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峰 劉姍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設定受益計劃在A股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報告和年度報告中的披露情況。通過對我國2567家A股上市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報告及年度報告進行分析,從設定受益計劃的披露內容、披露程度等幾個方面對上市公司樣本進行篩選。最終得出結論:上市公司對設定受益計劃的執(zhí)行力度弱;執(zhí)行了新準則的上市公司大多僅采納了新準則中較集中的幾條以及設定受益計劃的披露比較繁瑣。同時,針對設定受益計劃披露反映出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設定受益計劃;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5.9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1-000-02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自21世紀以來中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高素質人才更是供不應求,那么怎樣樹立良好的企業(yè)形象、怎樣吸引、留住企業(yè)人才就成了關鍵的問題。而企業(yè)如果采納設定受益計劃并對其進行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障員工離職后的福利,可以成為樹立企業(yè)形象成為吸引、激勵員工的一項可行性政策。雖然新企業(yè)會計準則已經頒布,但目前幾乎沒有設定受益計劃在定期報告中披露情況的研究分析,因此不利于考察設定受益計劃對上市公司的具體影響。
基于上述問題,本文從上市公司對新準則披露內容的詳細程度著手進而分析其原因,衡量上市公司對新準則的重視程度及新準則對公司的影響,并為上市公司應用設定受益計劃提出實質性建議。
二、設定受益計劃披露的統(tǒng)計分析
在對2567家上市公司的第三季度季報及年報附注中披露的內容進行分析時采用了模塊劃分法,在對報表層層篩選后,本文發(fā)現(xiàn)共1139家上市公司采納了新準則并對其公司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有89家上市公司采用了設定受益計劃。
(一)設定受益計劃在2014年第三季度季報中披露的情況分析
采用了新CAS 9中設定受益計劃的上市公司共有89家,其中深市主板11家占2.3%;滬市主板74家占7.63%;中小板3家占0.41%;創(chuàng)業(yè)板1家占0.25%。
在這89家執(zhí)行并在報表中披露設定受益計劃的上市公司中,有71家上市公司聘請了專業(yè)的精算機構進行測算,截止到季報披露時還無法提供具體數據,所占比重高達79.78%;此外,還有3家上市公司的披露內容對是否采用設定受益計劃表述不明確;而在第三季度季報中已經對數據披露的公司有15家占16.85%,其中8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內容較為簡略。
(二)設定受益計劃在2014年年報中披露的情況分析
基于對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季報分析,本文已經鎖定了89家已采用或者將會采用設定受益計劃的上市公司,因此對于設定受益計劃的披露情況分析就在這89家上市公司的2014年年報中進行。
在這89家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共有34家上市公司在2014年年報中對設定受益計劃進行了披露,其中8家披露內容較簡略,26家披露內容詳細。剩下55家設定受益計劃對公司無影響并無披露。根據對季報內容的分析本文將這89家樣本劃分為(1)季報中已披露設定受益計劃的15家;(2)季報中聲明在年報中披露設定受益計劃的71家;(3)季報中表述不清的3家。在15家季報已經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在年報中繼續(xù)披露,其中有6家進行了詳細披露,5家上市公司顯示設定受益計劃無影響無披露;在71家季報中聲明會在年報中披露的上市公司中,47家上市公司并未踐行其在季報中的聲明對設定受益計劃的內容披露,2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設定受益計劃的內容,其中只有4家披露較為簡略;而在第三季度季報中對是否采用設定受益計劃表達不明確的3家上市公司在年報中均未采用設定受益計劃。
在對上市公司2014年年報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本文發(fā)現(xiàn),關于會計科目數據的詳細內容均披露在附注合并財務報表項目注釋中。所有A股上市公司無論是否披露了設定受益計劃,在其應付職工薪酬處科目中,離職后福利的數據均來自于設定提存計劃。而34家已經披露了設定受益計劃的上市公司將設定受益計劃的詳細內容均披露在附注中長期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下,即設定受益計劃所涉及到的應付職工薪酬是非流動負債,符合前文中所提到的新CAS 9規(guī)定設定受益計劃凈負債(凈資產)列示為非流動項目。
三、關于設定受益計劃披露程度的原因分析
(一)關于設定受益計劃披露的原因分析
盡管通過上文分析發(fā)現(xiàn)設定受益計劃的執(zhí)行并不理想,但財政部將其加入新CAS 9中推行且多家上市公司已經采納,就說明設定受益計劃的執(zhí)行必然有其原因。分析如下:
