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摘 要] 做好小升初的銜接教育與前后過渡十分重要,其成為橫在師生面前的一道坎. 在本文的教學探究中,筆者嘗試從心理引導、正面遷移、方法轉變三個角度,就如何解決七年級數(shù)學教學的過渡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小升初;七年級數(shù)學;教學過渡
經過六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數(shù)學課程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數(shù)學思維,獲得了一定的數(shù)學能力,完成了數(shù)學學習路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但由于小升初的免試政策,使得進入七年級的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問題解決能力較弱,背起定理等朗朗上口,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像蔫了的花兒,無精打采,手足無措. 而初中階段的數(shù)學教學,較于小學階段,有著質的飛躍,無論是內容的難度還是廣度,都有著跨越性的發(fā)展,可以說,這一級“臺階”的坡度可謂是陡然上升. 因此,從小學過渡到七年級的這一階段尤為關鍵,教師需從學生的心理引導、知識遷移、方法轉變等多維度幫助學生順利完成銜接,讓學生平滑地從小學走進初中,迎來數(shù)學學習的新挑戰(zhàn). 在本文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正是對準“小升初”這一特殊階段,就七年級數(shù)學如何過渡這個課題,分享了自己的幾點見解,希望學生能夠順利過渡,如魚得水地暢游于初中數(shù)學的新海域.
心理引導,尊重學生的成長變化
從小學進入初中,不少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上了初中之后成績比小學差了一大截,也有學生反映初中的知識點難掌握,他們不感興趣甚至不愿學習. 我們長期在崗位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初一基本成為學生之間成績的分水嶺,特別是數(shù)學學科,學生的接受水平和聽課成效也有明顯的差距,如果任由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展下去,會讓很多學生逐漸對數(shù)學失去信心進而“破罐子破摔”. 作為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在成長中的心理變化,了解他們的情緒動向,及時做好引導指正. 學科老師應多與班主任、家長交流合作,遵循《七年級數(shù)學新課標》中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要求,“讓學生對數(shù)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體驗獨立克服困難的過程,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
初中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是做好小升初過渡的重要階段,在正式開始理論課程之前,我們通常會開設一門導入課,與學生共同探討生活中的數(shù)學,安排豐富多彩的環(huán)節(jié),內容設置貼近生活,與學生的日常息息相關. 盡管這一堂課并沒有涉及具體的數(shù)學概念,沒有提出明確的數(shù)學問題,但它的作用非常關鍵,不僅能夠指引學生前行,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通常進入七年級新學期,我們都會利用它做好對學生的心理引導,讓他們體會到隨著知識的積累,數(shù)學帶給我們生活更多的便利,也為我們生活帶來更多不可思議的創(chuàng)造. 譬如,車票、身份證、商品條形碼……這些常見事物上的數(shù)字代表了不同的意義,今后我們會在七年級的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去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因此,在這節(jié)導入課中,筆者幫助學生進行分組,尋找自己的小組搭檔,并開設了“數(shù)學新航線”的探究活動. 在這個活動中,筆者鼓勵學生以教材內容為“地圖”,以生活為“新大陸”,再次出發(fā),捕捉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尋找生活中還未解決的問題. 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將重點放在尋找問題、探尋問題、提出問題上,而不是我們日常所聚焦的解決問題. 學生們熱情高漲,有的小組成員還細心地翻閱了教材的目錄,嘗試從書中找問題. 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叩響了初中數(shù)學的大門,提前了解了初中階段的數(shù)學內容,而且在他們的腦海里打了好幾個問號. 相信帶著這樣的求知欲望,他們能夠很快融入新生活、新學習. 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快地適應初中數(shù)學教學模式,筆者會經常與家長溝通,了解每一個孩子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是否有困難需要我們幫忙疏導,并定期開展班會與數(shù)學活動以優(yōu)化師生之間的溝通機制.
