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
?
西南夷的祖先神化傳說考
——以《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為例
蘇玉
摘要:《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是研究西南夷的重要史料,該書較為完整地記錄了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的部族傳說、生產(chǎn)勞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對其祖先傳說進行研究是我們了解當時西南夷地區(qū)社會歷史的重要途徑。本文主要對《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部族祖先傳說進行分類整理,并透析西南夷祖先傳說背后蘊藏的思想。
關(guān)鍵詞:《后漢書》;西南夷;祖先神化傳說
蘇玉/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在讀碩士(湖北武漢430074)。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是研究西南夷的重要史料,書中對西南夷的7個主要部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傳說、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物產(chǎn)、習俗服飾、民歌民謠等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該列傳對西南夷祖先神化傳說的描寫共有四處,分別是武陵蠻的盤瓠傳說、巴郡南郡蠻的白虎傳說、夜郎的竹王傳說以及哀牢夷的九隆傳說。雖然只有四處記載,但是傳說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種類多樣。
(一)與動物相關(guān)
在傳說溯源方面,《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開篇就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下令之后,盤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盤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盤瓠·····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保?](P2829)
該書詳細描述了長沙武陵蠻的神話傳說,其內(nèi)容生動形象。盤瓠的部族傳說是我國苗、瑤、畬幾個少數(shù)民族共同的祖先傳說和歷史記憶,“盤瓠”的原型是一條犬。除了盤瓠的神化傳說是關(guān)于動物的,在《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也有關(guān)于祖先“魂魄世為白虎”的傳說,即現(xiàn)在被認為土家族圖騰崇拜的白虎傳說:
“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余日,廩君伺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保?](P2840)
(二)貞潔孕生——感孕生
長沙武陵蠻和巴郡南郡蠻的祖先傳說有其共性,即兩性生殖繁衍后代的人類繁衍模式。而哀牢的始祖則是不平凡的貞潔孕生——感孕生,“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沉木若有感,因懷妊,十月,產(chǎn)子男十人。后,出水上”。
在此傳說中還透漏著哀牢始祖的父親“沉木化為龍”的信息,不但祖先是非同尋常的感孕生,而且他們還是龍的后代,這與中原文化宣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祖先是無性繁殖,但其后代依然是兩性生殖的普通繁衍生息模式:“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聚以為妻,后漸相滋長。”這也反映出他們認為祖先具有神圣性的心理特征。
(三)“非血氣所生”
雖然哀牢夷的始祖是非同尋常的感孕生,但是與武陵蠻、巴郡南郡蠻的祖先一樣都是“血氣所生”,都是由母體繁衍而來。在夜郎的祖先神化傳說中自己的祖先卻是“非血氣所生”。《后漢書·南蠻西蠻夷列傳》:“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yǎng)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后。牂柯太守吳霸以聞,天子乃封其三子為侯。死,配食其父。今夜郎縣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庇纱丝梢钥闯?,竹王因為特殊的出生方式因而受到同族人的器重,他的三個兒子也因此享受殊榮都被封侯。
(一)追根溯源
武陵蠻的盤瓠傳說、巴郡南郡蠻的白虎傳說以及哀牢夷的九隆傳說和夜郎王的竹王傳說都來自對他們祖先的追根溯源。祖先神化傳說通過將自己的祖先“神化”傳遞出部族祖先的神圣性,也突出自己祖先、部族的非同尋常。
(二)圖騰崇拜
1.盤瓠崇拜?!氨P瓠死后,因自相夫妻??椏兡酒ぃ疽圆輰?,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盤瓠死后,后人紀念祖先盤瓠的方式是“制裁皆有尾形”,因為盤瓠是犬的形象,其生活習俗“好入山壑,不樂平曠”,也是因為“盤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其后代無論是在制作衣服時保留尾形,還是喜歡住在山地,都是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先,體現(xiàn)“盤瓠崇拜”。
2.白虎崇拜?!皬[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巴人的白虎崇拜與長沙武陵蠻的盤瓠崇拜不同,盤瓠崇拜更多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習俗上,而巴人的白虎崇拜則是體現(xiàn)在祭祀上,并且是用人來祭祀白虎。
(三)與部族的環(huán)境、生存有關(guān)
哀牢、濮,《后漢書·哀牢傳》云:“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薄逗鬂h書》及《華陽國志》有時又將哀牢夷稱之為濮。哀牢夷的區(qū)域甚廣,哀牢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當包括今之保山、德宏地區(qū),西抵伊洛瓦底江流域上游,南至鳳慶、臨滄、西雙版納及其以南地帶。[2](P199)
