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口語生活場景式的語言生活觀和語言風貌多媒體展示理念,設計了“概貌—個人—家庭—社區(qū)”的立體語言生活調查體系,進行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的調查,通過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生動真實地展示和描述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的風貌。
關鍵詞: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理論方法
中圖分類號:H0-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1398(2015)05-0125-08
“語言生活”是各層次、各領域人群對語言文字應用與運用的總體狀況,是語言在社會生活中最鮮活的實態(tài)呈現,語言生活已經成為國內語言研究的熱點。
華語是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為核心的華人共同語。海外華語的語言生活是華語在華僑華人社區(qū)中的實態(tài)呈現,既包括各華文媒體的語言使用情況,也包括各人群的語言生活狀況。描述和研究海外華語語言生活,對于了解華僑華人社會、推進華文教育、更好地進行中國語言規(guī)劃有著重要意義。
一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研究概述
(一)華人社會語言總體狀況研究
主要包括語言使用現狀研究,比較多的是社會的多語、雙語情況研究,集中在“馬來西亞語言生活”(郭熙,2003;荒井茂夫[2],2007)、“馬來西亞漢語方言概況”(陳曉錦[3],甘于恩,2014)、“新加坡語言狀況”(郭振羽,1977;吳元華,1978;劉汝山[4],2004)、“印尼華人的語言狀況”(黃玉婉,2008)、“亞洲主要國家語言狀況”(郭熙,2007)、“中南半島五國華人社區(qū)及華人語言現狀”(陳曉錦[5],2008)、“華人語言生活與政策研究”(李如龍[6],2004)。
(二)華語區(qū)域語言使用和語言態(tài)度研究
Srinarawat D(1988)年調查了曼谷的漢語語言使用情況;陳松岑[7]、徐大明(1999)調查了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和語言使用情況;趙守輝、劉永兵(2008)[8][KG(4x]從社會語言學角度論述了[KG)]新加坡華族社群家庭用語的情況,調查了華人社區(qū)父母的社會經濟狀況、家庭用語、家長對孩子
收稿日期:2015-08-0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13BYY090);“理論粵軍”2013年度重大資助項目(LLYJ1321)
作者簡介:劉華(1975-),男,湖南株洲人,語言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語言學、華語。
的語言態(tài)度和期望。
(三)跨境語言研究
戴慶廈[9](1993)主編的論文集《跨境語言研究》中論述了我國11種跨境語言的狀況;2007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專門論述了跨境語言朝鮮語的狀況;許鮮明、白碧波(2010)通過入戶、問卷、訪談等方式對泰國清萊拉祜族語言使用現狀進行了個案調查;劉玉蘭[10](2012)采用實地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考察了跨國瑤族家庭劉家泰國和美國四代人的語言使用現狀及其演變,并分析了不同國家及其社會文化對瑤族語言使用的影響。
(四)華語與華文教育關系研究
李嘉郁(2007)探討了海外華人多語多方言并存的語言生活狀況與華文教學內容、方法、目標確定的關系;郭熙、祝曉宏(2007)[11]對海外華語值得關注的原因、海內外華人的母語教育、漢語國際傳播進行了具體論述;黃啟慶、吳雁江(2011)調查了泰北華人村華語狀態(tài)及教育情況;黃明、朱賓忠(2010)[12]調查分析了新加坡雙語教育模式與華族家庭語言轉移狀況;朱東芹(2014)分析了菲律賓華文教育改革情況[13]。
(五)基于語料庫的海外華語用字用語研究
劉華(2011,2012)[14][15]基于東南亞華文媒體語料庫,完成了“東南亞主要華文媒體用字用語調查”“東南亞特色詞語”“東南亞主要華文媒體字母詞”三個研究報告。
