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友于
(臺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解讀佛的教育
郭友于
(臺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佛學是教人了知世界和人生,以及教人道德建設和精神修養(yǎng)的一門學問,它對于人的道德建設和精神修養(yǎng)是有積極作用的。佛學的世界觀和科學是一致的,佛學的人生觀是樂觀向上的,佛學著重研討心,科學著重研討物,佛學與科學是相輔相成的。
佛學;科學;悟空;正信
(一)佛學的世界觀。
佛教本義是佛的教育,佛教的學問稱佛學。
人的認識是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做出的判斷。人們把看到的形相稱為物,把物與用聯(lián)在一起,又稱物為事物;人們把看不到形相的稱為空。形相是事物之間有差異,事物之間的差異,稱為事物的特性或特色;看不到形相是事物之間無差異,稱為事物的共性或本性。佛學把事物的特色簡稱為色,把事物的本性簡稱為空,認為事物都是由色與空組成的?!缎慕洝分v“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89”佛學把事物的主體稱為因,把事物的客體稱為緣,認為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生,因緣離散性空,色與空、因與緣都是相對的,是可以相互轉換的,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佛學把人認識的世界,稱為緣起性空。
(二)佛學的方法論
看到的物是不斷變化的,稱為事物的現(xiàn)象;看不見的空是不變的,是事物的本性。佛學教人不要只看到事物的現(xiàn)象,還要去認識事物的本性。事物的現(xiàn)象與本性是可以相互轉換的,所以佛學教人認識事物要辯證。佛學講的法不僅代表事物,還代表認識事物的方法。佛學講法無定法,即是講認識事物的方法是無定法——辯證法。
人的認識來自實踐,是人在與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感覺得到的。人的感覺,是由感知和覺知組成的。事物之間無差異,人不能認識的稱為感知;事物之間有差異,人能認識的稱為覺知。覺知即認識,它可以用語言文字表述;但感知無法用語言文字表述,它即是事物的本性空。感知無法相互交流,它是要人親自去悟的,所以又稱感悟。認識的空有相對的物,感悟是有心沒有悟到物,所以佛學把感知稱為悟空。悟空的空沒有相對的物?!缎慕洝分v“諸法空(注:是悟空的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不減。[1]90”佛學又稱悟空的空為了生死、出世。悟空是指事物的本性是要去感悟的,悟空是教人要去實踐、去接觸實際,去接觸實際才能知道事物的本性,才能去認識還不認識的事物。
辯證法是認識已認識事物的方法,實踐悟空是認識還不認識事物的方法。人認識事物既要認識空又要悟空,所以佛學的方法論又稱空論?!督饎偨洝啡臎]有一個“空”字,但通篇充滿空的智慧——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心經》全文只有一個“心”字,其內容是一心講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空相??帐鞘挛锏谋拘杂质鞘挛锏默F(xiàn)象、是人的認識功能又是人的認識范圍、是人的心又是人的精神境界;認識空、悟空都是教人不僅要認識事物的現(xiàn)象,還要去了知事物的本性。《金剛經》和《心經》是教人了知世界和人生的佛經。
(一)佛學教人要離苦得樂
人到暮年,常會感嘆人生苦短。覺得苦,應該感到人生長;感到短,應該覺得人生樂。感嘆人生苦短,說明人生既有苦還有樂。離苦得樂是人生的共同愿望,佛學又是教人離苦得樂的一門學問。
苦與樂是人的一種感覺,同一件事,有人覺得苦,有人感到樂。人的認識與實際不一致,就會有煩惱和痛苦。佛學把苦的根源歸結為“無明”——不能正確認識世界和人生?!栋舜笕擞X經》講“心無厭足,為得多求,增長罪惡”。①摘自凈空法師的《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所以人才會有煩惱和痛苦。佛學認為“心為惡源”,①要離苦得樂就要修心,就是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人生。
(二)佛學教人要去惡從善
人的認識從實踐中來,修心與修行是不可分的,修心要從修行做起。修行的過程是去惡從善的過程,稱積功德、又稱修福。佛學把人的行為稱為造業(yè),認為人造業(yè)都會在現(xiàn)世或后世得到報應,善業(yè)得善報,惡業(yè)得惡報;人生的境遇是人前世造的業(yè),在今世得到的果報。因果業(yè)報論是佛學教人去惡從善的重要理論,它有兩個積極的作用:一是它可以回答科學無法回答的問題,減輕人的煩惱,安撫人的心靈;二是它告誡人莫作惡,引導人行善。
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來說,因果業(yè)報論已被大眾所接受,但因果業(yè)報用于個人是否科學,卻無法考證。不過,總不應該用自然科學的實證觀點,去否定它的社會價值。
(三)佛學教人要普度眾生
