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海外文化推廣過程中,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其真正優(yōu)勢尚未得到充分發(fā)揮。采用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通過研究背景、推廣現狀、階段性成果和不足、解決措施四個部分分析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中的效力,并探討如何借助孔子學院這個平臺充分發(fā)揮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優(yōu)勢,取得更好的推廣效果。著力培養(yǎng)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漢語教師,開發(fā)適用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海外漢語教材。
關鍵詞: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海外文化;推廣;孔子學院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15)06-0059-04
新的國際形勢下,融人經濟全球化的目標定位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的發(fā)展要求,文化的交流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躋身世界舞臺的關鍵,而漢語和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國和世界對話的效果。這種情形下,孔子學院在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在孔子學院落戶世界各國十年后的今天,更多人選擇了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越是了解就越是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接受、喜歡,甚至迷戀。當然,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的過程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推廣的效力是一個值得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
1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中的途徑與需求
1.1 孔子學院是海外文化推廣的主力軍
孔子學院是由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即“漢辦”)承辦的,是海外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它秉承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qū))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qū))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fā)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fā)展,構建和諧世界。
孔子學院采用與國外學校(主要包括高校和中學)、政府、社團和企業(yè)合作等4種主要辦學模式,其教學內容和資源多由國家漢辦/孑L子學院總部提供,主要涵蓋漢語教學和文化宣傳兩個方面。由于孔子課堂(即孔子學院在海外的非學院形式的教學點)的成立,孔子學院能夠為政界、商界、教育界學生提供從學前、學位(學分)到成人的各種程度教育。由于教學面廣,參與人員教育背景復雜,課堂上的語言教學很難滿足學習者的需要,而且,在有些國家(地區(qū)),學習者會針對某些感興趣的領域提出個性化的學習需要。為此,孔子學院積極采用文化體驗、專題講座、中國之行等形式,將漢語學習和文化交流有機結合。
1.2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海外文化推廣需求
1.2.1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精神 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孔子學院中開展體育文化傳播工作符合孔子學院的建院宗旨,也與孔子的體育思想一脈相承。在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思想中,至少可以提煉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提倡“文武兼?zhèn)洹?。子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語出《論語·述而》)?!抖Y記·雜記》中也有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笨鬃犹岢鲂奚砹囍幸惨庠趶娬{人才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孔子認為“技能”的操練終極目標不是為戰(zhàn)而是為“和”;其二,重“武德”?!叭省笔侨鍖W的核心觀念,講得是“和諧”,而這前提就是需要習武之人具備武德,因此,以勢壓人、恃強凌弱是被社會所不恥的,不然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武林豪杰千古揚名;其三,注重“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和“內外兼修,陰陽平衡”。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語出《論語·憲問》)??鬃诱J為,競技能力的發(fā)展一定要與“智”和“不欲”等性情相結合才能夠做到全面。而中華傳統(tǒng)體育的巨大魅力就在于能夠通過體育操練達到“養(yǎng)生、養(yǎng)性、養(yǎng)心”的效果。
1.2.2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包括氣功、表演武術、太極拳、五禽戲、龍舟、秧歌、中國式摔跤、中國象棋、圍棋、乒乓球等數百種項目。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項目更加豐富,如蒙古族的摔跤和馬術、藏族的賽牦牛、朝鮮族的跳板和蕩秋千、苗族的射弩等,既有娛樂性,又有較強的競技性。而武術、太極拳等項目因其動作難度不大、參與者老少咸宜、且能夠滿足練習者的豪俠情結等特點而擁有較多、較為廣泛的愛好者。在有些場合,“武術”已成為“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代名詞。