王惠(2011)進行了基于語料庫的新加坡單字詞變異研究;王惠(2012)年在新加坡華語口語語料庫基礎上,對實際語言交流中的基本詞匯進行了定量研究。
二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研究的理念
(一)口語生活場景式的語言生活觀、語言風貌多媒體展示理念
語言使用情況問卷調查是最基本的、也是用的最多的語言生活研究方法,能比較全面地揭示語言生活的全貌。
在此基礎上,我們更重視語言生活的“生活”調查。語言生活不僅僅是語言的基本使用情況,更應該體現在表現語言風貌的個人、家庭、社區(qū)的口語生活場景式的調查上。這些從微觀到宏觀不同層級的語言生活場景的錄音攝像,能更生動更真實地體現語言生活的真正內涵。因此,語言生活和語言風貌的展示方式,不僅僅是書面的問卷調查,更應該包括這些生活場景的圖片、音頻和視頻。
基于口語生活場景式的語言生活觀和語言風貌多媒體展示理念,對海外華僑華人的語言生活狀況進行詳細調查。同時,利用文本、音視頻、圖片等多種媒體,全方位、多角度、生動真實地描寫鮮活的海外華僑華人語言生活實況。
該方法和理念大大擴展了原有語言生活研究的單調范圍,能更多維度、更生動真實地反映海外華僑華人的語言生活實態(tài),真正體現語言生活之“生活”本質——接地氣的口語生活場景式的多媒體語言風貌。
(二)由面到點,從微觀到宏觀的立體語言生活調查體系
華語語言生活研究包括海外華僑華人社區(qū)語言使用情況問卷調查研究、海外華僑華人口語生活場景調查、海外華文載體語言風貌調查三大部分。
“海外華僑華人社區(qū)語言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從個人情況、語言運用、語言能力、語言態(tài)度、媒體使用、語言教育等方面設計問卷,在各國主要華僑華人社區(qū)進行語言使用基本情況問卷調查,全面調查研究海外華僑華人語言使用的基本狀況,特別是華語的使用情況。這是一個概貌性質的調查,主要展示華語語言生活的面。
“海外華僑華人口語生活場景調查”則具體到語言生活的點,包括三部分:微觀的個人語言生活場景調查、中觀的家庭語言生活場景調查、宏觀的社區(qū)語言生活場景調查,涵蓋了“個人—家庭—社群”三個方面,由小到大,層層推進。
“海外華文載體語言風貌調查”,是對當地含有華文的路牌、招牌、楹聯、廣告、標語、門牌、牌匾、墓碑、店名等日常語言生活風貌書面載體進行調查、照相。這是書面語的語言風貌的調查。
[HT5"H][JZ]圖1華語語言生活立體調查體系[HT5",5SS]
三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研究的框架
(一)海外華僑華人社區(qū)語言使用情況問卷調查
1調查內容
(1)基本信息。主要調查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職業(yè)、學歷、第幾代華裔、祖籍地方言、現在說的方言、是否回過中國大陸等個人基本情況。
(2)華語習得情況。包括被調查者小學就讀的學校、小學就讀學校的學生構成、學習華語的時間和途徑等。
(3)華語交流和運用。包括被調查者華語交流的流利程度,和平輩、晚輩、長輩交流時各說什么話,主要在什么場合使用華語,與當地華人和中國人交流時主要用什么語言等。
(4)語言態(tài)度。包括被調查者認為說華語有什么好處、華語有哪些優(yōu)點、希望子女說什么話等。
(5)華文媒體使用。包括被調查者聽廣播、看電影電視、看報刊書籍、上網瀏覽時,是否經常使用華文的媒體和內容,這些華文媒體和內容主要來自中國還是別的國家等。
(6)華文教育。包括被調查者認為華文哪些方面的內容最難學、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華語能力、期望的華文教材內容等。
2樣本與取樣
一個調查點內不少于300人的調查樣本。選取調查對象時,建議能按年齡(老中青各三分之一)、性別(男女各二分之一)、文化程度(小學、中學、大學各三分之一)、職業(yè)(學生、老師、公務員、商人、家庭主婦、其他等按比例抽樣)、方言背景(如某地有兩種或以上主要方言,各方言人群按比例抽樣)、分布地域(如各主要華人居住區(qū))等分層取樣。
(二)個人語言生活場景調查
1調查對象
(1)發(fā)音人(即被調查者)條件
A必須會說華語,建議各發(fā)音人之間的華語水平有一定的跨度,參差不齊,例如,有的發(fā)音人華語非常流利,有的一般,有的比較差,但是最低水平者應達到能用華語進行基本交流的目的,其華語不等同于方言。
B老年發(fā)音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青年發(fā)音人無限制。
