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楠
摘要:表抽象意義的“在X下”結構是留學生學習過程的一大難點,本文從母語影響、教學偏差和語義理解三個方面分析了留學生所犯偏誤的主要原因,結合“在X下”結構的三種格式及其句法語義特征,提出了對“在X下”結構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在X下”;偏誤分析;教學語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192-03
一、前言
“在X下”結構是現(xiàn)代漢語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一個結構,對于這一結構前人已經(jīng)做過大量研究,如:常純民(1984)、權正容(1995)、鄧永紅(1999)、陳昌來,段佳佳(2009)等,他們的研究成果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結構的各個層面進行了探討,給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但是對這一結構的使用仍然是外國學生習得的難點,劉梅(2009)通過問卷調(diào)查表明,表抽象意義的“在X下”對每個階段的留學生來說都是很難習得的,即使到了高級階段,也仍然是重點學習的內(nèi)容。最近,我們對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進行了分析,其中包含“下”的186條詞匯錯誤中,屬于“在X下”結構中“下”的錯誤共102條,占55%,其中100條都是表示抽象意義的,占總量的98%??梢?,表抽象意義的“在X下”結構,在學習的高級階段也還是留學生習得的難點,這一點與劉梅(2009)通過實驗得出的結果相吻合。為了讓留學生更好地習得這一結構,本文從分析留學生在這一結構中的偏誤入手,結合前人的相關研究,對如何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二、留學生語言偏誤分析
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常常輸出一些不符合目的語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有些錯誤不是偶然發(fā)生的,而是有規(guī)律的出現(xiàn)的,這就是偏誤。偏誤的產(chǎn)生可能是由于學習者母語負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的泛化、教學的誤導等各種原因。對這些偏誤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學習者的偏誤類型,找出原因,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包含“下”的詞匯錯誤有186條,我們總結發(fā)現(xiàn),留學生在使用“在X下”結構時常犯如下錯誤:①在這種情況{CQ下},不單病患者痛苦,家人所承受的精神壓力,財政上的負擔只會一天比一天大,對活著的家人,實在不太公平。②在父親嚴厲的教導、兄姐們的努力幫助{CQ下},自己自愛勤學,在學習上,沒有碰上多大的困難,可說,青云直上。③在這基礎上{CC下},幫助一個絕望的病人人完成最后心愿,當然不應受到制裁。④盼望的春天來了,在這么舒服的天氣里{CC下},一起努力學習吧?、莅凑者@樣的情況{CD下},如果不用化肥和農(nóng)藥,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又會大大降低;而現(xiàn)在世界上還有幾億人因缺少糧食而挨餓。
通過分析,我們把留學生常犯的錯誤分為三種類型:例①②屬于“下”的缺失,例③④屬于“下”和方位詞“上”、“中”、“里”等的誤用,例⑤屬于“X高頻中心詞+下”中“下”的濫用等。他們所占的比例見下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使用“在X下”這一結構時,“下”的缺失是留學生最常犯的錯誤,其次是“下”的濫用,然后才是方位詞的誤用。我們一般都認為方位詞的誤用才是留學生習得這一結構的難點,但這一結果表明“下”的缺失和濫用才是外國學生出錯的重點。留學生在習得這一結構時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偏誤,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漢語以外的大部分語言中,并不存在“介詞+中間項+方位詞”這樣的結構。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留學生在習得這一結構時,往往會漏掉方位詞“下”,從而導致“下”的缺失。例如,在英語中,表達“在桌子下(under the table),在某人的領導下(under the leader of someone)”這類結構時只用一個“前置介詞(under)+名詞短語”就可以了,受這一語法結構的影響,以英語作為母語的留學生在使用“在X下”這一結構時會因為“下”字的存在感覺別扭,往往會下意識地漏掉“下”字,這就會造成方位詞“下”的缺失。
2.教學重點的偏差。由于前人在研究“在X下”結構時大都把“在X下”結構跟“在X上/中/里”等結構放在一起對比研究,特別是和“在X上”的對比研究,于是給我們造成了這樣的錯覺:留學生在習得“在X下”結構時,方位詞的誤用是留學生的習得難點。反映到對外漢語教學上,我們在講解這一結構時,往往花費大量的精力講解“在X下”與“在X上/中/里”的區(qū)別,而留學生最常犯的錯誤“下”的缺失這一問題,反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不太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導致留學生產(chǎn)出大量同類型的錯誤。
