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云
?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張海云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寫作文不僅要著眼于提高書面表達的能力,而且還要關注寫作者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精神世界的構建。作文要真實地展現(xiàn)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因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離開了豐富多彩的生活進行寫作,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那么如何讓作文與生活緊密結合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有學生抱怨說,我們整天忙著上課、寫作業(yè)、考試,哪有時間關注生活?更別提與生活親密接觸了……其實,上課、寫作業(yè)、考試就是生活,是學生特有的生活。比如《一節(jié)有趣的課》《自習課剪影》《上學路上》《家長會后》《高三的一天》……這些文題哪一篇不是源于學生生活,又有哪一篇不能寫出真情實感?學生有學生的生活,只是作為學生,你沒有關注你的生活,沒有有意去積累罷了。
《新課標》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泵刻焐蠈W,只要留心一下,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起早的不只是清潔工和學生,還有許多頂風摸黑送孩子上學的家長。你還會發(fā)現(xiàn):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騎電動車或坐汽車上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了;馬路越來越平坦了,也越來越擁擠了;路兩邊的平房越來越少了,樓房越來越多了,門店也越來越漂亮了……生活每天都在發(fā)展變化著,只要你去關注,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來。
每個人都是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同學們要想寫好作文,除了關注生活外,還要拓寬認識空間。討論、評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是拓寬寫作思路的好方法。
每個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信息,有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和感悟。大家聚到一起,總會談論一些生活現(xiàn)象或話題,你除了要積極參與其中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外,還要注意積累其他同學的觀點,最好記下來。這樣不僅可以督促自己積極思考,還可以拓寬認識空間,為寫作議論文積累觀點。
作為語文教師,我在話題評論上做了兩項訓練:一項是開辟“小組貼吧”,一項是課前話題討論。“小組貼吧”以前后六人或八人為一個小組,老師定期給一個話題,小組成員圍繞話題展開討論,老師就觀點或語言給予表揚并在課堂上朗讀展示。課前話題討論是由學生自己找話題,按學號輪流主講,其他同學參與評論。這些話題討論內容都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的素材。
生活處處有文章,同學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見解評價,也就有了傾吐的需要,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要及時寫下來。可以用日記記錄下來,也可以用書信與好朋友交流,還可以編寫短信,發(fā)微博,傳微信等。這樣,既表達了思想、感受,又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次次練筆。
再者,生活日新月異,變化多端,即時事件中也往往蘊含著極佳的練筆契機,同學們應珍視這一重要的寫作資源,敏銳地捕捉、開發(fā)、利用這些稍縱即逝的資源,將練筆深入,擴大化。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新鮮的材料,都可以成為練筆的內容。只要稍加留意,同學們就不愁沒有東西可寫。
生活的真實,往往會使人產生真切的情感;生活的新異,常常會觸動同學們敏感的情思;生活的矛盾,又總會激發(fā)同學們熱情的評價。同學們要主動寫下這些情感、情思和評價。這樣,通過觀察、記錄、交流,不僅能占有大量鮮活的寫作素材,而且能切實感受到時時處處有生活,使自主觀察、思考、表達生活的意識、興趣、能力、習慣均得到有效培養(yǎng)。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充實,才會表達出、發(fā)抒出真實的深厚的情思來?!鄙钍菍懽鞯脑慈?,寫作是生活的再現(xiàn)。寫作離不開生活,生活也因寫作而精彩。我國的許多名勝古跡就是因為文學作品而使它們更有名,如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赤壁磯等;一些植物也因為文人的筆墨而使它們有了特殊的美,如梅、蘭、松、菊、蓮花等;更有東坡肘子,鱸魚、荔枝……因蘇軾、辛棄疾、杜牧等一些文人的詩詞而成為揚名大江南北的美食。就是一些歷史名人聞名后世的程度也往往受文學作品的影響。
因此,關注、搜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更要及時地記錄生活,再現(xiàn)生活,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時間久了,你不僅發(fā)現(xiàn)生活是美的、豐富多彩的,而且,生活也因你的書寫而變得與以前不一樣了,變得更讓人喜歡了。
生活是多樣化的,每個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異彩紛呈的。作文,就是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反映。寫出真實的、獨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
★作者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