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自然
面對有限的課堂時間,我們的教學需要統(tǒng)合綜效。這一期待,其實可以通過某一種教學“軟件”指引一個通用路徑,引導當前課堂生態(tài)下的教學行為。實踐研究表明,“五學”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一個切實有效的通用“軟件”。所謂“五學”教學模式,是由目標導學、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賞學、檢測評學五個模塊構成的教學模式,它集教學形式、方法、手段于一體,承載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育理論和新時期教學思想,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那么,“五學”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如何有效實踐呢?
一、通過生成目標落實“導”學
“目標導學”即課堂伊始,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內驅力。這一模塊,教師要關注目標是否合理、正確,是否自主生成;要關注課程目標、課時目標和課堂環(huán)節(jié)目標的關系。從具體的問題目標到環(huán)節(jié)目標,到課時目標,要善于在課程目標框架下分解。導學的關鍵是針對學情,將學習內容、學習主體、學習方式有機聯(lián)系,方為上策。
實踐中,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學習內容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重難點、知識生長點方面引發(fā)問題,適時引導,將目標具體化、問題化,才能落到實處。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指向于教學目標時,教師再幫助學生將提出的問題轉化、糾正為合理的學習目標,逐漸引發(fā)學生學會提出有助于目標達成的問題。
從小學美術課堂“五學”教學模式實踐觀察,目標導學注重“三導”更能出成效。一導在“心”上。教師應該設法采取各種形式,激起學生的學習期待,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二導在“法”上。學習方法是后續(xù)學習的關鍵,因此,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法、悟法、用法,使他們逐步用“我法”戰(zhàn)勝困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三導在“學”上。知識需要內化,能力需要生成。教學貴在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但學生的差異是不可回避的生態(tài)實際。因此,面對全體,分層導學,才能從根本上落實于學。
二、通過引發(fā)自主落實“探”學
“自主探學”模式就是圍繞學習目標,根據(jù)問題的不同類別,靈活采用各種方法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多向探究,讓學生學會在知識遷移、不斷嘗試、改進實踐中自學。
引發(fā)自主學習有一些可行的做法。如,小學美術學科很多課題的學習往往需要大量的輔助信息,幫助小學生理解和拓展。如果由教師提供信息,這樣的導向很難引發(fā)自主。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就善于鼓勵學生課前收集相關信息,并引導學生在課上梳理、共享、研究這些信息,把自主引向深入,避免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鼓勵小組內甚至班級成員間的信息資源共享,會讓自主解決問題更具有開放性、實踐性和整合性。
三、通過有效合作落實“研”學
“合作研學”的過程就是群體研究問題的過程。研究問題,從解決問題層面看,集思廣益、優(yōu)勢互補有助于提高學習效能。從學生受益層面看,讓學習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所發(fā)展是合作學習的價值所在。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合作研學”的學生活動應根據(jù)學習內容的不同領域區(qū)別對待。如造型表現(xiàn)領域的課型應重在技法的探索,包括綜合運用技法和創(chuàng)造性運用技法;設計應用領域的課型著重進行創(chuàng)意研究,體現(xiàn)獨創(chuàng)性;欣賞評述領域的課型應著重在賞評方法、運用比較、尋找參照和了解作品背景上進行研究;綜合探索領域的課型既要立足于實踐整合,又要堅持以美術為核心的研究。
“合作研學”中的教師可以是合作者之一,幫助各學習小組提高學習效率,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引發(fā)新思路、新方法,尤其是關注學困生,給予及時的鼓勵性評價,為之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最終提升學習小組的成果質量。
四、通過展示交往落實“賞”學
“展示賞學”中,學生在學習展示的過程中分享成果、相互欣賞,這樣展示的結果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成就感。當然,這種成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教學交往基礎上。
實踐中,有一種值得提倡的做法。首先,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發(fā)表自己的學習心得。接著,進行學習共同體中的組際展示,交流各小組“自主探學、合作研學”的學習成果,展現(xiàn)各小組的風采。這時,可以是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匯報本組的研究成果,然后,學生自由表達“欣賞什么”“為什么欣賞”。
“展示賞學”中的教師角色應該是一個“賞”學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引導學生更好地欣賞他人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多欣賞他人的優(yōu)點,促進學生自我展示的信心與勇氣,為學生之間的欣賞,營造和諧氛圍。如設計應用領域的課型,可以引導學生相互發(fā)現(xiàn)設計思想的創(chuàng)意之處及美術設計表現(xiàn)的獨創(chuàng)之處,通過展示學生作品、分析作品生成、描述創(chuàng)作過程等,推動學生動起來、走上臺、說起來,進而將學習活動引向深入、有序而高效的軌道上。
五、通過達成檢測落實“評”學
“檢測評學”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完善認知結構,強調重點。就具體的知識習得而言,應對整節(jié)課的知識進行梳理,給學生清晰的認識,對所學的知識總結和提升,并延伸拓展知識,乃至將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就目標的達成而言,應檢測學生是否學有所成,達成度如何,考慮后續(xù)學習怎樣推進。
回到目標進行檢測評價,是實踐中比較成熟的做法。如,造型表現(xiàn)課型可以針對本課的造型方法,安排一個小練筆;設計應用課型則可以通過一個命題創(chuàng)意稿考察;欣賞評述課型可以評述一件教材之外的美術作品;綜合探索課型可以虛擬一個課題,讓學生說說思路。總之,這個環(huán)節(jié)圍繞學習目標,確定一個或幾個檢測點進行評價,主要是了解學習的達成度,為后續(xù)教學提供依據(jù)。
教師的角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歸納所學的內容,回顧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通過有效檢驗與評測,為進一步的學習及學習方向的調控提供依據(jù);通過引發(fā)學生談本課的收獲,總結學習方法,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力。
總之,在小學美術課堂“五學”教學模式實踐中,教學應圍繞目標導學、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賞學、檢測評學五個模塊,找準模塊要義,在導學目標的生成、自主探究的促進、小組合作的實效、學習成果的展示、檢測評價的方式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實踐的方法。實施“五學”課堂教學模式重在促進學生在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學習中解放學習力,推動學生樂于求知,使之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解決問題的合作者,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者。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中仙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