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妮
【摘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實踐化教學是思想政治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本文從實際出發(fā),分析了高職院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現(xiàn)狀,進而著重思考了針對高職學生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2015年教育部社科司頒布了《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該建設標準對實踐教學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實踐教學納入教學計劃,統(tǒng)籌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的實踐教學、落實學分(本科2學分,???學分)、教學內容、指導教師和專項經費。實踐教學覆蓋全體學生,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币虼耍颊n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各高職院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
首先,強化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成果。思政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因此理論教育也要同實踐相結合,才能教育出合格的大學生。
其次,強化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時代的召喚?,F(xiàn)在各大高職院校的教育理念都是“以學生為本”,學校在通過思政課堂教育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育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探索未知。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變廣速度變快,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之下,學校教育處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社會上的各種思潮及不同的價值觀等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產生影響。面對這些實際問題,思政課如果仍然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模式來操作,停留在過去的“填鴨式”的純理論灌輸,與現(xiàn)實社會脫節(jié),忽視了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自主性的要求,那么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時,學生就會迷茫,顯得軟弱無力。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必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從上文重要性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教育部社科司以及各大高校對思政課實踐課程是非常重視的,可是在這十幾年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效果卻是不容樂觀的,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少量高職院校不重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情況依然存在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主要定位在培養(yǎng)技術應用型的人才,因此,有些高職院校過度的強調重點專業(yè),特色教學,培養(yǎng)特殊的技能型人才,而忽視了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形同虛設。
2、校外實踐基地形同虛設
目前,很多高校同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這些單位成為了思政課校外實踐基地,可是由于經費問題、交通安全等原因,很多的實踐基地形同虛設,有些學校很少組織學生去實踐基地進行實踐教學,還有些學校甚至掛牌后就沒有組織過實踐教學活動。更沒有哪個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和校外實習環(huán)節(jié)聯(lián)合,當然,即使在校外實習環(huán)節(jié)安排了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很難完成的,因為大部分思政課教師沒有企業(yè)經歷,很難結合企業(yè)的真實情景進行教學;而校內外的專業(yè)課教師又大都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和能力,他們也不會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思政教育,因此,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遇到了瓶頸。
3、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保障機制
雖然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倡多年,但至今仍處在發(fā)展階段,在多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下三個方面:一是缺少基地保障。由于我國高職院校起步較晚,校內實踐基地的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實踐基地的開發(fā)建設方面遇到各種困難,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由于受到地域限制,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不能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因此,實踐基地建設難以保障。二是缺乏安全保障。由于校內實踐基地缺乏,大部分實踐課程需要與博物館、紀念館等單位進行合作,這些場館也大都離學校有一定的距離,需要租車前往,路途中也會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人員眾多,由于思政課都是大班上課,因此實踐教學的人數也眾多,一個老師帶百名學生到校外進行實踐教學的情況非常多見,因此,安全隱患時時存在。三是缺乏組織保障。思政課實踐教學涉及面較廣,需要學校各相關部門的協(xié)調互動才能有效開展;但由于不少學校部門之間協(xié)調溝通困難,有些部門不配合,組織一次校外實踐課程困難重重,所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組織保障機制還不暢順。
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模式
思政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思政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采取多樣式的教學手段,突出實踐性,從而提高實效性。
1、課堂實踐教學
課堂實踐教學的形式主要有:原著閱讀、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辯論、演講、時事熱點論壇、學生模擬等。課堂實踐教學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通過討論、辯論、課堂回答問題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踐教學活動。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是最簡單,最易操作,也是思政課教師使用最多的一種實踐教學模式,此時的課堂不但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是師生共同探討新知的場所,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fā)現(xiàn)、分析與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
2、校園實踐教學
校園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校園文化活動、課外讀書活動、文明工程、勤工助學活動、環(huán)境保護活動等。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寓實踐教學于學生的校園活動、社團活動等相結合,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樂,在實踐中體驗思政理論的重要性與無可替代性,提高思政理論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基地實踐教學
基地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博物館、革命遺址、紀念館及其他傳統(tǒng)德育教育基地的參觀。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課程安排,帶領學生到學校所在地附近的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等基地進行參觀學習,參觀之前給學生布置與基地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地進行實地參觀,參觀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講解,參觀結束后,學生要撰寫報告或觀后感。通過基地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國情,提升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同時增強了對思政理論的理解與認同。
4、網絡實踐教學
網絡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有:網絡課堂、慕課、論壇、即時聊天系統(tǒng)等。在信息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lián)網和各種通訊手段十分發(fā)達,網絡交流、學習成為當今大學生主要的學習和人際交往方式,借助互聯(lián)網虛擬平臺開展實踐教學是最符合現(xiàn)代大學生特點的一種途徑。思政課教師應通過慕課、網絡公開課、網上論壇等形式引導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自主實踐學習,師生通過網絡可以即時、有效、便捷地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討論與交流,不受實踐和空間的限制,有效的將課內和課外的實踐教學有機統(tǒng)一起來。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如上所述,雖然實踐教學的模式多種多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困難重重。因此,我們高職院校思政課一線教師要不斷探索、共同努力,總結出符合高職學生特點的實踐教育模式,真正提高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邢建華, 等. 同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初探[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8,10.
[2] 王朝暉.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不足與改進[J]. 黃河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