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馥婧
【摘 要】自弗洛伊德創(chuàng)建精神分析學派以來,心理學為文藝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本文從女性的自我犧牲情結(jié)這一心理現(xiàn)象入手,探討了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經(jīng)典之作《玩偶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因。
【關(guān)鍵詞】易卜生;《玩偶之家》;女性;自我犧牲情結(ji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22-03
亨利克·易卜生是挪威十九世紀享譽世界的戲劇家。他一生寫有26部劇本,塑造了許多戲劇史上經(jīng)典的角色。易卜生筆下的女性角色,一直都備受評論界關(guān)注。在他創(chuàng)造的眾多個性獨特、氣質(zhì)鮮明的女性角色中,《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最家喻戶曉的女性形象。她那震驚世界的一聲關(guān)門聲,是學界經(jīng)久不衰的論題。而《玩偶之家》中的另一位女性角色——林丹太太,在行為上顯示出了一種和娜拉對立的“回歸”。但是無論是娜拉的出走,還是林丹太太的回歸,都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女性自我犧牲情結(jié)。
一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將情結(jié)定義為“某一心理狀態(tài)的意象”①。他認為情結(jié)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它會帶來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人更容易受到潛意識的控制,而如果想要控制自己的潛意識,就需要一個強大的“自我”。有了自我以后,才能認識到自我所賦予生命的意義到底是對是錯,是否出現(xiàn)了偏差?!锻媾贾摇分校壤值ぬ詴袃煞N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也正是因為娜拉意識到了追尋“自我”的重要性。而林丹太太的“回歸”過程,就是一種受到潛意識控制的行為體現(xiàn)。
“自我犧牲情結(jié)是指女性刻意的使自己處于弱勢的易受傷害的位置上,進而使自己的身體或精神經(jīng)受痛苦或傷害從而獲得滿足感的一種潛意識心理?!雹谶@種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常常會體現(xiàn)在女性很多無意識的行為當中。在《玩偶之家》第一幕的開場中,海爾茂對娜拉的稱呼就變換了諸如“我的小鳥兒”、“小松鼠兒”等好幾種昵稱。而娜拉對于這樣柔弱的小動物的昵稱所表現(xiàn)出的接受和喜愛,就是一種將自己放在一個弱勢位置上的表現(xiàn)。在開場的一段劇情中,海爾茂還幾次三番地說娜拉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愛吃甜的孩子”等等,這并不是單一的夫權(quán)的表現(xiàn)。娜拉在接受這樣的稱呼后,不自覺地在海爾茂面前展現(xiàn)出自己類似孩童天真的一面來獲得海爾茂的親昵。這種對自己在海爾茂面前形象的認同,其意圖就是為了獲得她在做自我犧牲時所能給自己造成的滿足感。
而林丹太太的形象呢?在和娜拉的談話中,娜拉提到了林丹太太“改了些樣子”。娜拉和林丹太太在重逢前已分別了八九年,之前的林丹太太是什么樣子劇中所給出的信息實在是無從得知。但是現(xiàn)在的林丹太太,在娜拉的描述中是“氣色顯得沒有從前那么好——好像也瘦了點兒似的?!雹郾M管不能跟娜拉那樣的氣質(zhì)相比,但是林丹太太也絕不是什么五大三粗的村野農(nóng)婦的類型,只不過比起娜拉那樣健康的氣色而言,林丹太太顯得更衰老一些。我們不難想象,多年前的林丹太太,也是一個柔弱纖細的形象。而這前后形象的反差非常大,正是這樣的反差,才使得林丹太太覺得娜拉現(xiàn)在跟以前一樣“是個頂會花錢的孩子”,相較于為家庭犧牲奉獻的自己,娜拉完全就是一個“沒經(jīng)歷過什么么艱苦的人”,這樣的差距,使得林丹太太有了一種得意和自豪。娜拉在她眼中,就是一個只會做輕巧活計的小孩子。
在第一幕娜拉和林丹太太的談話中,林丹太太透露出自己在與娜拉分別的這些年中,為了重病的母親嫁給一個商人,而在丈夫死后如何獨自撐起一個家的經(jīng)歷。同樣身為女性,擁有和林丹太太一樣的自我犧牲情結(jié)的娜拉,用一種自豪的語氣說出了自己為了海爾茂不惜偽造父親的簽名用以借款,甚至為了陪伴海爾茂去南邊療養(yǎng),都沒有來得及見到逝去的父親最后一面,而且為了償還債務,自己又是如何犧牲自己的吃穿用度,做各種小工來補貼家用等等。描述在償還債務的過程中,娜拉也提到了“我心里時常很難過”,“有時候我實在累的不得了”等等這樣的負面情緒,但是這樣的情緒給娜拉所帶來的卻是“心里很痛快”,她為此是“又得意又高興的”。因為娜拉在人前的形象,一直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甚至有著孩童的天真和無知,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反差,所以娜拉才會獲得“心里很痛快”的感覺。這樣謀求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因為娜拉在這樣的行為里獲得了自我犧牲情結(jié)所帶來的快慰。