3.把握不準“在X下”的使用條件?!霸赬下”這一結構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書面語中,留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于“在X下”這樣的結構一般沒有理解上的障礙。但是應用到寫作上,留學生作文中“下”的濫用卻是留學生常犯的錯誤之一,究其原因,還在于外國學生不太理解“在X下”這種結構在整個句子中語義關系,也把握不清楚“在X下”這一結構的使用條件,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該用這一結構,什么情況下不該用這一結構。
三“在X下”結構的句法和語義分析
大多數(shù)人認為可以將“在X下”結構看作一個固定結構,這一個結構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介詞“在”、中間項“X”和方位詞“下”。現(xiàn)在我們對這一結構的句法和語義特點進行歸納總結,作為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基礎。常純民(1984)、權正容(1995)、鄧永紅(1999)等都認為這一結構可以表達兩種語法意義:一種是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體方位;一種是引申用法,表示在某種條件下,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權正容(1995)按照語義的不同把這一結構分為三種格式,之后的研究者也大都依照權正容(1995)的分類。本文也按照權正容(1995)的分類,重點討論這一結構的三種格式。
1.“在(A的)N1下”格式。這是“在X下”結構的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體方位,N1為本身具有上下方位觀念的具體事物名詞,A表示N1前面的修飾語。例如:①過了兩刻鐘,云虎在一處石屋下停了下來,他下馬協(xié)助云鳳將馬匹系在樹下。②我看見羅林斯正站在街角處的一棵大樹下。其中的N1,即可以單獨出現(xiàn),如例①,也可以帶修飾成分出現(xiàn),如例②
2.“在A的N2下”格式。這一格式是“在X下”結構的引申用法,表示行為動作/狀態(tài)發(fā)生/存在的某種環(huán)境或條件。這一結構中N2為抽象名詞。其中的N2不能單獨出現(xiàn),前面一定要有修飾成分A,也就是說A不能省略。例如:通常,倫敦在住屋短缺的情況下——其實世界各地何嘗不然——這些人都得各奔東西,自求多福。權正榮(1995)認為前面的修飾成分A可以是最常見的是描寫性的,也可以是指代性的或者是領屬性的。一般情況下,A經(jīng)常為形容詞,也可以是指示代詞“這樣,那樣”。根據(jù)劉梅(2009)的統(tǒng)計,“在A的N2下”格式在“在X下”結構中出現(xiàn)的頻率是最高的,其中能進入N2的抽象名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兩次及以上)依次為:情況、條件、形式、前提、體制、狀態(tài)、環(huán)境、制度、背景、大局、原則、影響、作用、名義、旗幟。
3.“在N的V下”格式。這一格式也是“在X下”結構的引申用法,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這一結構中占優(yōu)勢的格式,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某種條件。一般情況下“在N的V下”跟主句構成“條件-結果”的關系,后面要求出現(xiàn)結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雙音節(jié)動詞,有少數(shù)的四音節(jié),但不能是單音節(jié)動詞,而且前面一定要有修飾成分N,不能單獨出現(xiàn)V。例如:人們在高速信息的沖擊下,人身的適應系統(tǒng)和人的決策過程負擔超負荷而引起病理反應。其中的“的”有的時候也可以不出現(xiàn),例如:這些成績,是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經(jīng)過常委會全體組成人員的共同努力取得的?!霸贜的V下”中的“N”主要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從語義上來說,N在一般情況下是V的施事,而不能是V的受事。據(jù)劉梅(2009)的統(tǒng)計,這一結構中能進入“V”的雙音節(jié)動詞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兩次及以上)依次為:領導、指導、指引、努力、支持、幫助、主持、關懷、沖擊、陪同、照耀、引導、制約、指揮、映照、推動、關心、帶領、參與。
在具體的使用中,“在X下”這一結構中的“在”字存在隱現(xiàn)情況:在格式1中,“在(A的)N1下”在句首做狀語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在”不出現(xiàn);在格式2中,“在A的N2下”的“在”一般不省略,但出現(xiàn)在句首做狀語也可省去;在格式3中,“在N的V下”中的“在”只有在用做定語時才能省略。
四、“在X下”的教學策略
語法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就必須掌握它的語法規(guī)則,不管是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法,還是通過對語法結構的詳細講解學習語法,有效的語法教學能夠減少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犯錯誤的幾率,提高學習效率。如今的漢語理論語法研究雖然成果豐碩,對漢語的語言事實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與研究,對漢語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但由于研究目的、對象等的不同,這些研究成果一般不能直接拿來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因此就需要把理論語法轉化為教學語法。教學語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更好地學好一門新的語言,因此它要求具有典型性、規(guī)范性、實用性的特點,同時也要注重結合留學生的學習偏誤。教學語法可以解決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問題上教什么的問題,下面我們就按照教學語法的要求,結合“在X下”結構的句法語義分析和留學生在這一結構上的偏誤分析,對“在X下”這一結構的教學提出如下策略。