對于海外人士來講,人們首先了解的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大多是武術和太極拳,究其原因有四:一是中國影視文化的影響和人們對強身健體的需求,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明星深受各國觀眾喜愛;二是這類項目沒有季節(jié)性變化和氣候要求,中國北方的冰雪項目就很難在赤道附近的國家開展;三是這類項目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室內室外均可,個人集體均可,基本上無需借助特殊器材;四是這類項目門檻較低,適合各種身體素質的人參與,簡單易學,對專業(yè)人士還有提升空間。基于這類項目獨具的優(yōu)勢,第6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與國家漢辦合作,爭取武術成為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的教學項目。
2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中的現狀
2.1 民族傳統(tǒng)體育進入孔子學院的情況
依據高幕峰《對全球孔子學院武術課程設置的調查》一文,在對63個國家回收的92份有效問卷進行統(tǒng)計的基礎上得出的數據,截至2013年3月,實際開設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的孔子學院占調查對象的34.8%,而其對開設相關課程的期望在64.1%??梢?,許多孔子學院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列為推廣手段,但發(fā)揮得不夠充分,尚未滿足市場需求。僅以教師配備情況為例,在填寫調查問卷的孔子學院中,“有武術教師”的占28.3%,“有專職武術教師”的僅占10.9%,師之甚少,生將焉附?調查顯示,在各大洲中,非洲國家學生對武術相關課程的需求量較大,滿足度不高,差強人意的當數美洲國家(尤其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民間習武人數超過10萬。
民族傳統(tǒng)體育類課程的形式主要包括:專門的武術課、武術講座、武術表演以及在各種活動中的短期武術課程。課程設置中,太極拳班成為孔子學院民族傳統(tǒng)體育類課程的先鋒陣地,開得多、開得好。統(tǒng)計數據還顯示,目前需求呼聲最高的3個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分別為太極拳(77.2%)、適合表演的武術(54.3%)和少林拳(40.2%)。這一需求與我們掌握的實際開設情況并不完全吻合。太極班、氣功班大都依據在任教師的特長所開設,缺乏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各孔子學院之間也并未通過統(tǒng)一教材等方式實現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如果更多的孔子學院能夠像挪威卑爾根孔子學院一樣分門別類地開設近十門武術課程,相信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的推廣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除主流的課程以外,有些孔子學院把握中國節(jié)日慶典等時機,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的集體項目推陳出新,效果良好。美國特洛伊大學孔子學院的舞龍舞獅表演已經成功組織幾十次了,當地學生普遍能將舞龍舞獅與中國文化對應起來,因此而選擇學習漢語的人數也逐年增多。這個經驗啟示可以利用“體育文化夏令營”“中國體育游戲”等更為靈活的形式展開體育文化的推廣。
2.2 其他教育機構中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推廣情況
隨著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百萬強”計劃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都打出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牌”。教育機構的基礎良莠不齊,但都無一例外地為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努力著。語言教育機構在興趣班上“用力”,武館等也加入了漢語教學的部分。雖然各個機構尚未聯合建立統(tǒng)一而完善的教學標準和培養(yǎng)目標,但是這種語言和文化相互滲透的做法已經初露端倪,必將在日后取得更好的推廣效果。
3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中的階段性成果及不足
3.1 民族傳統(tǒng)體育推廣的階段性成果
白1982年國家體委提出“積極穩(wěn)步地把武術推向世界”,到孔子學院中專門開設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這期間有耕耘、也有收獲。包蘊陰陽的太極功夫和京劇、書法一樣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所認可??梢哉f,通過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世界越來越了解中國了。
首先,民族傳統(tǒng)體育獲得了相對廣泛的認可。由于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不是單獨服務于競技,而是兼懷修身養(yǎng)性之使命,因而外國友人在學習強身健體本領的同時也了解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可謂一舉兩得。而且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因為對太極等中國功夫感興趣而希望進一步了解中國??梢哉f,這種與西方競技體育大相徑庭的體育形式能夠得到相對廣泛的認可實屬不易。
其次,民族傳統(tǒng)體育已經成為代表中國的一種符號。在“你認為什么可以代表中國”的海外調查中,中國美食、中國功夫兩項遙遙領先。這說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是很有可能,并且已經逐步成為中國文化海外推廣的重要標志。也正是這一事實,使海外漢語學習者有了更強的主動性。
第三,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介入使得推廣工作取得了從語言到文化的深入??鬃訉W院的工作始于語言,但絕不止于語言,文化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組成;推廣的場所主要在課堂,但絕不拘泥于教室,民族傳統(tǒng)體育讓對中國感興趣的人們走出教室、來到廣場,用各種形式來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國文化。正基于此,我們有理由把握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的文化元素,積極建立二者之間的聯系,讓更多人因漢語而迷戀中國文化,也因民族傳統(tǒng)體育而更愛學習我國的語言。
