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小玉
(鞍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考
費小玉
(鞍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摘要本文闡述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分析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探究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途徑,從而改變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培養(yǎng)具有深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英語人才,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文化失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學英語教學
大學英語是面向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培養(yǎng)高校學生外語素質(zhì)的一門基礎課程。根據(jù)教育部2007年7月發(fā)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被明確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nèi)容,并集中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加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為教學目標。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習慣把重點放在語言形式的教學上,而導致文化教學流于形式。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并沒有深入到大學英語的教學實踐中[1]。然而,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習外語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人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語言形式的教學,還應更多地融入中西方文化教學,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應用英語交流并且更好地向西方國家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及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一些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而導致的語用錯誤及交際失誤,于是認識到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因此,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成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對目的語文化的過分重視導致了大學英語教學出現(xiàn)了認識上的偏頗,也使得英語學習更多地表現(xiàn)了一種單項的學習。正如很多教師和學生發(fā)現(xiàn)的一樣:大學英語教材所涉及的內(nèi)容及材料大部分是有關西方文化的;大學英語的考試、測試以及聽說材料大部分是以英美文化為基礎或背景;教師在課堂上更多介紹和傳授的是西方文化;而學生接受的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為我們身處其中,又有多年的學習積累和親身經(jīng)歷,很容易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被忽略。于是,許多學習英語多年的大學生熟知漢堡、可樂這些洋快餐的英文,知道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的來歷,但卻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涉及的詞匯和一些節(jié)日、典故的歷史背景卻很難用英文表述出來。這就暴露了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從叢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報》發(fā)表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即在英語教學中,過多地強調(diào)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而忽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比重,造成學生對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欠缺的現(xiàn)象[2]。
二、造成“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的原因
隨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已經(jīng)接受了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融合的理念。但受種種條件的制約,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只有了解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糾正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中西文化兼容教學缺乏理論支持
中國外語教學缺乏宏觀的指導和規(guī)劃,外語教學理論以引進為主,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還沒形成,不能與中國外語教學實際緊密結合,也無從指導外語教學實踐。很多課程標準的設計,教材的編寫,以及評估標準的設定往往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3]。
國家制定和頒發(fā)的許多外語教學文件和大綱,很少認定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同等重要,也沒有系統(tǒng)論述文化教學的標準、內(nèi)容、方法和測試與評價。在沒有大綱的約束和指導下,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憑個人興趣和愛好在課程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學生介紹一些基本文化知識,距離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教學相去甚遠[4]。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jù),教材中缺少系統(tǒng)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內(nèi)容,學生要了解的相關文化參考資料也不足,影響了學生建立文化平等意識和提高文化鑒別能力,從而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
2.中國傳統(tǒng)文化價值缺失
在國際局勢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學習外語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雙語文化的交流交際。如果缺乏對對方文化的了解,或者因為不會用外語進行文化表達,這種交流交際就會因此而出現(xiàn)失誤或者中斷。
近幾年,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教學在過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英語文化、傳統(tǒng)習俗和交際技巧不同程度地得到傳播和學習,但卻忽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遷移的作用和意思。大多數(shù)的學生知道圣誕節(jié)的表述方式,可是卻只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表示知道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的英文說法。這種教學模式使中西文化交流失去了平衡,導致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失語現(xiàn)象。
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不足,學生很難用英語順利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只吸收、難傳播的現(xiàn)象。還有一些學生在交流時,雖然了解一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卻在表達和介紹的過程中力不從心,無法從更深刻的層次上進一步交流,也無從讓人領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文化失語癥將嚴重影響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因為語言障礙,我們無法向?qū)Ψ秸故竞蛡鞑ブ袊鴥?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如果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對自身文化失語的同時又一味地迎合他國文化,結果必定失去自我,陷入文化認同危機,最終被強勢文化所同化,吞噬[5]。
在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對異國文化單一的吸收和持肯定或否定態(tài)度都是不對的,應該在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和評判異國文化,才能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3.教師自身文化素質(zhì)亟待提升
大學英語師資是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保證。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社會環(huán)境資源甚少,學生通過大學英語教師提高其英語能力是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有時候甚至是唯一的途徑。所以,大學外語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學習,大學英語師資質(zhì)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質(zhì)量。與其他學科相比,大學英語教師學歷結構普遍偏低,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少之又少。許多教師本身對跨文化知識的儲備較少,自身文化知識掌握不足,無法保證有效地實施文化教學活動[6]。
我國大部分英語教師的語言文化知識是在本國學習的,從事教學后幾乎沒有出國進修的機會,自身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機會不多,沒能培養(yǎng)很強的文化敏感性,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較弱。另一方面,以中文為主的語言環(huán)境和中國只重視分數(shù)的應試教育機制使英語教師更多的注重語言知識本身,而忽略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傳播。
