羋嵐.“我愛你,兄弟”:男漫,男性角色塑造及浪漫喜劇的漸進演化[J].世界電影,2014(01).
[2] 鞠薇.20世紀80年代英國遺產(chǎn)電影作品中的男性形象[J].藝術(shù)百家,2014(02).
[3] 金丹元,曹瓊.女性主義、女性電影抑或是女性意識——重識當下中國電影中涉及的幾個女性話題[J].社會科學,2007(12).
[4] 李清.英國電影中的傳統(tǒng)文化解讀[J].電影文學,2015(06).
[5] 克萊爾·蒙克峰.20世紀90年代英國電影中的男性[J].世界電影,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