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鋒
《陶行知文集》一書,講述了陶行知先生一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內容蘊含豐富。
陶行知的著述,正如他自己所說,是代表他“在中國教育里摸黑路所見著的幾線光明?!宜鶎懙谋闶俏宜诺?,也就是我所行的”?!拔乙鸵粋€字不寫;如果寫的話,必是我思想里產生出來的和諧的系統(tǒng)”。
讀《陶行知文集》,可謂感慨良多,受益匪淺。先生在《教學合一》《教學做合一》等篇章中的闡述,解開了我心中的一個疑團——“教學”是什么?先生說:“現(xiàn)在的人叫在學校里做先生的為教員,叫他所做的事體為教書,叫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授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生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之外,便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里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了。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他和學分離了;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p>
在當下,我們從事教育的人被稱為教師,我們的課堂教育行為被稱為教學。然而,事實上,我們有更多的課堂仍然是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的現(xiàn)象雖少,仍然還是有的。少數課改中的小組合作僅流于形式。一言以蔽之,“重教太過”,當下課堂教學之詬病。
一、教生會學——“教學即教學生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光緒皇帝宣布廢除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校,學校猛增,而教學“苦于善策”“素重背誦而不講解”,這便是原初的“教授”,教師只管教書,不顧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動機,學生哪來的學習興趣呢?更不談什么學習效果了。
第二類是教學生。是學生需要什么,我就教什么。不過,這也停留在知識層面,與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相去甚遠。想學生終有一日離開學校,“活到老,學到老”因無學習之法而寸步難行了。
“教學即教學生學。”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學生學。”“教學生學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學聯(lián)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xù)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的經驗,發(fā)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得了這種經驗理想,然后學生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對于世界上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自得’,也就是現(xiàn)今教育家所主張的‘自動’。所以要想學生自得自動,必先有教學生學的先生?!?/p>
從“自得”到“自動”,再到我們今天提出的“自主”,一脈相承。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點金術,而非金子,學生當終身受益。時下的“讓學生學會提問”“小組合作探究”當是如此了。
二、順學而教——“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從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學生;凡是學生的才能興趣,一概不顧,專門勉強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來先生收效很少,二來學生苦惱太多,這都是教學不合一的流弊。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夠樂學了?!?/p>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李炳德在《教學論》中說:“教學就是指教的人指導學的人進行學習的活動。進一步說,指的是教和學結合或相統(tǒng)一的活動。”顧明遠在《教育大辭典》中指出:“教學時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p>
教師的教,要根據學生的學情而定。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學生學得多,教師就教得多;學生學得快,教師就教得快。反之亦然。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教師順學而教的過程,是一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過程,更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控。學生越發(fā)樂其師,善其學;教師越發(fā)樂其業(yè),善其教。
三、學然后教——“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lián)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lián)絡起來”
“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賣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F(xiàn)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從前所學的抄襲過來,傳給學生??此麜坷飼苌纤鶖[設的,無非是從前讀過的幾本舊教科書,就是這幾本書,也還未必去溫習的,何況乎研究新的學問,求新的進步呢!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p>
先生所言極是。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的深度,決定了學生學業(yè)的高度。在今天這個知識更新迅捷、傳播媒介多元的年代,教師怎么能抱著當年師范院校所學知識而故步自封呢?怎么能將一本《教學參考書》當萬能教材呢?
宋人蔡沈對“教學相長”一說作注:“斅,教也……始之自學,學也;終之,教人,亦學也?!闭f明其詞義只是一種教者先學后教、教中又學的單方向活動。我國“教學”一詞最早的語義為:“學習,通過教人而學,以提高自己?!?/p>
教學教學,就是教師先去學,而后再去教學生學?!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
柏林大學包爾遜先生(P.Paulsen)說:“德國大學的教員,就是科學家??茖W家就是教員?!钡聡鴮W術發(fā)達,大半靠著這教學相長的精神。作為一名教師,時時去學習,當有新發(fā)現(xiàn)、新體會、新感受。
此時,又想起于永正老師對備課的觀點,其中的“隱形備課”一論中有這樣的話:“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fā)揮。否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薄罢J真思考課后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我先努力去做?!庇诶蠋熣敲抗?jié)課都是先學后教,學問見長,成為一代教育大師。
陶行知先生數十年前,高屋建瓴,道出“教學”的豐富內涵。時至今日,我們每一個教育人,更應當秉承先生的教誨,教學合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江蘇省興化市景范學校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