修行與修心不好分,佛學把修行與修心的過程,分為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個階段,合稱六度。布施是發(fā)善心行善事,是正向行善。持戒是不作惡,是反向行善。發(fā)善心行善事是動機善,不作惡是效果善,動機善不一定有善果,所以佛學把持戒放在六度之首,布施放在持戒之后。發(fā)善心行善事不一定有好報,甚至會受到屈辱和挫折,這時要忍辱。動機與效果不一致,一定是自己有過錯,知錯能改稱為精進。要改先要找出產生過錯的原因,找原因是不容易的,需要斂心專一才能明事理,這稱為禪定。原因無非是認識有錯,或者是能力不及,改正提高了稱為般若。般若又稱智慧,智慧不僅指認識,還包括能力。
六度體現(xiàn)了佛學?;垭p修的主張,即既要去惡行善,又要在去惡行善的過程中,不斷增長能力提高認識。修行和修心的過程,是六度不斷循環(huán)向前推進的過程。佛學教人不僅要度自己,還要去普度眾生,度自己的過程,也即是度眾生的過程。
(一)丟掉妄心求真心
六度的過程既是去惡從善的修行過程,又是增長能力提高認識的修心過程。心即是人的精神境界,修心即是教人要提高精神境界。佛學把人的精神境界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個層次。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合稱六道,為凡界。地獄代表怒,是把別人都看作是鬼的人的精神境界;餓鬼代表貪,是貪得無厭人的精神境界;畜生代表癡,是沒有理性人的精神境界;人代表有喜、有悲,即常人的精神境界;阿修羅代表慢,是能力強但很傲慢人的精神境界;天人代表喜,是賢良人的精神境界。凡人的精神境界始終是在這六道中反復變化,佛學稱之為六道輪回。《華嚴經》中有這樣一個典故,釋迦牟尼佛在證悟后驚嘆:“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保?]220佛學教人悟空,就是教人要放下妄想執(zhí)著,出離人認識的世界,才能證得如來智慧德相。佛學把悟空、了知世界,稱為解脫。 聲聞是修“四圣諦”[2]29得解脫人的精神境界;緣覺是修“十二因緣”[2]35得解脫人的精神境界;菩薩是不但自己得解脫,還去普度眾生人的精神境界;佛是德行圓滿人的精神境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合稱為四圣,是圣界。
修心的過程,是逐步由凡入圣的過程,即:勿怒,勿貪,勿癡,勿悲,勿慢,識空(知道尊重人愛惜物),悟空,普度眾生,德行圓滿的修心修行過程。人認識的心有相對的物,佛學把有相對物的心稱為妄心,把沒有相對物的心,稱為真心。修心的過程,是不斷丟掉妄心去求真心的過程,是教人要不斷增強認識功能,擴大認識范圍的過程。
(二)漸悟
佛學把不符合實際的思想稱為妄想,把符合實際的認識稱為正覺。人要丟掉妄想,是不容易的,佛教人念佛是丟掉妄想既簡單又方便的方法。念佛不僅要用口念,還要用心念。念即意念、思想,佛即實際,用心念佛是念念要想到佛(思想認識要與實際對照),事事要按佛教導去做(丟掉不切實際的妄想)。念佛的過程,是不斷丟掉妄想,使思想與實際相一致的過程,所以講念佛能滅無量罪。要做到一心念佛,在于堅持,念佛修心的方法,稱為漸悟。
(三)頓悟
佛經中有許多頓悟的故事,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公案,要算是佛陀在靈山法會上拈花示眾的故事。說有一天,釋迦佛在靈山法會上,登上講臺,默默地看著大眾。然后拿起一束花,向著大眾,微微一拈。這時,大眾罔然,只有佛陀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發(fā)出了會心一笑。佛陀知道,迦葉已經悟到了本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微妙法門。于是,佛陀向大眾宣布,由摩柯迦葉傳承這一法門。
佛經中頓悟的典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說一句話,只有一個動作,或者是一聲吆喝,修行了一二十年沒有開悟的僧,頓時開悟了。這很難讓人理解,許多介紹佛法的書上,也沒有給予點破,但說穿了卻很簡單。佛法是無法用語言文字確切表述的,用語言文字表述的都不是真佛法;用邏輯思維證不到真佛法,佛法是要各人親自去悟的。頓悟,就是頓時悟到了——佛即實際,佛法即實際對人的作用、實際對人教育的方法。
漸悟與頓悟是既可分又不可分。漸悟是認識的逐步積累,漸悟是基礎,認識積累到一定時候,頓時從不認識到了知稱為頓悟。
佛學還教人要隨緣,頓悟和隨緣都是教人要尊重實際。不空想,尊重實際,去做該做的事,一心念佛或專一做某一件事,是去掉妄想執(zhí)著的最好方法。
人的認識從實踐中來,人認識的過程,是不斷接觸實際、不斷悟空的過程,也是人不斷增長認識功能、擴大認識范圍的過程。人認識的世界是有限的,不認識的世界是無限的。佛學教人悟空,是教人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認識,如果人的認識功能不斷增長,認識范圍不斷擴大,大到整個宇宙世界的事物都能了知,具有這樣無上覺悟和智慧的人,佛學稱之為佛、正遍知、如來。佛是覺悟了的人,佛是人類共同的理想追求;菩薩是人學習的榜樣。
心包虛空,量遍沙周,佛學的精神境界,比人認識的現(xiàn)實世界要豐富精彩得多。佛學把世界分為有情世界和器世界;把有情世界又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把眾生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等六道;把人分為凡、圣兩類;把由凡入圣的修行過程,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等覺、妙覺等五十二個階位。佛學把與此相應的世界,稱為華藏世界。佛經借人對神鬼的敬畏,以文學的形式,講華藏世界里的,一個個因果報應、修行成佛、和普度眾生的故事。