第四,圍繞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交流降低了潛在的文化沖突??鬃訉W院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聽到了一些異樣的聲音,問我們是敵是友。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就從某種程度上回應了這種質疑。這就如同好萊塢的大片走進中國,我國的《臥虎藏龍》《少林寺》也深得海外人士的喜愛,習武之人不為傷人而為健身,中國武林崇尚武德,這些武藝上的切磋沒有硝煙戰(zhàn)火,練武之人成為民間的文化使者,用滿腔的熱情消釋了原存戒備的冰峰。我們是拿出了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和世界人民共享,這大大降低了潛在的文化沖突。
3.2 民族傳統(tǒng)體育推廣中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言,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機構中上座率是不夠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不得不深人研究,尋求事半功倍的解決方法,那就是教師和教材。
首先,師資力量不能滿足需求是一個不能逾越的問題??鬃訉W院的教師普遍經過多輪選拔,基本具有使用目的國語言無障礙交流的能力、精湛的漢語語言學知識和教學技巧,還有的身懷多種才藝。但術業(yè)有專攻,赴任前的太極拳基本路數培訓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體育文化的傳播水平,武術不是花拳繡腿,也需要專業(yè)水準。因此,國家應在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上有所側重,使孔子學院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課程成為文化宣傳的主要陣地。應該讓外國人明白,不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電影中的功夫,但是會功夫的中國人就是真正練過的。也許不是每一位漢語教師都會武術,但是他們都深諳武術與文化之間的密切聯系,武術不能停留在動作的模仿和技藝、器具等層次上,而應該關注其背后的體育文化價值。由此可見,建立一支擅長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教師隊伍十分必要。如果短時間內向海外輸送專業(yè)教師有困難的話,利用當地武館培養(yǎng)本土專業(yè)教師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其次,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亟待解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很顯然,我國的武術教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教學和推廣的使用需要。根據所掌握的數據顯示,目前也已 子學院官方教材中沒有一本是專門講解武術的。根據孔子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2012-2020)主要任務中“建立健全國際漢語教材和教學資源體系”的要求,應該致力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類教材的編寫和教學資料的開發(fā)。有理由認為,之前教材開發(fā)的短板有兩個主要成因:一是有些術語無法在其他語言中找到對應的解釋,二是對武術動作等操作性強的內容沒有合適的規(guī)范方法。
4 中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海外文化推廣中的對策
4.1 教師的培養(yǎng)和選拔
如何才能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建設?本文認為,教師的培養(yǎng)和選拔需要將短期應急和長期規(guī)劃結合起來。
長期規(guī)劃可以嘗試以下兩種途徑:第一,在高校,開設相關專業(yè)。目前師范類高校中對外漢語專業(yè),以及體育類院校中體育英語專業(yè)(這類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國際體育賽事的翻譯人員),都沒有民族傳統(tǒng)體育實踐體育專項的相關課程設置。要想實現海外漢語和文化推廣的長足進步,專業(yè)開設和課程設置的調整是不該被忽視的;第二,利用明星效應,將退役會動員作為體育文化推廣大使。這種做法既有助于文化推廣,也有助于將人才資源充分發(fā)揮。
短期方案可以有如下嘗試:第一,《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考試中設立相關部分。民族音樂、民族體育都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把這些內容加入到漢語教師選拔考試中能夠以考促練,短期內完成高效人才選拔任務;第二,掌握民族傳統(tǒng)體育技能的特殊人才,可以不受所學專業(yè)限制,破格錄用。如同為具備漢語專業(yè)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師提供體育培訓一樣,可以為掌握民族傳統(tǒng)體育技能的人才提供語言和跨文化知識的幫助;第三.可以通過孔子課堂等形式共享教師資源并著手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如社區(qū))內培養(yǎng)專職教師,采用區(qū)域責任制,這樣可以使一些中小型城市的教育機構也有充足的教師資源。
4.2 教材的編寫
由于教材市場的供需不均,一定程度上滯礙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海外推廣。相關部門應該通力合作,整合體育、漢語、跨文化交際等多方面資源,結合海外漢語從業(yè)者的經驗,集中力量編寫一系列實用的教材。教材編寫原則的確定直接關系著操作的結果,而先前經驗的借鑒又很難滿足實際需要,因此,可以說,只有將教材編寫原則的探索向前推進一大步,才有可能編寫出符合讀者需要的好教材。反過來說,這一問題的突破也必將大大有益于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推廣工作,可謂“四兩撥千斤”。
5 結語
孔子學院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有機結合是未來海外文化推廣的重要途徑,如何鞏固現有成果,并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盡快彌補兩個不足,做到著力培養(yǎng)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漢語教師和下大力氣開發(fā)適用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海外漢語教材。本文針對教師的培養(yǎng)和選拔提出了短期和長期的方案,如:可以采用以考促練的模式和在高校開設滿足海外文化推廣需要的專門人才等。教材的編寫也絕非朝夕之事,它需要各個職能部門的合力,各方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深入調查,探索出符合教材編寫的原則,在此基礎上的教材開發(fā)必將有益于海外漢語教學和文化推廣。此外,民族體育文化產品的推廣以及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段位考級制度在海外的實行等課題也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