C老年、中年和青年發(fā)音人之間的年齡間隔應不小于20歲。
(2)發(fā)音人數量
每個調查點調查6名華語發(fā)音人,年齡段分別為老年、中年和青年,各2人。
老年發(fā)音人如很難找到,可以放寬條件,不一定非得小學文化程度。
(3)發(fā)音人概況
2.調查內容
(1)個人講述
任選一個話題,或自擬話題,6個人分別用華語講述,每人不少于3分鐘。
可選話題包括:個人經歷、當地情況、風俗習慣、傳統(tǒng)節(jié)日、故事傳說、工作情況、興趣愛好、家庭情況、時事熱點、其他話題,等等。
(2)多人對話
任選一個或多個話題(參照上文可選話題),或自擬話題,多人對話(調查人[ZW調查人都是當地華人,由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華裔研究生、當地華人教師培訓而成。也可以作為其中一人,每次四人或四人以上,不少于兩次,每個發(fā)音人起碼參加一次)。如多人對話有困難,可三人對話(調查人也可以作為其中一人,不少于三次,每個發(fā)音人起碼參加一次)??倢υ挄r間不少于60分鐘。
對上述口語場景進行錄音錄像。
(三)家庭語言生活場景調查
1.調查地點
當地華人家庭。
2.調查對象
選取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華人家庭(家庭成員不少于3人,最好是老中青都有,盡量不要和上面?zhèn)€人口語調查中的發(fā)音人重復),其主要家庭成員的日常會話以華語為主。
表2華人家庭1主要發(fā)音人概況 [HTSS][ZW方言、學歷、職業(yè)、居住地選項參照表1。
3.調查內容
選擇一天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場景進行錄音錄像,如吃飯、聊天、家人聚會、購物、看電視等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場景(都講華語),不少于5個場景,每個場景不少于10分鐘。
(四)社區(qū)語言生活場景調查
1.調查地點
華人社會公共場合,例如華文課堂、華社等。
2.調查對象
當地重大華人節(jié)假日和大型華人聚會?;顒右匀A語為主要交流語言,如調查確有困難,漢語方言的活動也可以。
3.調查內容
選擇華人社區(qū)典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節(jié)假日、大型聚會的語言生活場景,如春節(jié)、元旦、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鬼節(jié)、教堂活動、聚會、娛樂活動、結婚、喪事等,進行錄音錄像。錄兩個活動,一個帶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重大節(jié)假日,另一個是節(jié)假日之外的大型聚會活動。
4.調查流程
預先了解活動本身的信息,如發(fā)起者、主持者、主要參與者,主要交流語言,活動主題,活動流程等??梢灶A先選好攝錄的幾個主要對話人(該活動的活躍分子或主要發(fā)言人)。
錄像時,先進行全景式、掃描式攝錄,將活動的整個場景錄像;再集中鏡頭攝錄主要發(fā)言人,或者幾個主要對話人的對話場景片段;也包括對活動流程的攝錄,如節(jié)假日的主要儀式。
每個活動總的攝錄時間不少于1小時,可片段節(jié)選式攝錄,不必從頭到尾地連續(xù)攝錄。
錄像完后,將錄像中的語音材料轉寫為文字材料。每個活動節(jié)選片段需要標記其發(fā)音人和起止時間(如00:23:45-00:24:32),例如 [ZW個人語言生活、家庭語言生活場景調查的文字轉寫參照此方法。:
[HTK]主持人(00:23:45-00:24:02):下面,我宣布討論開始。
發(fā)音人1(00:24:05-00:24:12):好的,我先開始說吧。
發(fā)音人1(00:24:14-00:24:22):我覺得我們教堂還需要投入資金進行修整。
發(fā)音人2(00:24:24-00:24:29):還需要投入多少資金?[HTSS]
……
以表格和文字形式,記錄下節(jié)假日或聚會的背景,如時間、地點、主要參與人、主題、過程;如有可能,記錄下該活動的儀式流程、特色(與中國對應節(jié)假日相比)等信息。
[HT5”H][JZ]表4社區(qū)語言生活場景調查概況(可加行)[HTSS]
[BG(!][BHDG1*3/4,K4,K4,K5。3,K4。3,K7]
編號[]名稱[]時間[]地點[]主題[]主持人[]語言[]人數[]攝錄片段數[BH]
活動1[]春節(jié)[]20140214[]福清公會[]春節(jié)團拜[]劉**[]華語[]23[]9[BG)]
