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金鎖
摘要: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對粉塵爆炸實驗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各配件安裝簡便,操作方便,現(xiàn)象明顯,安全可靠,經(jīng)濟環(huán)保,成功率高。既適合教師課堂演示,也適合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實驗裝置和進行實驗。
關(guān)鍵詞:粉塵爆炸;爆炸極限范圍;實驗改進;安全教育
文章編號:1005-6629(2016)2-0067-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問題的提出
粉塵爆炸實驗是中學化學的一個重要實驗,成功完成該實驗,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對爆炸原理的認識也更加深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安全意識。然而,不少化學教師反映按照教材中要求的裝置(見圖1)及做法,實驗難以獲得成功。原因是教材中的實驗裝置有3點不足:一是所用器材因為是金屬罐不透明,學生無法觀察到粉塵燃燒及發(fā)生爆炸的過程;二是實驗成功率不高;三是教材中裝置制作較難,所用材料不容易找到?;谏鲜銮闆r,近年來有不少化學教師對該實驗進行了改進,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粉塵改進:由于面粉易吸水潮濕且顆粒較大而不易點燃,因而有些老師把面粉放在鍋中炒,或烘烤,或放在微波爐里進行加熱使其干燥。(2)火源改進:有些老師把蠟燭引燃改為用低壓電源的電熱點火器點火,或在220 V電壓下使銅絲因過重電荷產(chǎn)生電火花點火。這些改進效果雖較好,但制作過程復雜、操作不便,還存在安全隱患,更不適合學生動手進行實驗。(3)反應器仍用金屬罐:金屬罐存在—定的不安全因素,且不易觀察容器內(nèi)實驗現(xiàn)象,制作也較復雜。(4)反應器材料改進:將金屬罐改為各種硬質(zhì)塑料瓶或塑料桶。這些改進雖能增加視覺效果,但有些容器反應空間太小,且制作過程十分麻煩,不利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
粉塵只有懸浮在空氣中并分布得相當均勻,達到一定濃度時才會爆炸。顆粒越細的粉塵密度越小,越容易懸浮在空氣中,并易與空氣混合得均勻。顆粒大于400微米的粉塵則較不易懸浮在空氣中,也不易與空氣混合得均勻,即使用強點火源也不太可能爆炸。依據(jù)粉塵爆炸的原理與條件,結(jié)合近些年來粉塵爆炸實驗改進的經(jīng)驗,粉塵爆炸實驗應滿足以下要求:(1)用食用油壺做反應器。用透明塑料壺代替金屬罐做反應器,不僅避免了實驗危險性,而且可以方便地看到隨著輕輕吹氣,粉塵向上移動的情況、蠟燭燃燒情況及粉塵燃爆情況,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粉塵爆炸原理的認識,理解面粉廠、淀粉廠要避免明火和火星的緣由。(2)反應器應足夠大并有良好的密封性。反應中產(chǎn)生大量的熱是實驗成功的必要條件,反應器的氣密性是實驗成功的關(guān)鍵。為了保證實驗中能產(chǎn)生大量的熱,需要反應器在蓋好蓋子后,蠟燭仍可以繼續(xù)燃燒。因此,選用較大容積的容器(4~5L的食用油壺)做反應器,既保證了實驗成功率,又防止了容器中大量的熱不會把反應器熔化。(3)用食用淀粉做粉塵。食用淀粉顆粒直徑比面粉小,更容易燃爆。(4)用漏斗形容器替代桶形容器盛放粉塵,并向上鼓氣,便于粉塵沿漏斗壁向上成霧狀運動,利于粉塵與空氣混合均勻。(漏斗頸內(nèi)放置一個合適的鐵釘,吹氣時由于鐵釘在漏斗頸內(nèi)不斷上下、左右振動,可以保證氣體不斷從鐵釘帽四周向燃著的蠟燭吹起大量霧狀的粉塵,確保該實驗成功)。(5)用嘴吹氣比洗耳球和氣唧給粉塵鼓氣更易控制氣流大小。