1.形式上把“在X下”分為三種格式:①在(A的)N1下;②在A的N2下;③在N的V下。在講解一個內(nèi)部形式和用法差別較大的語法點時,把它分解成小的語法點進行講解,可以防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混用的情況,降低學習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2.作為固定格式進行教學。根據(jù)本文對北京語言大學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留學生在“在X下”格式的偏誤分析,“下”的缺失和濫用是留學生在習得這一結構的一大難點。把它作為固定結構進行講解,就能減少留學生在運用這一結構時出現(xiàn)的“下”的缺失和濫用。
3.出現(xiàn)順序。從易到難是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語法點的出現(xiàn)也應按照這樣的順序,容易習得的先出現(xiàn),較難習得的后出現(xiàn),最常用的語法先出現(xiàn),不常用的后出現(xiàn)。因此初級階段應該先學習格式①“在(A的)N1下”,在中高級階段學習格式②和格式③。根據(jù)劉梅(2009)的統(tǒng)計,格式②是“在X下”格式中使用頻率最高,留學生偏誤率也最高的,所以格式②應該是留學生在中高級階段學習的重點。
4.加強X中高頻詞的教學。留學生對“在X下”這一結構中的“A的N2下”和“在N的V下”這兩種格式較難習得,原因在于這兩個格式中的“A、N2、N和V”形式多樣,語義復雜,留學生很難把握,特別是對于什么樣的詞可以進入“N2”,什么樣的詞可以進入“V”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但是通過對大型語料庫的頻率統(tǒng)計,我們可以得出能夠進入這些格式的高頻詞,例如:情況、條件、形式、領導、指導、幫助等。通過與固定格式的搭配,可以組成“在……情況下”、“在……領導下”等形式進行教學,既可以強化留學生對“介詞+中間項+方位詞”這一結構的認識,又能通過對這一結構中典型用法的學習逐漸習得這一結構。
5.重點講解“在A的N2下”和“在N的V下”的句法和語義特點?!霸贏的N2下”表示行為動作/狀態(tài)發(fā)生/存在的某種環(huán)境或條件。這一結構中N2為抽象名詞,A表示修飾成分且不能省略,一般情況下,A經(jīng)常為形容詞,也可以是指示代詞“這樣,那樣”?!霸贜的V下”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某種條件。一般情況下“在N的V下”跟主句構成“條件—結果”的關系,后面要求出現(xiàn)結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雙音節(jié)動詞,且不能單獨出現(xiàn),前面一定要有修飾性成分N,一般情況下N為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第三人稱代詞也較常見。這兩種格式中“在”一般都不能省略。
五、結語
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表抽象的“在X下”這一結構在外國學生的學習中出現(xiàn)錯誤的機會較多,而正確理解“在X下”這種結構在整個句子中語義作用,是把握其使用條件的關鍵。在具體的教學中,除應該將其看作固定結構,進行調(diào)頻詞教學以外,應該加強這一結構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語義教學。
參考文獻:
[1]崔希亮.試論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接口[C]//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評1991-2004第2集中,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2]常純民.“在X下”結構及其他[C]//語言論集第2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
[3]陳昌來,段佳佳.介詞框架“在N的V下”與主句的語義聯(lián)系及語義特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2).
[4]陳昌來,段佳佳.“在N的V下”中V的特點及其與“N的V”的關系——兼論介詞框架對短語構成的影響[J].對外漢語研究,2009.
[5]鄧永紅.“在X下”格式及與“在X上”之比較[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9,(4).
[6]屈哨兵.“在NV下”式的受動特性與成立動因[J].漢語學報,2006,(1).
[7]權正容.“在X下”格式的結構特點與語義分析[J].漢語學習,1995,(5).
[8]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4,(4).
[9]劉梅.基于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統(tǒng)計的表抽象意義的“在X上/下”的習得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碩士論文,2009.
[10]楊建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語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1]徐燕青.“在N的V下”與主句間的語義關系及相關問題[J].漢語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