[HTH][JZ]表5活動1攝錄的節(jié)選式片段(可加行)[HTSS]
[BG(!][BHDG1*3/4,K6,K15,K8,K7,K6]
片段序號[]起止時間[]音視頻文件名[]文本文件名[]內容概要[BH]
11[]00:00:19-00:26:02[]11mp4[]11txt[]致歡迎詞[HT5”,5SS][BG)]
(五)華文載體風貌調查
對當地含有華文(漢字,包括繁簡體,或含漢字的雙語)的路牌、招牌、楹聯、廣告、標語、門牌、牌匾、墓碑、店名等日常語言生活風貌書面載體進行照相。同時記錄其對應文字(轉寫為文字)、當地華語的發(fā)音(可請當地華人按華語朗讀,錄音)。記錄該書面載體所處環(huán)境的語言背景(如,該地主要說客家話,載體主人,如店主,說粵語)。
[HT5”H][JZ]表6華文載體風貌(可加行)[HTSS]
[BG(!][BHDG1*3/4,K4,K6,K4,K5,K8,K8,K5]
編號[]圖片文件[]類型[]對應文字[]華語發(fā)音文件[]方言發(fā)音文件[]語言背景[BH]
001[]0011jpg[]路牌[]中華街[]0012mp3[]0013mp3[]福建話[HT5”,5SS][BG)]
四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研究的操作方法與實踐規(guī)程
(一)選擇調查點
針對全球不同華語背景的華僑華人區(qū)域的特點,將全球劃分為若干大區(qū)(以東南亞為主),對于各大區(qū)的主要國家,以華僑華人聚居區(qū)的市(一般選擇省級市府)為單位設立調查點。
可通過詢問當地華人,預先了解該市主要華語方言分布情況。例如,印尼主要華人居住區(qū)有11個大的城市,某城市東區(qū)華人主要使用客家話,西區(qū)華人主要使用福建話。
1.一市一點
一般情況下,一市以一種方言為主,則每個市(或市級單位,如市級縣)設一個調查點。
2.一市兩點
如果一市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區(qū)屬不同且分布都較廣的方言(這里的區(qū)屬是指大方言區(qū)或方言片,如粵語與客家話),一般取其最主要的兩種設立兩個調查點。
3.調查點的選擇
一市一點的,一律以市城(老城區(qū))為調查點。一市兩點的,非市城調查點應選擇在當地影響較大的地點。
4.調查調查點所在市的概況
通過廣泛詢問當地華人(包含被調查人),了解該市華人及方言分布基本情況,填寫下表。
[HT5”H][JZ]表7調查點概況(約數)[HTSS]
[BG(!][BHDG3,K5,K6,K5,K6,K6,K6,K6,K6]
調查時間[]調查地[HJ*3]點名[]華人數量[]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主要來自中國哪里[]以第幾代華人為主[]主要方言1[]主要方言2[BHDG1*3/4]
20131103[]印尼棉蘭[]40000[]12%[]福建[]3[]福建話[]廣東話[BG)]
(二)研制調查大綱和調查手冊
設計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狀況的調查大綱、各種調查表以及規(guī)范的調查流程、技術標準。廣泛征求專家意義,將調查流程、規(guī)范要求、技術標準固定模式化,形成調查手冊。
(三)選擇和培訓調查人員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在東南亞地區(qū)設立了30幾個函授教學點,每年寒暑假都要派出30多位老師赴各教學點進行教學。選擇其中的語言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特別是有方言調查背景的老師作為主要調查負責人。
華文學院每年都招收大量的東南亞華裔研究生和華裔本科學生以及遠程函授教學的學生(當地華文教師)。選擇那些華語水平較高、溝通能力較強、生活在調查點當地的華裔學生作為協(xié)作調查人。
每個調查點配備一個主要調查負責人和三個協(xié)作調查人,利用調查手冊進行系統(tǒng)培訓。
(四)調查過程控制
1.調查要求
調查過程中,盡量讓發(fā)音人自己很自然地說,不要有意說得標準。多人對話時,注意每個人都要講,每個人講的時間盡量差不多。發(fā)音人說話中斷或無話可說時,調查人可以適當提示引導其繼續(xù)進行。
轉寫漢字:在發(fā)音人的輔助下,把所有發(fā)音材料轉寫為漢字。如沒有對應的漢字,或無法找到對應的漢字,可以以記音(國際音標或漢語拼音)的方式標記。
2.調查工作程序
物色發(fā)音人。
給發(fā)音人講解“調查規(guī)范”和“調查內容”,讓發(fā)音人熟悉有關要求和材料,做好準備。
