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麗 張鵑鵑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 鄭州 450014
?
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護理體會
白麗張鵑鵑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鄭州450014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作用,總結護理措施和護理要點。方法通過對32例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頭痛、驚厥、發(fā)熱、嘔吐等對癥護理,同時對患兒家長進行相應的引導與溝通,觀察患兒身體恢復情況。結果 治愈27例,好轉4例,放棄1例,無死亡。結論護理干預在小兒病毒性腦炎治療中的作用很重要,制定高效對癥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提高小兒病毒性腦炎的治愈率。
【關鍵詞】小兒;病毒性腦炎;護理
病毒性腦炎是由各種病毒引起的一組以精神和意識障礙為突出表現(xiàn)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周,多數(shù)完全恢復,少數(shù)可遺留癲癇、肢體癱瘓、智力發(fā)育遲緩等后遺癥[1],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因此治療是否及時、護理是否合理對患兒病情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1臨床資料
2014-2015年我院收治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個月~13歲;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頭痛、發(fā)熱、嘔吐、意識異常等。
2病情觀察
增加病房巡視次數(shù),及時了解患兒神志、心率、呼吸頻率是否正常,對頭痛、嘔吐者應充分了解其頭痛持續(xù)時間、程度和嘔吐物的性狀、次數(shù)等,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本次32例患兒經(jīng)過系統(tǒng)治療和科學護理,治愈27例,好轉4例,放棄治療1例,無死亡。
3護理
3.1發(fā)熱護理發(fā)熱是小兒病毒性腦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高溫容易導致驚厥、抽搐,造成腦缺血、缺氧以至腦水腫[2]。降溫是防止腦缺氧和腦水腫的綜合措施之一,通過降溫特別是頭部降溫,可以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改善腦細胞滲透性及減少腦實質損害[3]?;純焊邿釙r應臥床休息,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護理操作應集中進行,以減少機體的耗氧量。體溫<38.5 ℃時,首先應打開包被散熱,采用一般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冰袋冷敷、降溫貼貼敷療法等。同時囑其家屬患兒應多飲水,并及時更換被汗液浸濕的衣服,指導家人為患兒進行溫水擦浴時在其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要多停留,足部應保暖,忌擦前胸及腹部。體溫≥38.5 ℃時,遵醫(yī)囑給予藥物降溫,同時補充水分,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虛脫。密切監(jiān)測體溫變化,服藥后每0.5 h復測體溫1次,到體溫降至正常后,每4 h測量1次,加測3 d,并隨時注意有無新的癥狀或體征出現(xiàn),防止體溫驟降或驚厥的發(fā)生。新生兒發(fā)熱時,不易采取藥物降溫,若有高熱驚厥病史者則應及早給予處理。
3.2驚厥護理 驚厥護理的關鍵在于早發(fā)現(xiàn)、早控制、處理及時。驚厥發(fā)生先兆表現(xiàn)為患兒突然出現(xiàn)意識喪失,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視,口吐白沫,牙關緊閉。從出生后到1周歲的患兒則表現(xiàn)為:呼吸暫停、兩眼凝視、反復眨眼、咀嚼、一側肢體抽搐等。一旦發(fā)現(xiàn)驚厥應立即將患兒平臥,在頭肩下墊一些柔軟的物品,頭偏向一側,解開衣服,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用吸痰器吸出口鼻腔的分泌物。用紗布包裹壓舌板或用舌墊墊在患兒的上下臼齒之間,防止舌咬傷。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藥物應用,首選地西泮,劑量按每次0.1~0.3 mg/kg緩慢靜脈注射,如患兒是新生兒則應采用苯巴比妥鈉其負荷量10 mg/kg緩慢靜脈注射,嚴密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緊急情況下可選擇針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止驚。同時給予心電監(jiān)護,鼻導管吸氧0.5 L/min,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及瞳孔的變化,認真記錄驚厥發(fā)生的情況,時間及次數(shù),如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病房內要保持安靜,減少不必的刺激。同時要注意患兒的安全,需要專人看護,以防發(fā)作時受傷。
