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音樂教學要讓學生擴大音樂視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與評價能力,學生在參與的音樂鑒賞活動中激發(fā)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得到愉悅的情感體,使學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滿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協(xié)調的發(fā)展。
關鍵詞 音樂教學 鑒賞 活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音樂鑒賞課能引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與評價能力,使學生的精神上得到享受與滿足,身心上得到健康協(xié)調的發(fā)展。但是如何上此類課程卻是個難題,筆者多年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實踐,邊摸爬滾打,邊觀課、研課、磨課之后,現(xiàn)針對中學音樂鑒賞課談點個人的拙見。
1讓音樂鑒賞課堂具有民族特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音樂鑒賞教學時,要注意從民族性上對作品進行挖掘。沒有個性便沒有藝術,民族文化是音樂發(fā)展的源泉,也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礎,音樂作品中個性的挖掘起源于民族文化。例如《牧歌》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內容及調子與蒙古族游牧生活有關,字少腔長、氣息綿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絕大多數(sh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的長調,都會體味到其中那份獨有的“激動與蒼涼”。例如《勸酒歌》是根據(jù)彝族曲調創(chuàng)編了這首曲子,其優(yōu)美歡快,具有民族特點,描述了彝族當今幸福美滿的生活,表現(xiàn)了彝族姑娘的美麗、熱情和輕松歡快的敬酒場景。
在教學中,為使學生能很容易地鑒賞到這些具有民族特點的流行音樂,教師經(jīng)常選擇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義的作品比較與選擇,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來,讓學生了解我們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了解我國民族特點,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國音樂的美,接受中國民族音樂的感染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2讓學生思維在音樂課堂中充滿想象的翅膀
在音樂鑒賞課中,可以運用想象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音樂鑒賞。想象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一種心理活動,主要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意識,讓學生在聽音樂之時,對音樂中的旋律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如果沒有想象,那就是不會鑒賞,聽完一首曲子也不會有什么收獲,所以沒有想象就談不上什么鑒賞。要想增強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描繪性的音樂情景交融,就要選擇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的作品。例如曲目《十五的月亮》、《百鳥朝鳳》等,這些曲子都伴隨著很多的場景,我們要想象在那樣的場景中,是多么歡快與輕松,如果我們沒有想象,不用心去體會其中的情感,那這首音樂曲子也便沒有了味道。
情節(jié)性的音樂也很容易地引起聽者的想象,甚至有些這樣的作品在標題中就帶有很強的情節(jié)特點。例如《動物狂歡節(jié)》、《揚鞭催馬運糧忙》等,都很好地抒發(fā)了作者高興的心情與曲子當中人物的心情。抒情性的音樂這一類型也很容易引起聽者的想象。
有些作品其實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創(chuàng)作成音樂,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樣的曲子就要讓學生憑借音響的感知,大膽地展開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例如吳欣睿的鋼琴曲《天之痕》,其中的親情,愛情,師徒之情與復興故國的理想之間的各種情緒夾雜一起,故事婉轉曲折,音樂也極為凄美。
啟發(fā)學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種。通過音樂的高低、快慢、節(jié)奏、力度、強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幾個主題音調、音樂的總體布局、各段之間的關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朦朧的美。把聽者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統(tǒng)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題中,去體驗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人物和情境。讓學生將鑒賞的作品在腦中勾畫出繽紛的畫面,融音樂與畫面為一體。讓學生自由想象。由于音樂是一種形式,而想象是無形的。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進行思維,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融進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釋和分析所影響,所以,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模糊思維、自由想象,引導他們進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使他們獲得審美享受。
3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用即興表演的方式來鑒賞音樂
在音樂鑒賞,并不是坐在那里只聽不動,其實,音樂鑒賞也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動,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進行動作或者加一定的表情,并能演唱出來,通過載歌載舞來激發(fā)與提高學生鑒賞音樂的興趣和水平。例如說邊聽邊舞、模擬演奏都是在音樂鑒賞課中常用的方法。邊聽邊舞就是讓學生聽不同風格或者不同時代的曲子,能根據(jù)他自己的理解與各民族舞蹈動作相結合起來,把音樂要表達的情景用活動表現(xiàn)出來。例如《西班牙斗牛舞》、《采茶舞曲》等。在邊聽邊舞的這一過程中感受音樂中所蘊涵的音色、旋律、節(jié)奏等等之美。模擬演奏,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活動,學生們好動,也喜歡對樂器敲敲打打,可以讓學生按交響樂的位置坐好,每人分配不同的樂器任務,為了更具有效果,可以在每人身上貼上樂器的名稱,再選一名學生作為指揮,播放音樂,讓學生擔當音樂當中的角色,當從音樂中聽到自己的樂器演奏聲時,就要按自己所代表的樂器進行表演,條件好的學校,可以用真的樂器進行演奏,效果更佳;該過程主要是要求學生能分辨樂器發(fā)出的不同的音色,讓學生知道樂器演奏的姿勢是什么樣子,把握整個作品中的節(jié)奏、速度等。
這些都是在鑒賞中用體態(tài)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是對作品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作。由于中學生的形象思維發(fā)展比較快,邏輯思維逐步展開,具備一定的心理基礎和文化基礎,在鑒賞課中增加了娛樂性和趣味性,開啟了學生的藝術思維,借以擴展藝術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