同樣的情緒也體現(xiàn)在林丹太太的身上,盡管在其夫死后家庭處境艱難,但在那樣的苦難之中,林丹太太所獲得的也是同娜拉一樣“又得意又高興的”的慰藉。在母親去世、弟弟成家之后,不用再肩負家人生計的林丹太太所感受到的并不是一種解脫的歡喜,而是一種“說不出的空虛”,所以林丹太太才要離開家鄉(xiāng),到城里來謀求一份職業(yè)。因為女性往往容易陶醉于犧牲的快感而無法自知自控。當失去了這樣的犧牲對象或者機會的時候,她們無法從平靜的生活中獲得滿足感。
二
女性的自我犧牲,通常其對象大多是愛人或者孩子,有時也會泛化到與他人的社會關(guān)系中。娜拉的主要對象就是丈夫海爾茂。然而女性在受到自我犧牲情結(jié)的潛意識控制之時,往往并不會在意其犧牲的對象是否知道事情的真相,常常會帶有一種“我愛你,與你無關(guān)”的態(tài)度,娜拉在第一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也是如此。當林丹太太問起娜拉為什么不對海爾茂說實話的時候,娜拉的回答是這樣的:
娜拉 哎呀!這話虧你怎么問得出!他最恨的是跟人家借錢,你難道要我把借錢的事告訴他?再說,像托伐那么個好勝、要面子的男子漢,要是知道受了我的恩惠,那得多慚愧,多難受呀!我們倆的感情就會冷淡,我們的美滿快樂的家庭就會改樣子。④
從娜拉的回答中,我們可以讀出這幾個訊息:一是因為海爾茂對借錢這種事的個人態(tài)度,讓娜拉選擇了隱瞞真相;二是因為娜拉并不希望海爾茂知道自己有過這樣的犧牲,她并不希望因此而獲得海爾茂的贊譽,反而認為這種犧牲會折損海爾茂作為男人的面子;三是娜拉將自己為海爾茂的付出視為一種恩惠,這種恩惠,能否被受惠人知曉,娜拉其實并不在意,她在意的是如何維護住美滿快樂的家庭。
盡管娜拉在敘述中提及自己不得不節(jié)省開銷用以使海爾茂和孩子們保持體面的生活:“家用里頭生不出多少錢,因為我當然不能讓托伐過日子受委屈。我也不能讓孩子們穿得太不像樣?!雹葸@樣的生活,娜拉并不是覺得完全順心的,“我心里時常很難過,因為衣服穿得好是樁痛快事”⑥但在下文中,娜拉對林丹太太說:“可是能這么做事掙錢,心里很痛快。”⑦娜拉不需要海爾茂知道她的付出和犧牲,她只需要從中獲得一種自我滿足。
而林丹太太在知道了娜拉偽造簽名簽下借據(jù),并且因此被科洛克斯泰威脅的時候,林丹太太就將其自我犧牲的對象轉(zhuǎn)向了娜拉身上。在第二幕里,林丹太太在知道科洛克斯泰將揭發(fā)娜拉的信投入了海爾茂的信箱之后,主動提出去找科洛克斯泰,希望可以憑借兩人的舊情說服他放棄對海爾茂的報復,這樣就可以解救娜拉于水火之中。而在第三幕林丹太太和科洛克斯泰的對話中,憤怒的科洛克斯泰要求林丹太太讓出其在銀行的職位,林丹太太很直接地拒絕了科洛克斯泰的要求。而科洛克斯泰就直接點明了林丹太太這種行為的目的:
林丹太太 我一定得工作,不然活著沒意思。現(xiàn)在我回想我一生從來沒閑過。工作是我一生唯一最大的快樂。現(xiàn)在我一個人過日子,空空洞洞,孤孤單單,一點兒樂趣都沒有。一個人為自己工作沒有樂趣,尼爾,給我一個人,給我一件事,讓我的工作有個目的。
科洛克斯泰 我不信你這一套話。這不過是女人一股自我犧牲的浪漫熱情。⑧
不過科洛克斯泰的態(tài)度并沒有動搖林丹太太的決定。在下文中,林丹太太主動提出了要和科洛克斯泰組成家庭,照顧他的孩子。林丹太太在對娜拉的犧牲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新的可以滿足其自我犧牲情結(jié)的對象。
三
盡管易卜生本人并不承認自己是一個女權(quán)主義者,但是他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對挪威的婦女地位問題十分關(guān)心,同當時的女權(quán)主義者來往密切,并且向她們表示,她們的思想將會滲透到他的作品中去?!雹崮敲?,娜拉和林丹太太的這種女性自我犧牲行為所求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女性對“自我”的追尋。在男權(quán)文化的社會里,男性可以通過成就事業(yè)來獲得外部的、顯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女性在男權(quán)社會文化中的定位一直都是配角。在圣經(jīng)中,女人是由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生成的,其出現(xiàn)的目的就是為了解除男人的孤單,而女人則背負了引誘男人吃下智慧果,被趕出伊甸園的原罪。
文化對于潛意識的形成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社會給予女性第二性的定位,也沒有給她們更多的機會去尋找自我。社會傳統(tǒng)賦予女性的唯一歸宿就是結(jié)婚生子,所以她們只能在對家庭成員的犧牲中獲取自我價值。
在《玩偶之家》里,林丹太太在母親去世后進城尋找工作,看似是一個覺醒了并且積極尋找自我的狀態(tài),但是其后的行為表明,她其實并沒有覺醒。她的行動軌跡,只不過是一個“回歸”。重新回歸到為愛人、孩子自我犧牲的老路上。在第三幕中,林丹太太和科洛克斯泰的對話里,就可以明確看出這一點:
林丹太太 我想弄個孩子來照顧,恰好你的孩子需要人照顧。你缺少一個我,我也缺少一個你。尼爾,我相信你的良心。有了你,我什么都不怕。⑩
林丹太太最終所謀求的,并不是獨立的“自我”,而是需要“一個你”來支撐其生命的意義。
對比之下,娜拉的行動軌跡,才是一個真正覺醒的過程。
在第一幕中,林丹太太問到娜拉何時才會對海爾茂說出真相時,娜拉說了這樣一段話:
