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藝尹
【摘 要】我們每一位初中教師都有幫助“學困生”的任務,用什么辦法去幫助那些被老師們稱為“學困生”的孩子呢?而不同的孩子,性格特質(zhì)又不一樣,他們的“毛病”也各有千秋。我們老師就要像醫(yī)生一樣為這些孩子把把脈,并對癥下藥。也就是需要蹲下來和這些孩子們交交朋友,了解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并培養(yǎng)他們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nèi)プ灾鲗W習。幫助這些孩子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少教多學”。因此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直秉持著“少教多學”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從興趣入手,讓“學困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變成樂趣,引導孩子從學習信息技術的樂趣中又找到自己的興趣。讓“學困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少教多學;學困生;培養(yǎng)興趣;小組合作;快樂學習
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學困生”與其它學科的“學困生”是不一樣的,他們一般都是在智力水平上表現(xiàn)比較正常,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也沒有感官上的障礙,但是他們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成績又明顯低于同年級的其他學生,不能達到我們老師所預期的教學目的。也就是說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當中,大部分學生完成了規(guī)定的操作任務時,他們還沒有完成操作任務,甚至每一個操作步驟都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jié)奏,我們把他們稱之為信息技術學科的“學困生”?,F(xiàn)在每個班都存在一些這樣的“學困生”,我們老師都有責任去把他們從困難中拉出來,幫助他們在學習中振作起來。如何去轉化這些信息技術學科的“學困生”呢?要轉化他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他們形成的原因:
1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
由于學生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有的學生在小學時沒有接觸過電腦,有的學生家里本來就有電腦,這樣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差異。同時由于各個學生家長的素質(zhì)也存在著差異,有些農(nóng)村的家長不了解信息技術教育課的重要性,常常把電腦與玩游戲機聯(lián)系在一起了,認為學習信息技術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孩子會因此迷戀上網(wǎng),而且還影響孩子的視力等等,讓孩子遠離了計算機。而城鎮(zhèn)的家長們卻認為現(xiàn)在的社會,是信息技術非常發(fā)達的時代,信息技術是人人都應掌握的一們技術,信息技術課就是一門必修的功課,平常都還常常向孩子的學習電腦知識。
2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
有的學生進入初中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很多同學都會玩電腦,甚至可以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購物等等,而自己呢連一些最基本的鍵盤和鼠標的操作都不懂,因此對學習信息技術就產(chǎn)生了一些自卑、恐懼的心理,缺乏了自信心,也就導致了他們自身學習信息技術時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在上課時有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總是舉手問老師下一步該怎么做,下一步又該怎么做。整個一堂課下來都要老師在他旁邊指導,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其實這些學生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做,而是他怕自己萬一做錯了,會被同學笑話,這時候就產(chǎn)生了一定的依賴心理。而信息技術課卻是一門必須要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學科,很多問題都是要通過學生自己動腦去思考,然后動手去操作才能解決,也只有這樣做學生才能體會得到取得成功的喜悅。而有些學生,卻不喜歡動腦去思考問題,只是機械地模仿操作,這樣就體會不到取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也就產(chǎn)生了懶惰的心理,久而久之,以后不管遇到了什么問題,都要等著其他人去幫助他,自己缺乏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的意志和信心。還有一部分同學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經(jīng)不起游戲的誘惑,沉迷于游戲當中,對學習也會產(chǎn)生懶惰的心理。
3學生個性的差異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是叛逆的時候,個性差異很大,個性的差異也影響著他們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也一樣影響著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個性的差異也決定了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和不同的愛好。大多數(shù)信息技術學科的“學困生”都是內(nèi)向型的學生,他們上課時聽不懂,是不會去問其他的同學的,也不會主動去舉手問老師,因為他們害羞,怕難為情,同時也怕其他同學笑話。所以不同的個性是形成“學困生”的內(nèi)在因素。
4學習壓力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信息技術課程在初中階段只能算是考查科目,一般都是到了期末由本學科教師進行簡單的考查就行了,而其它主科目學習任務繁重,考試成績直接關系到將來的升學和中考,因此學生和家長們都會把精力用在了對主科目的學習上。
其次,要針對性地找出幫助他們的有效辦法。我在幫助這些“學困生”的過程中,主要用少教多學法,把學生學習的責任和權利還給他們。培養(yǎng)他們自覺學習,學會合作,共同進步的探究精神。讓”學困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信息技術課一般都是由老師先講10~15分鐘,提出這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余下時間由學生完成操作練習,練習的設置很重要,設置合理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我下面談談一些自己的做法:
4.1堅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我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不用以前的“一刀切”模式了,而是用“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模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一個內(nèi)容可以設計多個任務來完成教學。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網(wǎng)上安家》——運用frontpage軟件來制作網(wǎng)頁:
我課前按照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把全班同學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層次,從高到底依次為A、B、C三個層次。
以上的練習題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全部去完成,而是根據(jù)學生層次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操作要求?!皩W困生”(C層)要求完成第1~5題,完成后仍可繼續(xù)完成下面的題;“中等生”(B層)要求完成第1~9題,“優(yōu)秀生”(A層)要求完成第1~12題。對于“學困生”來說,老師只布置了1~5題,這些任務主要涉及到基本的網(wǎng)頁制作操作,操作起來相當簡單但任務又比較完整,學生只要完成了這些操作,就能制作出一個相對實用的網(wǎng)頁,保障了這些學生能體會到初步的成就感。通過這樣分層次操作實踐,不但可以照顧到了全體的學生的感受,而且還給“學困生”的發(fā)展提供了空間,讓他們也能體會到完成任務后的喜悅,從而激發(fā)了他們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
4.2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每班建立了學習小組,而且按操作的熟練程度進行合理搭配組合,在共同完成操作任務的過程中,讓操作好的學生幫助“學困生”,這樣以“強”帶“弱”的方式,促進“學困生”的轉化。例如在學習“復制的多種方法時”,各個小組內(nèi)的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多種方法,如:快捷鍵法、菜單法、右鍵法等等,這樣“學困生”在小組內(nèi)參與討論的過程中,開拓了思維,也知道了多種操作方法。在這樣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里,讓“學困生”感到自己自信,他能和“優(yōu)生”同學進行平等的對話,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總之,在轉化信息技術學科“學困生”的行動中,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能自覺學習。“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我們要從以往包辦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解放出來。培養(yǎng)“學困生”學習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引導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與同學共同進步。并鼓勵“學困生”大膽在課堂上表現(xiàn)及互相競爭,激發(fā)他們的動力。使“學困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知識,少教多學,就是讓他們自覺學習,獲取成功。把以往的灌輸知識,轉變?yōu)檎J知啟發(fā),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學得輕松,感到學習信息技術是一件快樂無比的事情,那么我們對他們的轉化行動就成功了。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2]《差異教學論》.華國棟.
[3]《中小學心理素質(zhì)教育的探索》.科學出版社.曾美玉.
[4]余文森教授《先學后教、少教多學》.2010-8中國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