正面遷移,新舊知識相輔相成
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也包括習得經驗對其他活動的影響,表現(xiàn)在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影響和用舊知識去解決新問題. 當原有知識對新知識產生積極作用時,我們稱它為正遷移. 在小升初的過渡階段,作為教師,應該積極促進學生發(fā)揮知識的正面遷移,用習得的知識或良好的學習方法促進新知識的攝取.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容易走入這樣一個誤區(qū):認為小學知識直觀性和常識性強,學習方法也比較單一,擔心學生升入初一后,將這樣的定式延續(xù)下去,會影響新知識的接受度. 因此,他們忽略了正遷移的作用. 然而,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學生在新課中摸不著頭腦,更容易因為畏難情緒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反之,趨利避害,正確運用正遷移作用,以舊知識引出新知識,讓彼此融會貫通、相輔相成,學生更易接受,也更有求知的渴望.
在初中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有理數(shù)”第一課關于“比0小的數(shù)”的教學中,我們恰當利用了小學知識的正遷移,讓學生在懂得比0大的數(shù)之后認識與之完全相反的“負數(shù)”. 在導入新課之前,筆者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全國12月份部分城市的天氣預報,此時顯示出廣州17℃、福州15℃、北京0℃、烏魯木齊-3℃、哈爾濱-13℃……對于經常接觸電視與網絡的學生而言,對于氣溫的表示方法他們并不陌生.
師:同學們,這些氣溫大家平時經常聽天氣預報員播報,那么每一個溫度應該怎么讀呢?
生:北京是零攝氏度,烏魯木齊比零攝氏度還要少三攝氏度.
師:比0還大的數(shù),我們在小學已經學習了,比如1,100,那么比0小的數(shù)有哪些呢?
隨后,多媒體開始播放天氣預報的語音片段,當天氣預報員播報到“烏魯木齊零下三攝氏度”時,馬上就有學生舉一反三,說出哈爾濱的溫度為零下十三攝氏度.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將小學所學的正數(shù)歸類為“比0大的數(shù)”,而后在天氣預報的真實情境下又得到“比0 小的數(shù)”是負數(shù)的概念,兩者相輔相成,學生的記憶點很深刻. 可見,在小升初的銜接教育中,我們要重視學習的遷移作用,充分發(fā)揮遷移的“正能量”,讓學生們自主發(fā)現(xiàn)知識,以“所學”的力量認識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真正實現(xiàn)在“做中學”.
方法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進入初中,促進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知識遷移非常關鍵,而作為教師,更要從思想上做出轉變,重點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不是讓學生做記憶容器、做模仿者,要促進學習方法的更新,做思維的主人,學會獨立思考問題、以小見大,告別小學時的一味“聽話”,自己做學習的主宰者.
初中數(shù)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幾何圖形初步”是七年級正式進入幾何模塊學習的第一單元,第一節(jié)是閱讀與思考幾何圖形. 在小學階段及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接觸過立體圖形,因此在這堂課的導入階段,筆者讓學生“以數(shù)學的眼光看世界”,讓他們列舉出日常中的立體圖形并標注出他們認為的圖形名稱,并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數(shù)量競爭. 我們還設立了裁判組,負責判定與計分,全程交給學生,讓他們學會自己尋找答案、自己觀察生活. 當學生將他們列舉的立體圖形集中展示后,我們又一同探討這些圖形的名稱與彼此的共同點,還在小組討論中總結這些圖形的特點. 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一個輔助者,不干預學生的思考與合作. 通過這樣的教學互換,能讓學生以“主人”的姿態(tài)進入課堂活動中,有利于他們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與識記,特別是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數(shù)學有著鮮明的思想性,隨著年級的不斷上升,其邏輯性與抽象性也越來越明顯. 而在小升初這一關鍵階段,正確的引導將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作為銜接階段的數(shù)學教師,我們應更加細心,仔細觀察學生在思維模式上的點滴變化,挖掘他們數(shù)學學習中的內在潛能;更加耐心,循循善誘地啟發(fā)并引導,靜待他們的思維開花,培養(yǎng)他們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更加富有創(chuàng)造力,以充滿新意的教學智慧,當好學生的“擺渡人”,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小升初”這個新的數(shù)學挑戰(zhàn),踏上新的數(shù)學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