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資中縣特殊教育實驗學校(641200) 饒 瓊
?
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見
四川資中縣特殊教育實驗學校(641200)饒瓊
目前,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普遍的做法是讓他們和正常的孩子在一起接受教育,這樣能有效地避免過于特殊對兒童造成的二次傷害。隨班就讀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要達到融合教育的目的,就要創(chuàng)設和諧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統(tǒng)籌兼顧,面向全體學生。多種形式,加強訓練。
融合教育特殊兒童普通兒童
所謂融合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納入一般的教育系統(tǒng)中,讓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和一般學生一起接受教育。目前,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一些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普遍采取無差別化教育,即讓特殊孩子與正常的兒童在一起接受教育。這樣,就能有效地避免過于特殊對兒童造成的二次傷害。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學校,一般采用隨班就讀的方式來使特殊學生融入學校教育體系。這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在小學階段,即在普通班里讓特殊兒童與同齡兒童一起學習和活動,教師根據(jù)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給予實施個別化的教育訓練,使他們學有所得,與同伴一起成長。怎樣才能讓這些孩子融合到普通學生中呢?
對任何學生來說,在一個寬松、安全、愉快的環(huán)境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思維才能被激活。這對特殊兒童尤其重要,因此,作為教師,要為特殊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心理安全、愉快的環(huán)境,提供給他們一塊適合學習的土壤,使他們和其他孩子一樣能安全而愉快地進入課堂學習,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
這對普通班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有較高的教學藝術,更要掌握學生的心理,懂得教育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還要具有對教育事業(yè)的強烈責任心,關心每個孩子,尤其是特殊的孩子。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具有平等的觀念,把特殊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看待,真正從內心接納、賞識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時,還要教育普通的孩子,讓他們學會尊重、關愛班里面每一個孩子,特別是特殊的孩子,要和他們做朋友,彼此互相關心幫助。另外,老師還要一顆細膩的心,善于觀察每一個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等,抓住時機展開針對性的教育,使他們在某些方面能有所突破,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得到較快的發(fā)展。
只有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才能收到效益的最大化,對融合班級的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思路、教學方式、教學方法都要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我根據(jù)融合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zhèn)湔n,特別是備好學生,確定多層次的教學目標,選擇不同層次的教學方式,這樣使他們在學習中能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來進行不同的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這樣,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fā)展。
同時,由于融合班教學的特殊性,在展開教學時我更兼顧特殊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座位的安排上,讓特殊孩子坐在教室中心的位置,并安排樂于助人、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和他同桌或同組,讓他們學習能互相幫助。在課堂上,專門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給他們思考回答,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對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則啟發(fā)他們思考,認真傾聽,并能重復其他學生的回答。這樣,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習潛能得到更好的挖掘,逐漸跟上班上的其他學生。
在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中,必須始終堅持個別化教育的原則,根據(jù)孩子能力和需要,針對特殊孩子的個性特點,安排不同的個訓時間,運用多種教育形式,提供不同難度的個訓活動材料,加強個別訓練,以便使特殊孩子能得到適合其自身發(fā)展水平的教育,真正從中獲利。
要使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取得成效,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資源,教師應和家長一起互相溝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為小學教育的延伸和補充。教師應從轉變家長觀念入手,為特殊兒童父母提供一些有關的專家論文,以減輕特殊兒童家長的不安和焦慮,逐步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關系。其次,教師隨時敞開教室的大門,教育目標和教育措施,同時,吸收特殊兒童家長為家委會代表,讓他們參與班級的教育,在和其他家長的交流中,獲得有效的科學育兒經(jīng)驗,也使他認識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只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教師積極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特殊兒童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
融合教育體現(xiàn)了一體化的特教新理念,能為特殊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最少限制環(huán)境。使特殊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和個性、情感、交往等社會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經(jīng)過實踐探索,我覺得對隨班就讀的特殊兒童首先要有愛心、細心、耐心和責任心。其次,還要掌握特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個別訓練,營造一個最少受限制的環(huán)境,使他們和同齡孩子一起健康、快樂、幸福地成長!
(特約編輯左蕓)
G61
A
1007-9068(2016)2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