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許海燕
漢英翻譯中詞語搭配強制性程度及搭配策略探析
李俠,許海燕
漢英翻譯中,詞語搭配得體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譯文的質(zhì)量。為了在目標語中體現(xiàn)詞語搭配的得體性,討論了3種詞語搭配強制性程度,即極強強制性搭配、一般強制性搭配和開放式搭配,并分析了3種漢英翻譯詞語搭配策略。
漢英翻譯;得體性;詞語搭配分類;詞語搭配策略
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具有任意性特點,而母語使用者則感覺不到任意性。在交流中,母語使用者通常無須思考,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詞與詞按母語的思維習慣有規(guī)則地進行搭配組合。實際上,語言的任意符號都受語言系統(tǒng)的約束,搭配規(guī)則存在于母語使用者的“語言習得機制”之中,只是無需說出來[1]。
翻譯是兩種語言的互相轉(zhuǎn)換。雖然人類語言具有許多共性,但是個性差異永遠存在,這種差異在詞語搭配上必然有所體現(xiàn)。一種語言詞語的得體搭配在另一種語言中很可能行不通。翻譯中,譯者如果沒有詞匯搭配的差異意識,就會把自己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搭配習慣強加于譯語的詞語用法上,造成理解性誤譯或詞不達意??梢哉f詞語搭配得體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譯文的質(zhì)量。筆者認為,學術界對詞語的搭配還有待于進行更系統(tǒng)和更深入的探究。本研究以理論和實例相結(jié)合的方式,探析漢英翻譯中詞語搭配的強制性程度及對應策略,以期為漢英翻譯工作者提供參考。
“搭配”是一種語法現(xiàn)象。語言學家從詞匯方面、句法方面、語義方面和語言學習方面對詞語搭配進行了定義。但是,由于多數(shù)搭配研究集中在詞語的搭配上,因而“搭配”的定義主要圍繞詞匯給定。
英國語言學家Firth在1950年提出,“搭配”是“習慣搭檔的詞語組合”,并根據(jù)詞在表意中的橫組合傾向分析,強調(diào)詞的搭配組合決定著詞義[2]。Pearsall把“搭配”定義為“某一特定詞與另一詞或詞組較頻繁的習慣性組合”[3]。Richards et al認為,“搭配”是指“詞如何在一起使用的限制”[4]。
雖然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搭配”的定義給出了不同的描述,但是從上述語言學家的定義看出,“搭配”強調(diào)的是詞與詞之間合乎語法的習慣性組合。這種組合的限制性多種多樣,從完全強制性搭配到開放式搭配程度不等。這里重點探析3種詞語搭配的強制性程度及漢英翻譯的應對策略。
(一)極強強制性搭配(慣用法搭配)
極強強制性搭配對詞匯的搭配要求很高,通常具有不可替換性和不可修改性兩大特點。不可替換性是指不可以用相關的詞或同義詞替換搭配中的詞。例如,不能用“a snowy Christmas”代替“a white Christmas”。雖然“a white Christmas”指的是下雪的圣誕,但“可能性很大”英語為“a high probability”或“a good chance”,將兩個形容詞互換則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昂貴的價格”“擁擠的交通”必須譯成“high price”或“heavy traffic”,如果譯成“expensive price”或“crowded traffic”則不得體。
不可修改性是指不能改動原固定搭配中任何成分或增減一詞。例如,不能用“a well-meant lie”代替“a white lie”,也不能把 “a white elephant”改成“a white nice elephant”,雖然這兩個短語在漢語中有“善意的謊言”和“華而不實的東西或累贅”之含義。
極強強制性搭配主要體現(xiàn)為約定俗成的慣用法搭配,特別是在習語翻譯中,因為絕大多數(shù)習語都具有非重構性、非替換性和非修改性特點。它們不受語法和邏輯意念的制約,只有固定的詞語組合才具有特定含義,否則就是無意義或意義改變。例如:“拉后腿”只能譯為“hinder/hold back somebody”,譯成“pullone’s leg”則表示“開玩笑”;“棋逢對手”或“強中自有強中手”譯成“Diamond cut diamond”最接近原語含義。在多數(shù)習語中,即使語言意思相同,詞與詞的搭配則是固定的。例如:“樹大招風”,“招”對應的英語詞語有 “bring about”“incur”“provoke”“cause”等,但是,在此成語中,“招風”必須用“catch”與“wind”搭配,譯成“A tall tree catches the wind”。
在漢語中,做一件事雙重受益可以用“一箭雙雕”或“一舉兩得”表達,英語有對應的成語“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其他任何釋義性翻譯都不是很得體,也不能按漢語的理解把“bird”換成“eagle”,把“stone”換成“arrow”。因為它們屬于極強強制性搭配,不允許把自己文化中的詞匯搭配定式強加于譯語的詞匯搭配上,否則就得不到譯語文化的認可。
(二)一般強制性搭配