娜拉 (若有所思,半笑半不笑地)唔,也許有一天會告訴他,到好多好多年之后,到我不像現(xiàn)在這么——這么漂亮的時候。你別笑!我的意思是說等到托伐不像現(xiàn)在這么愛我,不像現(xiàn)在這么喜歡看我跳舞、化裝宴席的時候。到那時候我手里留著點東西也許穩(wěn)當些。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娜拉當初的鋌而走險,并不是單純的自我犧牲。盡管她是受到了潛意識的影響而做出了那樣的選擇,但其目的并不單一。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控制住這個男人對自己的愛。在娜拉的幻想中,等到海爾茂不再如現(xiàn)在一般愛她的時候,她告知海爾茂這樣的真相,那么海爾茂必定會對她感激涕零,他們的家庭又可以回到從前的幸福美滿。人類的發(fā)展歷史,就是從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到控制自然的過程。掌握了控制權(quán),人才會覺得安全。而男性往往選擇主動的、外向的方式去獲得控制權(quán),女性則是用了更加“曲線救國”的路數(shù),通過自我犧牲與奉獻來獲得對世界的控制權(quán)。
那么,娜拉的期望達到了嗎?并沒有。
盡管我們從第一幕里就看到了,這個家似乎全權(quán)由娜拉在掌管,孩子們要穿什么,海爾茂要穿什么,圣誕舞會怎么布置等等這些家里的一切瑣碎都是由娜拉來掌控,但是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海爾茂作為這個家中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他對這個家的掌控權(quán)明顯是要高于娜拉的。第一幕中,娜拉撒嬌問他要錢,由他才能決定娜拉在舞會上應該穿什么樣的衣服、跳什么樣的舞,這些都是以“托伐的意思”為中心的。甚至在最后一幕里,海爾茂在知道真相以后,都還在安排娜拉他覺得娜拉應該有的人生的樣子,“孩子不能再交給你”,甚至是“你快藏起來,只推托有病。”
海爾茂這樣的舉動,打破了娜拉幻想的美夢。她希望當大禍臨頭的時候能夠有“奇跡來了”,而這奇跡并沒有到來。正是因為這樣的美夢的破碎,讓娜拉認識到自己的犧牲是毫無用處的?!扒f萬的女人都為男人犧牲過名譽”?換來的卻是海爾茂回答的:“男人不能為他所愛的女人犧牲自己的名譽?!?娜拉意識到,她不能再沉溺于自我犧牲所獲得的滿足感里了。事實上,現(xiàn)實讓她明白,這樣的滿足感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她只有去追尋強大的自我,才能得到真正的、正確的人生意義,而不是那些“顛撲不破的道理”所教給她的,這就是娜拉出走的動因,也是易卜生所想要表達和呼吁的。
注釋:
①轉(zhuǎn)引自莫瑞·斯丹著:《榮格的心靈地圖》,朱侃如譯,立緒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9年版。
②趙輝:《女性自我犧牲情結(jié)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7年。
③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17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④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24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⑤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24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⑥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25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⑦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25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⑧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73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⑨鄭克魯主編:《外國文學史》(修訂版),第389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⑩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73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93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第193頁,潘家洵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版。
參考文獻:
[1]莫瑞·斯丹.榮格的心靈地圖[M].臺北:立緒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99.
[2]趙輝.女性自我犧牲情結(jié)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3]易卜生.易卜生戲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4]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