1.從職工激勵的角度。面對日益激烈的企業(yè)人才爭奪,完善的職工會計核算體系是企業(yè)留住并激勵員工的關鍵因素之一。設定受益計劃作為離職后福利計劃的一種,其投資風險與精算風險全部由企業(yè)承擔保障了員工收益的穩(wěn)定性。
2.從國際趨同的角度。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為了與國際趨同減少跨國交易的核算成本,減少上市公司國內外財務報表會計處理轉換的工作量。從方便與國外上市公司在會計處理方面接洽、降低相關交易成本的角度來說,能吸引從事大量跨國貿易的上市公司采納設定受益計劃。
(二)關于未披露設定受益計劃的原因分析
由第三章的數據分析可以得出設定受益計劃的執(zhí)行力度弱、披露較為困難的結論。究其原因本文認為有以下幾點:
1.從風險承擔者的角度。設定受益計劃中為實際上由企業(yè)承擔投資運營風險以及精算風險。無論企業(yè)經營好壞,當投資資產運營虧損或精算結果低于預期時,企業(yè)都要補進大量資金,這樣很容易使企業(yè)陷入財務困境甚至是資金鏈斷裂。
2.從會計處理的角度。設定受益計劃的執(zhí)行需要大量精算假設,同時要對預計的未來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等復雜的步驟需要上市公司聘請專業(yè)機構進行處理,花費不菲的人力、物力與金錢。因此企業(yè)對于采納設定受益計劃會有遲疑。
3.從可執(zhí)行性的角度。我國目前從法律法規(guī)的角度尚沒有詳細的實務操作規(guī)范及相應后續(xù)規(guī)定,容易使采用了設定受益計劃的上市公司對抽象的準則規(guī)定產生執(zhí)行上的偏差。
四、改善設定受益計劃披露狀況的建議
1.構建破產隔離墻,遏制風險擴散。企業(yè)應參考IAS 19中的規(guī)定,為設定受益計劃建設單獨的信托基金使其獨立于報告主體,即構建破產隔離墻。這一措施使設定受益計劃基金的資產與負債區(qū)別于報告主體的資產與負債,即使企業(yè)破產清算,該基金仍然可以獨立運作而不受影響,該基金的資產也不是需要進行破產清算的資產。
2.改善對設定受益計劃的披露標準的執(zhí)行。必須加強會對計人員的技能培訓,提高專業(yè)水平,以此改善設定受益計劃的披露質量。一是嚴格遵守新CAS 9要求的5項基本披露規(guī)定。二是理解式運用,披露的過程中在遵守披露要求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職業(yè)判斷。
3.新政策的執(zhí)行建立在思想觀念的轉變上。為了企業(yè)長遠的發(fā)展,企業(yè)領導應轉變原有思想,迅速適應設定受益計劃的存在并積極推行。企業(yè)分管領導應當仔細學習,不應該只拘泥于設定受益計劃可能對企業(yè)帶來的風險及增加的成本上,而是站在戰(zhàn)略發(fā)展角度積極采納。
4.出臺相關補充規(guī)定,加強政策引導。本文認為財政部除了新準則的出臺,還應當有相應配套的說明規(guī)定;財政部應當效仿IAS 19出具相應的解釋條款,對新CAS 9中表述不清楚的內容具體化、條目化;開辟相應的反饋渠道,對上市公司是否執(zhí)行新準則及在新準則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予以指導,由此對新準則進行調整。
5.加大發(fā)展精算師隊伍力度,提高精算機構專業(yè)水平。為保證我國日后會計信息的核算的準確性、及時性,本文認為我國首先應從官方角度號召大家積極學習精算知識、參加精算師考試,由此擴大精算師隊伍;鼓勵符合條件的各類會計事務所、咨詢機構積極開展精算業(yè)務,必要時對這些機構予以經濟和技術上的扶持。
6.政府提供擔保,減少設定受益計劃執(zhí)行風險。本文認為政府應效仿美國設定受益計劃運營模式,一旦出現(xiàn)供款不足,為保證員工退休金安全,由政府出面對企業(yè)進行扶助或者清算,對員工的退休金待遇提供擔保。
參考文獻:
[1]李秋歌.我國企業(yè)年金會計理論與實證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09.
[2]IASB.IAS 19-Employee Benefits. [Z],2011-06-16.
[3]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Z].財會[2014]8號,2014-01-27.
[4]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Z].財會[2006]3號,2006-02-25.
[5]賈晶.新薪酬準則對企業(yè)影響[J].當代會計,2014(12):15-16.
[6]祝文琪,2014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職工薪酬準則的變化和思考[J].商場現(xiàn)代化,2015(4):210-211.
[7] VanDerhei J,Copeland C. The changing face of private retirement plans.[J]. EBRI issue brief 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2001:1-23.
[8] John Garen,Mark Berger,F(xiàn)rank Scott. Pensions, non-discrimination policies, and the employment of older workers[J].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6, 36 (4):41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