該搭配處于詞匯極強強制性搭配和開放式搭配之間,指那些對詞匯的重構性、替換性和修改性要求不是特別絕對,但又不能按詞匯的構成模式自由組合的詞語。例如,用“attention”翻譯“注意”,如何“注意”在英語中有不同的搭配?!鞍炎⒁饬Ψ诺健稀保g成“pay attention to”;“引起注意”,譯成“arouse one’s attention”,其中“arouse”可用“attract”“catch”“call”“arrest”“get”和“bring to”替換,語義改變不大。例如,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了公眾的注意.(The problem of unemployment upon graduation has aroused/ attracted/caught the public attention.)。
但是,如果按漢語思維把“pay attention to”中的“to”換成其他介詞,用“cause”或上例之外的其他動詞代替“arouse”則不符合英語的搭配習慣。例如:翻譯漢語偏正結(jié)構“大志”“大道理”“大人物”,“大”要根據(jù)其修飾的中心詞,分別譯成符合英語的得體搭配:“great ambition”“general/major principle”和“very important person/VIP”;翻譯述賓結(jié)構“進行……”,要根據(jù)其賓語搭配詞,在英語中按一般強制性搭配要求,分別譯成進行談話(have conversation)、進行協(xié)商(hold consultation)、進行革命(carry out revolution)、進行表決(take vote)、進行攻擊(launch attack)、進行抵抗(make resistance)、進行侵略(commit aggression)等。
一般強制性搭配雖然沒有絕對定式化的強制性搭配要求,但也不能隨意組合,雙語轉(zhuǎn)換時必須考慮目標語的搭配習慣,保證譯語的得體性。
(三)開放式搭配
開放式搭配是指那些對詞匯的重構性、替換性和修改性沒有特別要求,基本可以按語法和詞匯構成規(guī)范自由組合,核心詞義不變的詞語。例如:漢英最常見的“動詞+名詞”模式,只要符合語法、邏輯和語言文化要求,一個“動詞”可以和任何“名詞”搭配構成述賓表達,如“制作……”(make…)可以跟任何能制作的東西作賓語。
漢英常見的開放式詞語搭配有主謂、述賓、偏正結(jié)構。另外,英語中還有漢語沒有的搭配模式,如“動詞+介詞”(如cling to)、“形容詞+介詞+名詞”(如free from anxiety)等,在進行雙語轉(zhuǎn)換時要特別注意。
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單位之間的組合主要表現(xiàn)為詞與詞的搭配,詞語搭配必須符合語法規(guī)范和語用規(guī)則,即實現(xiàn)語法的正確性和語用的得體性,才能被人們接受[5]。要做到這一點,在進行雙語轉(zhuǎn)換時至少要考慮兩方面因素:
其一,同一個詞在不同程度的強制性搭配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和搭配要求,翻譯時要區(qū)別對待。如“see”在開放式搭配中,通常譯成“看見”,可以和任何能看見或被看見的人或物搭配。
在一般強制性搭配中,要根據(jù)其搭配詞譯成特定含義。例如:see a doctor(看醫(yī)生);see your point(明白);see through(完成)。
在極強強制性搭配尤其在習語中,“see”可能失去了“看”的原意。例如,As a leader,he made a wrong decision as he did not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作為領導,由于沒能全面看待問題,他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成語“Not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雖然可直接翻譯成“見樹不見林”,然而,“see”在此習語中,既不指看“樹“,也不指看“林”,而是指人看待問題“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其二,翻譯時,首先要考慮目標語中極強強制性詞語搭配習慣,其次要考慮一般強制性搭配,最后才是開放式搭配。例如,大風大雨造成了電力中斷,并引起交通混亂,給人們上班帶來了困難(Strong wind and heavy rain caused power outrages and snarled traffic,which made it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go to work.)。此句中“大風大雨”的“大”,在漢語中意義相同,譯成英語就要用“strong wind”或“heavy rain”,如果換成漢語對應的英語“great”或“big”均不得體,也很難用其他詞替換,它們屬于極強強制性搭配。而“電力中斷”和“交通混亂”的英語翻譯,可以用“power interruption”“power cuts”“power dump”“blackout”等代替“power outrages”;用“traffic disturbance”“traffic chaos”“transport chaos”“traffic confusion”等代替“snarled traffic”則屬于一般強制性搭配;其余的則屬于開放式搭配。
梅森認為,選詞差異是造成翻譯中源語與目標語分歧的主要原因,適當調(diào)整詞語搭配是保證譯語質(zhì)量的前提[6]。建議從3個方面考慮詞語搭配策略。
