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斌
【摘要】語文教學目標,向上可體現(xiàn)其對課程目標的具體化,向下是影響語文教學結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非常關鍵。本文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對《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目標設計進行整理總結,發(fā)現(xiàn)其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定位不準、目標含糊、目標不全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目標設計的三點建議:要有機整合三維目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結合單元目標,緊扣文本特質。
【關鍵詞】《阿長與〈山海經〉》;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重要前提,是教學方法選擇、教學媒體運用和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含糊或者有偏差的教學目標將導致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造成教學效率低下、教學效果糟糕等問題。所以,研究教學目標對于促進教學實施、優(yōu)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利用圖書館及網絡資源,查閱了有關教學設計的書籍及電子期刊,收集并整理了20份《阿長與〈山海經〉》教學目標設計,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歸納教學目標設計的概況,分析總結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最后為設計高效的教學目標提出幾點建議。
一、教學目標設計的概況
“教學目標是教師基于對教學實踐過程的預設所設定的假設”?;谡n程目標設計理念,教學目標在表述時,應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融為一體,有機整合。以下是對20份《阿長與〈山海經〉》教學目標每一條子目標的主要維度做列表分類整理后的情況總結。
(一)知識與能力
知識與能力是傳統(tǒng)教學合理的內核,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收集到的20組教學目標中,知識與能力涉及的內容最廣泛,知識點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方面的知識為主。其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學習“處理材料詳略得當?shù)姆椒ā焙汀皣@中心選擇材料的寫作特點”,各有12組教學目標提及。其次是“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積累文章重點字詞”各出現(xiàn)7次。“學習刻畫人物時的細節(jié)描寫”也多次出現(xiàn),共有5組教學目標提到。
(二)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維度,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tǒng)。新課程倡導學與教過程的體驗和方法的選擇。
就統(tǒng)計的20組《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目標來說,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關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關鍵任務,有4組教學目標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組寫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順序”,這有助于在學生閱讀學習敘事散文時感知人物形象,領會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tǒng)。新課程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維度上進行深層次拓展,倡導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充分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教師對《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達成的共識度最高,設計的教學目標內容相對集中。由統(tǒng)計結果得出,在70%的教學目標中,“感悟作者對阿長的懷念、同情和贊美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被視為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學習任務。其余有3組只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籠統(tǒng)地設定為“感受作者對勞動婦女的真摯感情”。
二、教學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不準
“教學目標本質上是預期的學習結果,其陳述的內容應該反映學生在一定階段的學習活動以后將會學到什么,以引導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苯虒W目標實際上是用于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設想,所以教學目標的陳述主體對象應是學生。陳述要反映學生行為的變化,陳述的行為是學生經過課堂學習之后達到的應然狀態(tài)。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學目標設計中,就有出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引導學生把握人物性格特點”等目標表述,這些目標的陳述主體都是教師,目標作用于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教學行為代替學生學習行為的表現(xiàn),是對“教學目標”的理解產生偏差的結果。這樣的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觀意愿,會造成教學目標與自身本質相背離。
(二)目標含糊
目標清晰準確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設計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重要原則。在統(tǒng)計的20組教學目標中,每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動的詞語,如“了解”“體會”“懂得”“掌握”等。這些詞語用于陳述學生的學習結果非常抽象,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難以被測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組教學目標提到“理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shù)膶懽魈攸c”,“理解”的標準是什么?學生以何種方式理解?如何判斷達到了“理解”的程度?這些疑問往往被教師忽略無視。
閱讀教學目標也是檢驗和評價課堂教學是否達到預期的主要標準。含糊寬泛的教學目標,必然會給測量和評價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對照的標準,教師僅憑個人主觀經驗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估,并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所以,教師應該盡可能用便于測量的描寫外顯行為的動詞,如“寫出”“列出”“辨別”“背誦”等來描述學生完成學習后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
(三)目標不全
新課標倡導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機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簡單地量化組織三維目標,將會影響教學實踐的達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標計劃無法落實。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學目標設計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作為目標的分類類別。顯然,此類目標設計沒有從三維角度入手。設計者過分看重“知識與能力”,幾乎忽略了“過程與方法”。這種帶有濃重的傳統(tǒng)思想的教學目標,有悖于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高效的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獲取必要的學科知識,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學生學習的策略和方法。語文學科知識和能力的獲得離不開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論的指導。過程與方法的習得也是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前提條件。
三、教學目標設計的建議
(一)要有機整合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定位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是新課改開拓創(chuàng)新的成果。有些教師缺乏對三維目標的深入理解,在教學中盲目地貫徹新課程的理念,每節(jié)課都一一對應三維目標設計若干子目標。這樣填空似的教學目標設計缺乏活力。盡管處于教學目標上位的語文課程目標按照三個維度來陳述,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目標要嚴格按照上位目標的格式來設計。教師機械地、一一對應地照搬,只會造成教學的僵化。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因此整合式的目標陳述方式更能體現(xiàn)三維目標的整體性,并列式的陳述方式容易人為導致三維目標的割裂。在整合三維目標的過程中,并沒有要求三維比例均等,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有所側重地設計三維目標,但不可偏廢任何一維。
(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每個學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們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變化,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處于不同的層次。如今的教學目標設計五花八門,達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筆者認為教學目標的陳述對象是學生,教學目標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預設,所以在制定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認知發(fā)展的水平,設計出既有利于教師教學又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目標。人類階段性的認知能力并非穩(wěn)定不變,而是會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進步而不斷發(fā)展變化。這也在提醒教師要融入學生,了解學生最新的思想和認知的變化,對各個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根據認知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合理制定閱讀教學目標,使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要結合單元目標,緊扣文本特質
語文教材是以單元主題式呈現(xiàn)。這意味著,教師要有整體的眼光,將課文置于單元目標的背景中,參照單元主題和要求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栋㈤L與〈山海經〉》所在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明確提出要求,“從中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語言的特點”。因此,教師可多關注課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上的特點和內涵,選擇可取的部分融進教學目標中。如錢理群先生就側重發(fā)掘該文語言表達上的特點,提出了三個教學難點:一是體味貶義詞背后的愛意;二是探究“大詞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來之筆”。
文本是課堂教學的載體,是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設計優(yōu)質的教學目標必須要以深入解讀文本為基礎。《阿長與〈山海經〉》屬于敘事散文,孫紹振先生在解讀這篇文章時,強調把還原法落實到關鍵詞語上去。如抓住“阿長”這一關鍵詞,結合還原法,“找問題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圍人的精神密碼?!贝送?,通過抓住表現(xiàn)“我”對長媽媽的觀感發(fā)展的關鍵詞“最討厭”“磨難”“特別的敬意”“空前的敬意”,還原語詞在語境中的邏輯含義,就能準確把握“我”對長媽媽的情感變化。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抓住人物和事件的變化特征來深入理解主題是設計敘事散文教學目標的關鍵。
語文教學目標是新課標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之間銜接的橋梁。設計并實施有效的教學目標有利于避免語文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盲目隨意的現(xiàn)象,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想呈現(xiàn)精彩的語文課堂,必須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內容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是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課堂教學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三維目標”論[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吳紅耘.語文學習與教學設計(中學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