2 實驗過程
2.1 實驗用品
儀器:三腳架(或兩塊磚頭)
材料:食用淀粉、2個5L空色拉油壺、1個開塞露、1m長乳膠管、火柴、紙條、3~3.5cm長鐵釘1個、剪刀、硬紙板、粗鐵絲1根、透明膠帶、5~6cm長蠟燭1支
2.2 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見圖2。
實驗裝置的制作如下:
(1)制作密封反應器。把2個大小相等、品牌相同的5L色拉油空壺洗凈,一個壺從底部向上16cm處用剪刀剪下來,把口剪齊(用帶底的小的部分);另一壺從底部向上6~7cm處剪下來,把口剪齊,用壺底部蓋住大壺口,修剪到密封為準。由于油壺外壁凹凸不平,是很好密封的。
(2)修平大壺底部。剪一個直徑稍小于15.8cm的圓形硬紙板,剪好后放在大壺底部,平整后用透明膠帶把硬紙板與大壺底部固定,使得大壺底部平整,好放置蠟燭。
(3)制作并安裝塑料漏斗。從藥店買一個開塞露,擠去液體,用剪刀從最大直徑處剪開來,洗凈即成一制作好的漏斗(頸內(nèi)放有鐵釘),見圖3。 把粗鐵絲燒紅,按照漏斗頸部直徑尺寸,在大壺底部垂直燙一個孔(距離壺壁約4cm處),把漏斗從壺里向外插出(要保證密封,不能漏氣)。
(4)連接漏斗與膠管,把1m長乳膠管與漏斗頸部下端相連接。
(5)在大壺底部固定蠟燭。加熱熔化蠟燭底部后把蠟燭粘接固定在大壺底部硬紙板上(位置在距壁約4cm處)。
2.3 實驗操作步驟
(1)把鐵釘放進漏斗。
(2)稱1.5g淀粉,用紙條送入漏斗內(nèi)。
(3)把大壺放在三腳架上,或放在側(cè)立的兩塊磚上。
(4)點燃蠟燭,立即蓋嚴大壺,馬上用嘴輕輕從膠管末端向漏斗吹氣。吹氣時,用勁不能太大,否則吹起的粉塵不會形成霧狀,不利于均勻分布。正確的吹氣方法是:眼睛邊看邊輕輕估摸著吹,吹的力度能夠使粉塵均勻地向上呈霧狀懸浮起來并散開,當粉塵包圍了火苗時,隨著“嘭”的一聲就會看到大火把蓋子沖開,爆炸現(xiàn)象非常壯觀。這時,大壺中的蠟燭火焰并沒有熄滅,再蓋住大壺,進行第二次吹氣,又會聽到、看到與第一次同樣的現(xiàn)象。加淀粉1.5g可做實驗2~3次。如果密封處夾上一根細鐵絲,讓反應器漏點氣,則每次向上吹起粉塵后,都可以聽到“啪”的一聲,可連續(xù)做多次,但看不到有火焰產(chǎn)生。
2.4 改進后的優(yōu)點
(1)實驗裝置所需材料易得,充分利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各配件安裝簡便,操作方便,現(xiàn)象明顯,安全可靠,經(jīng)濟環(huán)保,成功率高。便于教師演示,也便于學生獨立操作。
(2)學生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粉塵爆炸的全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爆炸發(fā)生的原理、條件有更深刻的理解。
3 問題與討論
3.1 蠟燭不能過長、火焰不能太大
蠟燭5~6cm長、火焰不需要太大(一般即可),目的是為了防止蓋子被燒壞。
3.2 制作反應器的兩個油壺要大小、牌號相同
用作反應器的油壺,必須是大小、牌號相同的,這樣便于密封。
3.3 促使學生養(yǎng)成防止粉塵爆炸的意識與習慣
在日常生活及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粉塵隨處可見,它在爆炸前毫無征兆,但爆炸能產(chǎn)生極大的能量,其危害是觸目驚心的。通過成功的粉塵爆炸實驗,能使學生理解其爆炸原理、特點,有利于學生了解發(fā)生粉塵爆炸的條件:(1)粉塵本身具有可燃性;(2)粉塵具有相當大的比表面積;(3)粉塵懸浮在空氣中,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極限范圍內(nèi)的混合物;(4)有足夠的點火能量。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防止粉塵爆炸的意識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