竹子生長對水熱條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面的水熱情況決定是否適合竹子的生長。上述的這些地方處于云南省的西南部,雨量充沛,熱量穩(wěn)定,是竹子理想的生長環(huán)境。如果這些地方不產(chǎn)竹子,那么竹王傳說在當?shù)鼐褪チ松娓?,若傳說背離了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真實性,傳說也會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而發(fā)生變異。
(四)與姓氏相關(guān)
“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yǎng)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這與常璩最早在漢文獻《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記載的夜郎王傳說雖有些微出入,但基本相同“有竹王者,興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為姓”。[3](P44)無論是在《后漢書》中的“以竹為姓”,還是在《華陽國志》中的“氏以竹為姓”,都反映了夜郎王傳說和姓氏相關(guān)。
這些傳說還蘊藏著中國歷史上華夷之辨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
(一)華夷之辨
所謂“華夷之辨”或“夷夏之辨”,是指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有關(guān)如何辨別“華夏”與“夷狄”,進而如何處理兩者關(guān)系的討論。它涉及當時中國人處理中外文化關(guān)系乃至中原王朝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間關(guān)系的重要準則。[4](P5)
《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里關(guān)于夷夏之辨的思想十分明顯。如“凡交趾所統(tǒng),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人如禽獸,長幼無別”。“其人皆椎結(jié)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皆著尾,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來,未嘗交通中國”。這些都是對他們習俗的描述。作者使用的是“禽獸”“椎結(jié)左衽”“絕域荒外”等詞,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夷夏之別。
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久矣,天之無烈風雷雨,意者中國有圣人乎?有則盍往朝之?!拔也苋脒吶?,自古有之,今攻鹿茤,輒被天誅,中國其有圣帝乎?天祐助之,何其明也!”雖然這些話轉(zhuǎn)自蠻夷之口,卻反映出作者鮮明的中原文化精神。
雖然作者夷夏之別的觀點比較鮮明,但是蠻夷通過學習中原的文化也是可以變得有禮儀、有學問?!翱と艘渥砸陨诨囊?,不知禮義,乃從汝南許慎、應(yīng)奉受經(jīng)書圖緯,學成,還鄉(xiāng)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學焉”?!肮馕渲信d,錫光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為冠履,初設(shè)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學校,導之禮義”。
(二)大一統(tǒng)思想
“大一統(tǒng)”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體系,也是范曄民族思想的核心?!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開篇就寫“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今長沙武陵蠻是也?!睂⒛戏缴贁?shù)民族說成是“蠻”,并且和中原的皇帝高辛帝有親戚關(guān)系,且從此以后一直與中原的民族相互動?!鞍鍢J蠻夷胳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這說明,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保留了中原民族早期發(fā)展的一些文化習俗和特征,而漢代的統(tǒng)治者與后世的史家也相信,在早期的民族發(fā)展中,中原與邊地有聯(lián)系甚至是很密切的聯(lián)系。無論是哪種可能,從民族觀念的發(fā)展來看,都有其積極意義。[5](P69)
“漢氏征伐戎狄,有事邊遠,蓋亦與王業(yè)而終始矣。至于傾沒疆垂,喪師敗將者,不出時歲,卒能開四夷之境,欵殊俗之附。雖服叛難常,威澤時曠,及其化行,則緩耳雕腳之倫,獸居鳥語之類,莫不舉種盡落,回面而請吏,陵海越障,累譯以內(nèi)屬焉”?!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的最后這段話突出表現(xiàn)了范曄對東漢皇朝大一統(tǒng)局面的謳歌與贊揚。范曄的“大一統(tǒng)”意識之所以比較濃厚,是因為他出生在魏晉南北朝,正處于分崩離析、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割據(jù)的歷史時期,其時代特點就是階級矛盾、民族紛爭比較突出,這也是范曄“大一統(tǒng)”的政治意識比較濃厚的原因所在。
一部《后漢書》成就了范曄,使其名垂千古?!逗鬂h書》是眾多東漢史中唯一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史學巨著,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只是眾多的列傳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劉知幾在《史通》中對其有高度的歷史評價:“范曄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功?!?/p>
參考文獻:
[1]南蠻西蠻夷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胡紹華.中國南方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劉曉東等點校.二十五別史10華陽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0.
[4]張星久.政治情境中的“華夷之辨”——秦漢以后“華夷之辨”的歷史語境與意義生成[M].武漢: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5]李珍.范曄的民族思想略論[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責任編輯:孫麗娟
中圖分類號:C9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6531(2016)05- 003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