(一)按語法選擇詞語搭配
英漢語言都有其語法規(guī)范,在雙語轉(zhuǎn)換時,只有遵守目標語的詞語搭配規(guī)則才能得到譯語文化的認可。例如:“足夠好”,英譯搭配是“good enough”;“尋找或照顧某人、某物”,英語“l(fā)ook”要與介詞搭配才能作為賓語,分別譯成“l(fā)ook for/after somebody or something”。又如:他熟悉這種機器的性能(He is familiar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machine.)。漢語動詞“熟悉”,轉(zhuǎn)換成了英語“be+形容詞+介詞”結(jié)構。這些都是語法規(guī)范在約束著雙語的詞語搭配定式。
(二)按語境選擇詞語搭配
語境即“語言情境”,既指具體的上下文,又包括與言語行為有關的時間、地點、文化、心理等廣義的社會文化語境[7]。在翻譯過程中,按語境選擇詞語搭配主要強調(diào)交際過程、語用行為對詞語搭配的影響。因為在實際交際中,語言使用者往往基于當時的語言環(huán)境、自己的心情和民族文化習慣等“有感而發(fā)”,形成特定語境下的詞語搭配。例如,“蜜蜂是在釀蜜,也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釀造”通常與可以發(fā)酵的東西搭配構成述賓結(jié)構,極少與“生活”搭配,但此處“釀造生活”與具體語境聯(lián)系起來理解,就是非常完美的超常規(guī)搭配,它形象地反映了釀蜜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共性特征:蜜蜂般的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甜如蜜的生活??勺g成“Bees are making honey and brewing life as well,not for themselves,but for the sweetest life of human beings.”用“brewing life”翻譯“釀造生活”,漢語搭配的寓意就形象地體現(xiàn)在英語中了。又如,對于許多有色選民來說,一提到就業(yè)中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就好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果把“一石激起千層浪”直譯成“A tossed stone raises a thousand ripples”,在西方文化中,很難表達出人們對就業(yè)中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的憤怒。在此語境中,用“a red flag”代替“A tossed stone raises a thousand ripples”,譯成“The talk about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is a red flag to many colored voters.”效果可能更好。雖然“The talk…is a red flag…”不符合常規(guī)搭配,但它形象地傳達了在那種語境下選民的情緒,就像西方文化中的西班牙斗牛場景,公牛一見紅布就處于亢奮狀態(tài),憤怒而猛烈地攻擊對方。
(三)按慣用法選擇詞語搭配
搭配的定式化是社會約定俗成的結(jié)果,除了語法、結(jié)構因素外,決定一個詞必須與另一個詞搭配的根據(jù)是慣用法規(guī)范[7]。按慣用法選擇詞語搭配主要體現(xiàn)在較強強制性搭配中。由于慣用法通常具有非重構性、非替換性和非修改性特點,并且構成慣用法的單個詞語的意義既不明確,又很難推知,按慣用法選擇詞語搭配,通常要把慣用法,尤其是習語作為整體來看待。建議采納以下幾種策略[8]:
(1)對應式翻譯。如果雙語詞語所指一致,句法關系和思維表達基本對應,則可在目標語中尋求“對應體”,進行對應翻譯。例如:風塵仆仆(travelstained);嚇得魂不附體(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過眼煙云(passing winds);逃之夭夭(take to one’s heels);等。
(2)平行式翻譯。指漢英雙語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思維習慣,以不同的詞語搭配組合方式表達同一概念。例如:接電話(answer the phone);亂七八糟(at sixes and sevens);疑神疑鬼(be afraid of one’s shadow)。只要雙語語義能基本對應,含意沒有很大改變,可平行翻譯,以發(fā)揮本族語的優(yōu)勢,達到最佳翻譯效果。
(3)替代式翻譯。指在雙語翻譯中,采用適當調(diào)整和變通的手法以代替原語的詞語組合,實現(xiàn)易詞或易句而譯。例如:煙消云散(completely vanish);東山再起(bounce back);雞皮疙瘩(goose bumps);膽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替代式翻譯是選擇目標語詞語搭配最常用的策略,它沒有固定的模式,詞語搭配是否得體取決于譯者的語言功底和靈活創(chuàng)造與變通的能力。但切記翻譯時不可望文生義,避免諸如“the Milk Way”(銀河)被錯譯成了“牛奶酪”那樣的翻譯笑柄。同樣,避免漢英字面對應,而含義“不對應”的對應翻譯。例如,“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如果譯成“骨鯁在喉”很可能誤導讀者。因為英語指以骨頭卡在喉嚨為借口不愿說話,而漢語指有話不得不說,兩者語義基本相反。