選擇錄音時間、場所(安靜,中間不會突然有人闖入打擾),進行錄音、攝像、撰寫準備工作。
3.資料整理
檢查資料的記錄、撰寫、校驗、保存。
將所有錄音材料轉寫為文字材料。
檢查、校對、補查所有調查材料。
嚴格按照規(guī)范對每一個調查點的所有調查資料和電子文件進行命名、分類、歸檔。
所有工作必須在調查后48小時內在當地完成。
4.文件命名規(guī)則
個人華語調查:發(fā)音人編號+內容+文件格式后綴名。如“01講述mp4、010203對話mp4”。
家庭語言生活場景調查:華人家庭+地點+場景,如“張三家里吃飯mp4”。
重大節(jié)假日、大型聚會語言生活調查:地點+活動,如“教堂中秋節(jié)mp4”。
(五)驗收建庫
組織專人進行驗收,將調查材料統(tǒng)一建檔入庫。開發(fā)一個網絡演示平臺,全面演示華語多媒體語言資源,用戶可以自由在線點播和檢索海外華語多媒體語言資源,平臺開放給全球研究華語、文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各方面的學者使用。
五結語
基于口語生活場景式的語言生活觀和語言風貌多媒體展示理念,點面結合,設計了“個人—家庭—社區(qū)”的立體語言生活調查體系,進行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的調查;搶救性描寫和展示華語風貌,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保護民族語言文化遺產的歷史任務,更是一項艱巨的語言工程。
[HTK](暨南大學郭熙、范俊軍教授,教育部語用所戴洪亮教授對本文提出很多建議,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郭熙.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J].中國社會語言學,2003(1).
[2]荒井茂夫.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和認同結構——以問卷調查為基礎的分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7(2).
[3]陳曉錦.東南亞華人社區(qū)漢語方言概要[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 2014.
[4]劉汝山.新加坡語言狀況及語言政策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5]陳曉錦.中南半島五國華人社區(qū)及華人語言現狀[M]//陳曉錦,張雙慶.首屆海外漢語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6]李如龍.華人地區(qū)語言生活和語文政策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7]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1).
[8]趙守輝,劉永兵.新加坡華族社群家庭用語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8).
[9]戴慶廈.跨境語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3.
[10][泰]劉玉蘭.跨國瑤族家庭語言使用現狀研究——以泰美劉家四代人為個案[J].民族論壇,2012(2).
[11]郭熙,祝曉宏.海外華語傳播與《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J].語言文字應用,2007(1).
[12]黃明,朱賓忠.新加坡雙語教育模式與華族家庭語言轉移趨勢調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5).
[13]朱東芹.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菲律賓華文教育改革:探索、成效與思考[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4-22.
[14]劉華.東南亞主要華文媒體非通用漢字使用情況調查研究[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1).
[15]劉華.海外華語語言生活狀況調查及華語多媒體語言資源庫建設[J].語言文字應用,2012(4).