佛學把悟空的精神境界稱為心凈,心凈了什么都能了知,地獄、天堂、西方極樂世界都可通達。試把世上的人都當作小鬼,把世上的物都當作是亡故了的人,這就是地獄。如果把世上的人都當作佛菩薩,把世上的物都當作是給佛菩薩的供品,同一個世界,就變成天堂。心凈了,知道萬物本性空、萬物都是人的認識分出來的,只要都朝好的方面看,看到的人都是佛菩薩,聽到的聲音都是佛在說法,看到的東西都是金銀瑪瑙等七寶做的,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地獄、天堂、西方極樂世界不在身外,都在人心里,都是人精神的隱喻。神通是指人精神的通達。
佛經是借人對神鬼的敬畏,以文學的形式,講人精神世界里一個個因果報應、修行成佛和普度眾生的故事,學佛要透過故事的形式,去體悟故事里的內涵。
信佛要正信,要善于用正確的世界觀去鑒別真?zhèn)巍P欧鸬娜苏f有佛;不信佛的人講沒有佛,信佛是迷信。這應如何解讀?佛學把人認識世界里的事物,稱為世間法;把不認識世界里的事物,稱為出世間法。從世間法來說,對認識的事物,人能做出有或無的判斷,對不認識的事物,人無法做出有或無的判斷。佛是人不認識的,所以講有或無都不確切。從出世間法來說,精神與物質不可分,精神即物質,物質即精神,信佛人的精神世界里有佛,不信佛人的精神世界里沒有佛,所以講信則有,不信則無。
信佛的人說佛靈,這是真的么?人們都承認精神對人的重要作用,由此推論,信佛對人是有作用的。人做事遇事無非是:成功或失敗,好或不好。信佛的人敬佛,做事成功了或遇到好事,哪是佛菩薩保佑、是佛菩薩開恩,他(她)感恩佛菩薩;失敗了或是遇到不好的事,是自己心不誠、自己要懺悔。真正信佛的人,只會感恩或懺悔,不會責怪和怨恨,所以對信佛的人來說,佛是靈的,信佛對人的心身健康是有益的。
佛學是教人了知世界和人生,以及教人道德建設和精神修養(yǎng)的一門學問,它對于人的道德建設和精神修養(yǎng)是有積極作用的。佛學的世界觀和科學是一致的,佛學的人生觀是樂觀向上的,佛學著重討心,科學著重討物,佛學與科學是相輔相成的。
佛經的形式通俗,故事里的內涵深奧。佛學義理博大精深,內容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等的方方面面。但佛學更重視實踐,更尊重實際,因為一切用語言文字表述的理論,都是實際的抽象、是實際物的名字。理論是指路標、是導游圖,它是指引人去認識實際的。釋迦牟尼佛涅前,對弟子阿難說:我涅之后,應該“以己為島,以己為歸,舍己而外,他無所依;以法為島,以法為依,舍法而外,別無所依?!保?]29這句話是教人要相信實際依靠實際。前半句是講,自己是實際,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要解脫,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后半句是講,除己以外的人和事物也是實際,實際是走上脫之道的根本依據,除此之外,一切權威、書本都不能當作依據。正信就是教人要信實際依靠實際,既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實際,又要相信尊重客觀的實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1]陳秋平,尚榮,譯注.金剛經·心經·壇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黃夏年,俞學明,趙怡平.佛光普照——佛學[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3]迦色.圖解華嚴經[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20.
Interpretation of Buddha’s Education
Guo Youyu
(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Zhejiang,China)
Buddhism is to teach people how to know the world and life,and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eaching people spiritual cultivation as well as moral construction.Buddhist view of the world is consistent with science,and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s optimistic.Buddhism focuses on idealism, while science mainly researching materialism.Therefore,Buddhism and science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science;Buddhism;awakening to emptiness;pure faith
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1.002
2015-10-16
郭友于(1937-),男,浙江臨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