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市場越來越適合財富再分配,而漸漸遠離實體經濟,就是說,它抑制了財富創(chuàng)造,鼓勵了通過金融投機而實現財富分配。所以我認為,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包含金融結構的調整,努力實現金融資源對實體經濟的有效配置。
實際上,中國當下的金融投資已經發(fā)生逆轉,一個高風險、低收益的時代已經開啟,而我更期盼一個大量貨幣投機的資金更多地變成安靜、平和的資本,更期盼實體經濟的利潤可以有效回升,而更多的“后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特征更加明顯。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按照美國規(guī)則改革中國金融體系,中國將永遠處于被動地位,永遠處于被盤剝的地位。當然,中國必須要搞市場化改革,但那是為了中國的經濟效率,而在整個改革過程中,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把握一個根本方向:市場化改革必須以維護中國全體國民的核心利益為根本目標,同時,這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
但是過去,我們一方面要中國經濟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但金融改革卻不斷地走向金融資本主義方向,這是不是中國改革中的一個重大誤區(qū)?要知道,金融改革是牽涉面最廣的經濟改革,它決定著經濟所有方面的意識與行為取向。更重要的是,金融改革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和財富的保全與完整。
如果說實體經濟是“固體”,它所形成的機器、廠房等“固態(tài)資本”,搬走的難度很大,成本極高;但金融實際是實業(yè)資本的虛擬形態(tài),它會在資產和貨幣之間迅速轉換,由于資產價格的不斷變動,所以從資產到貨幣的不斷轉換過程中就存在套利的可能。如果極致情況發(fā)生,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固態(tài)的實業(yè)資本已經變成空殼,虧損累累,而實業(yè)資本的價值已經被金融資本吸干了。而一切都發(fā)生在悄無聲息之間。所以我們說,金融改革關系到中國國民經濟和財富的保全與完整。
金融還有另一個基本特征:效率極高。實體經濟從貨幣形態(tài)的資本到實物商品、再從實物商品到貨幣形態(tài)的資本——實業(yè)周轉的過程一般比較長。一個效率很高的實業(yè)企業(yè),一年之間周轉4次,已經很好了。但金融不一樣,金融交易一天就可能周轉4次。所以,實業(yè)企業(yè)的商品周轉,相對于金融周轉過程不知道要慢多少倍。所以,如果我們要構建一個以實體經濟為本的金融體系,我們根本用不著太高的金融效率。但當今世界、包括中國金融業(yè)都在追求越來越高的金融效率。
金融危機告訴我們,這不是什么好事。金融效率旗幟之下,更多的效率體現為金融的自我循環(huán)。我們中國必須防止這樣的事情進一步惡化。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在中國金融業(yè)聽到最多的說法是:美國是金融過度引發(fā)危機,但中國卻是金融不足,應當放松管制,而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其實我們今天已經看到了結果?;ヂ摼W金融亂象就是典型事例。
上海企業(yè)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