由于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文化培訓和學習研究積累,英語教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文化要素的英文表達也存在一知半解甚至誤譯的現(xiàn)象,以至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1.適應全球發(fā)展趨勢,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教育的本質(zhì)是文明的傳承,因為一個沒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個失去本民族文化支撐的人也是難以贏得他人的敬重的,失去文化之根將像浮萍一樣漫無目的地漂泊,內(nèi)心充滿惶恐和迷茫[7]。在世界各國往來聯(lián)系如此緊密的今天,學習并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是當代大學生肩負的使命和任務。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是對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立足本國傳統(tǒng)文化,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培養(yǎng)更具“中國味”英語交際人才,以他們在交流中所顯露的中國氣質(zhì)和傳統(tǒng)文化底蘊來影響外國人,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2.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學實踐顯示,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組織學生用英語討論中國國內(nèi)正在發(fā)生或者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一些熱點問題,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增加教學的實用性,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清楚自己英語表達上的不足,讓學生掌握一些中國元素的表達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對比國內(nèi)外文化,使學生既能領略西方文化,又能增強對本國文化的了解。比如:在外研社出版的第二版《新視野大學英語》中,第四單元section A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中,學生在掌握了課文之后,比較中美文化象征標志時,在熱烈的討論中,能夠掌握一些中國元素的單詞,如: 長城,Great Wall;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火藥,gunpowder;京劇,Beijing Opera;相聲,Cross-talk/Comic Dialogue,等。能夠用學過的詞匯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在日后跨文化交際中的能力。
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途徑
1.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開展首先要注意更新觀念,提升認識。當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相關思想在我國外語界仍然是一種比較前沿的理念。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是制定教育相關政策的特定機構,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理解和解讀直接影響這種教學實踐開展的效果。因此,教育部門的專家和領導應該借鑒他國優(yōu)秀的跨文化教育經(jīng)驗,從戰(zhàn)略高度審視大學英語課堂中我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所具有的時代意義,明確目標,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學英語教育目標、原則和方法,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依據(jù),指明方向。
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要始終堅持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英語語言學習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識相互聯(lián)系起來,充分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此外,外語教師還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個傳授語言知識的教書匠,還應該努力成為一名中西兼修的學者型教師。
2.正確理解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在講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進行相應的英語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過多地強調(diào)了英語的工具性,在實際的教學計劃、教學設計和教學要求中,忽略了語言不可能孤立存在的這一事實,人為地削弱了文化教學,將語言與文化或文學加以隔離[8]。學生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語法、詞匯和相關題型的練習上,卻極少培養(yǎng)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下的理解聽說能力。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非常重要。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應當同時進行,兩者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互相補充。國內(nèi)學者李潤新(1994)曾用化學公式形象地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彼此融合的關系表達為:語言+文化+教師(催化劑)=語言交際能力(有機化合物)[9]。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有把英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能夠通過英語這一工具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3.正確處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關系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英語除了被全世界英語使用者共同享有之外,它還包括各種地域、文化特征的本土化的英語表達形式。中國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一方面為了了解世界,同時又能通過英語讓世界來了解中國,也就是說英語交流是雙向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傳授英語文化和價值觀的同時,應該注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對比學習。事實上,處理好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英語文化的關系至關重要。首先,大學生應該重視漢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使自己能夠傳承和發(fā)揚本國特色文化。其次,要創(chuàng)造和使用能為英語國家所接受的“中國英語”。中國英語是世界各地出現(xiàn)的英語變體之一,要承認“中國英語”存在的客觀性,并使其能夠達到國際交流的目的。在創(chuàng)造和使用“中國英語”的過程中,要盡量做到使之符合英語語言習慣,能為英語國家的人接受。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如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其英文表達已經(jīng)為英語國家的人所接受。最后,在編寫大學英語教材時,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體現(xiàn)英語文化的素材,要適當?shù)丶尤虢榻B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英語素材。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比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差異,加深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對本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
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發(fā)揚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英語學習者必須肩負的重任和使命。所以,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兩者的融合使大學生能夠把所學的英語和實際語言交際場景結合起來,從而改變有話講不出口的文化失語現(xiàn)象。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深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英語人才,有利于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顧嘉祖.從文化結構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點與難點[A].//語言與文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 束定芳.中國外語戰(zhàn)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4] 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 余麗峰.跨文化知識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J].益陽師專學報,2000(2):99-100.
[6] 張紅玲.外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研究[A].//跨文化交際理論探討與實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7] 任德山.論語的智慧[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8]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歌曲在漢語和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為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38-70.
[9] 李潤新.論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二文化教學[A].//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劉士義)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Journal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2015-10,17(5):43-46
Thought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EI Xiaoy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phasia of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hich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lack the ability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It probes the necessity and ways of add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refor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added to the English teaching so that students’ ability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can be improved and Chinese culture can be spread to the world.
Key wordscultural aphasia;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作者簡介費小玉(1979-),女,遼寧沈陽人,鞍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
收稿日期2015-09-06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篇號1008-2441(2015)05-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