(4)接受部分意義流失的折中搭配。除了開放式搭配,有些固定搭配在翻譯成目標語時都會有部分意義流失。例如,主謂搭配“瑣事纏身”,“纏身”指“動彈不得”,形象地表達了“忙于各種事務而無閑暇時間”。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表達,只好折中譯成“Trifles take up(waste)one’s time”,“纏身”的形象效果和意義完全喪失了。又如,“下傾盆大雨”無論譯成“Rain cats and dogs”,還是“(a heavy)downpour”“a flood/torrent of rain”“a pounding”“continuous torrent”等,都失去了“傾盆”的形象意義。
同樣,翻譯述賓、偏正等結(jié)構也存在部分意義流失的折中搭配。如“拋磚引玉”,英語通常譯為“throw (fling away)a sprat to catch a whale”。此譯法,一是失去了“拋磚”和“引玉”的形象意義;二是概念意義也稍有改變。在英語中通常指“舍小圖大”,而非漢語自謙的說法,“先講自己的粗淺觀點,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9]。雖然也有“tossing out a brick to get a jade gem”或“use the little to get the big”等譯法,但都不是英語文化接受的最佳翻譯。
(5)接受目標語詞匯空缺的不可譯搭配。由于語言使用者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差異等,在雙語轉(zhuǎn)換時目標語中詞匯的空缺現(xiàn)象普遍存在,翻譯時需要靈活應變。例如,漢英翻譯“竹子”,因為竹子不是英國土生土長的植物,在英語中詞匯空缺,只好譯成“bamboo-shoot”(竹芽)。而“……的發(fā)展之快如雨后春筍”的英語搭配就更靈活多樣。隨機搜索“百度翻譯”,可見如下搭配:“sprout up”“mushroom”“spring up”“burgeon”“the flurry of”等,沒有一例采用漢語搭配??梢姡⒄Z國家的人不習慣用“bamboo-shoot”描述發(fā)展速度。因而,“雨后春筍”的形象比喻在英語中很難反映出來。
搭配是語言中詞與詞在選擇限制規(guī)律下的共性關系。英漢雙語詞語搭配的強制性程度因詞而異,從較強強制性搭配到開放式搭配不等。翻譯時,通常要考慮雙語詞義的多個層面,如基本詞義、語境詞義、慣用法詞義等。除了雙語基本詞義的內(nèi)涵和外延完全對應可直譯外,詞與詞的搭配語境、搭配習慣,部分意義流失的折中搭配,詞匯空缺的不可譯搭配等都要在目標語中考慮到。通過分析詞語搭配強制性程度和應對策略,可以看出詞語搭配是否得體決定著譯語的質(zhì)量。
[1]許國璋.許國璋論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1:27-39.
[2]FIRTH JR.Paper in Linguistics 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111.
[3]PEARSALL J.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70.
[4]RICHARDS JC,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3rd edition)[Z].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2:135.
[5]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22-130.
[6]陳吉榮.論梅森的語篇翻譯研究新發(fā)展[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7]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58-159.
[8]李俠.英語習語等效轉(zhuǎn)換漢語成語模式探析[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綜合版),2012(4).
[9]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194-195.
(編輯:文汝)
H159
A
1673-1999(2016)07-0075-03
李俠(1962-),女,安徽建筑大學(安徽合肥230601)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教學、翻譯學;許海燕(1970-),女,安徽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外語教師發(fā)展。
2016-03-22
安徽省教育廳2016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英漢短語等效翻譯策略及審美功能研究”(SK2016JD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