3.3飲食護理病毒性腦炎患兒的飲食及營養(yǎng)的供給:病情較輕的患兒給予營養(yǎng)豐富,清淡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要少量多餐,以減少嘔吐。同時加強口腔護理,消除口腔內的異味,從而增強食欲。哺乳期的患兒哺乳時應取頭高位或抱起,每次喂哺后將嬰兒豎起,頭部緊靠在母親肩部,輕拍背部將空氣排出,防止溢奶。對于病情較重的患兒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多處于高代謝、高分解、高消耗狀態(tài),又不能正常進食,很容易導致營養(yǎng)不良,使機體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恢復,還容易造成各種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4]。如果患兒處于昏迷狀態(tài),不能經(jīng)口進食,應該通過靜脈給予高營養(yǎng)治療,同時還可以經(jīng)過鼻腔置入鼻飼管,及早進行注食。注食前要確保鼻飼管是否通暢,可用溫水沖洗鼻飼管,鼻飼完最后也應用溫水沖洗,防止鼻飼液殘留堵塞鼻飼管。治療過程 中還應該抽血監(jiān)測電解質、血氣分析等指標的變化,防止發(fā)生電解質紊亂,同時有利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促進疾病恢復。
3.4心理護理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加上兒科收治的大多數(shù)患兒為獨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家長的情緒變得焦慮煩躁,不知所措,這時醫(yī)護人員要加強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主動介紹病情,講解該病的護理要點及藥物的作用,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對于年長的患兒首先應解除患兒的精神負擔,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指導,鼓勵患兒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加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復。同時并鼓勵家長堅持智力訓練和癱瘓肢體的功能訓練。
3.5腰穿護理病毒性腦炎的患兒大多都需要行腰椎穿刺術,腰穿前一定要告知年長的患兒及家屬腰穿的原因、目的及注意事項,以取得患兒及家屬的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懼心理。穿刺時協(xié)助醫(yī)生擺好正確的體位。腰穿后囑患兒去枕平臥4~6 h,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穿刺處敷料有無滲液,如果顱內壓較高者不易多飲水,如出現(xiàn)頭痛和嘔吐等現(xiàn)象時及時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同時制抽取腦脊液標本及時送檢。
3.6使用甘露醇的護理病毒性腦炎患兒多伴有腦水腫,需甘露醇多次脫水,以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由于輸注的甘露醇屬于高滲性液體,對血管的刺激性較大,故小兒應選擇使用留置針進行輸液。在穿刺過程中易選擇粗、直、富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避開關節(jié)且易于固定的血管。輸液前應檢查藥物是否在有效期內,瓶口有無松動,液體有無結晶,如藥物有結晶,可放在熱水中浸泡直到結晶完全消失,才可使用。靜滴甘露醇時應快速滴注,30 min滴完為宜。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防止液體滲出到血管外,一旦發(fā)現(xiàn)有液體滲出應立即拔除留置針,給予吉爾碘消毒,避開針眼處,局部用硫酸鎂濕敷,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濕敷,以免損害皮膚。
3.7康復指導患兒病情進入恢復期時,應加強其軀體訓練、技能訓練、語言訓練等功能訓練,并配合針灸、理療、按摩、推拿等物理學治療方法,從而改變患兒的姿勢異常及運動障礙。所有訓練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從被動到主動順序。同時教會家屬幫助患兒進行家庭訓練的方法,把握患兒訓練的最佳時期,得到患兒的配合,在患兒高興的時候,不斷強化新的動作,但訓練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增加患兒的反感。同時要去除影響患兒的不良情緒因素,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有利于患兒疾病恢復。
病毒性腦炎是兒科較為常見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而造成的疾病,輕者可自行緩解,重者可導致死亡。造成腦炎的病毒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癥狀也有所區(qū)別,因此有效可行的護理措施顯得尤為重要。對患兒細致精心的護理不僅能夠減少患兒痛苦,減輕患兒心理壓力,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能夠促進患兒腦功能的恢復,減少后遺癥發(fā)生,提高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66.
[2]肖小玲,胡秋秋,唐唯佳.循癥護理與臨床路徑結合運用于臨床的討論[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6):17.
[3]周花.住院學齡期患兒醫(yī)療恐懼狀況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4A):68-70.
[4]宋文靜.25例小兒病毒腦炎的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3):41-42.
(收稿2016-01-12)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13-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